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同样是说道:“是啊,即便是我们组织上大部分士兵都有进行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他们想要去驾驶汽车,那也需要进行学习。
这都不是我们现在立马就能够做到的。
这还只是相对简单的汽车司机,而你说的那些,不论是炮兵,还是坦克兵,这些可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够立马组织起来的人力。
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从民间去征调这些人员。
陕北地穷,至于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沦陷区,我们的根据地又深扎在广大山地农村,能找到几个识字的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长话音刚落,秦文伟猛然抬起头来。
师长刚刚说的是华北,但中国又不是只有华北一隅。
他想起抗战时期极其著名的一句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里的青年可不单单只是指年龄,而是指知识青年,而且是那些受过中等教育的青年。
如果是在秦文伟的那个年代,中等教育甚至只是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就属于是个人都是了。
可是在这个文盲遍地走的时代,接手过中等教育,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想到这里,秦文伟一激动,拍了拍桌子,说道:“关于人才方面,我有主意了。”
副总指挥、副参谋长、师长三人见秦文伟这么兴奋,也是来了兴趣。
“说说看,你有什么想法?”
“师长刚刚不是说陕北没多少受过教育的青年嘛,我记得各省沦陷的时候,各地兴起过搬迁行动,把大量的人才输送到了大西南。
就连各地大学,也有不少是举校搬迁到了大西南地区,现在还在云南还是哪里成立了新的大学,应该是叫西南联大吧?
既然我们本地缺乏人才,那就不如去这些地方把这些人招过来。
各地的流亡学生,还有那些曾经在沦陷区却辗转逃到后方的知识青年,这些人也是极好的兵员嘛。
这些知识青年有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
我们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技术人才,比如炮兵、通讯员、司机,甚至机械化部队的操作人员。只要培训得当,他们的效率会比普通人高得多。
而且这样他们不在作战的最前线,也安全一些,等到战争结束了,他们照样也可以脱下军装,回到各地建设祖国嘛。”
副总指挥等人闻言,皆是苦笑。
这事情他们又不是没干过,但收效甚微。
只不过接下来秦文伟能顺利解决八路军物资匮乏的问题的话,那八路军也有更多的资本去吸引这些人就是了。
于是,副总指挥对副参谋长说道:“副参谋长,这件事,你和文伟同志解释下吧?”
“嗯,文伟同志,你说的这个主意确实不错,组织上也一直都有在做这件事情。
可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影响力还无法辐射到那么远的地方,尤其是西南地区,那可是国统区,情况复杂得很啊!
而且即便是有人愿意参加八路军,想要一路从大西南到华北,这一路上的行程可也十分不容易。
这还仅仅只是路程上的困难,还没算上这一路上需要经过多地,不仅有路程之难,甚至还有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