现在得到三个团一起来的通讯兵的确认,旅长这才确定这个消息。
而同时,李云龙也给旅长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剩下的接近十万发107毫米火箭弹该怎么安置。
这是一个大难题,光是带走这一百门63式107毫米轻型牵引式火箭炮就已经足够让李云龙头疼的了,至于炮弹,第七七一团和第七七二团加一起也没办法带走这么多啊。
这个问题对于现在的八路军来说还真的是没有办法因为八路军基本是没有后勤部队的。
或者用一个更为此露骨的话来说,那就是八路军这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后勤可言,又哪来的后勤部队?
就像是三八六旅旅部的王炜,名义上他是三八六旅后勤处处长,但实际上,他这个后勤处几乎是什么都有。
比如修理枪械的修理所;比如缝补衣服的和缝鞋的。
但是,后勤处却只有不到一百名平日里运输物资的运输队。
别看一百人好像挺多的,但这可是三八六旅旅部的后勤处啊。
八路军发展到现在,已经从东都黄河进入山西抗日的四万五千人发展到现在的接近三十六万人,人数是原来的八倍。
多出来的编制,就挂在了各个部队下。
所以,三八六旅虽然仅仅是一个旅,但他下面的兵力可真不少。
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旅部也只有一个一百人规模的运输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八路军太穷了,根本就没有多少需要运输的,所以才只有这么一支百人规模的运输队。
此时旅长手上还有另外一份情报,根据这份情报,日军支援部队距离俞家岭仅有十公里,再过几个小时就能抵达俞家岭了。
时间紧迫,单单依靠八路军自已肯定是来不及将这些火炮和炮弹转移走了,不过旅长立即就想到了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发动根据地民众。
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内的民众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军民鱼水情’这个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一遍遍验证这个词的。
当天晚上七点左右,旅长派人立即联系了当地的抗日民主政府,当地抗日民主政府在得知情况后,立即响应三八六旅的命令,开始发动发动当地民众。
2月的夜晚,冷风刺骨,但这并没有阻挡民众们的行动。
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下,附近的村庄迅速动员起来。
壮年男子们拿着火把,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成群结队地赶往八路军指定的地点。
就连一些身强力壮的妇女,也被妇救会组织起来,跟着来到了俞家岭。
李云龙和吴诚忠、程团长等人在俞家岭方向已经忙碌了几个小时。
但是面对堆积如山的火箭炮炮弹,他们三个团的兵力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直到这些民众的到来,这些火箭炮才得以转移出去。
“乡亲们,路上如果累了,可以放下来休息,但这些炮弹一定要轻拿轻放,千万不要磕碰到!”
在路上,八路军还会不断提醒民众。尽管这些火箭炮很稳定,简单的磕碰不会导致火箭炮爆炸,但稳妥一些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