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真才实学,欧阳凝祉又出了一道诗题,
教曾国藩当场作律诗一首。诗成,欧阳大为惊喜,认为这孩子将
来必成大器,当下立即将女儿许配曾国藩。
第二年(一八二五),曾国藩除了继续苦学八股诗文之外,曾
麟书还教他读些史记、文选之类。再过一年,去参加长沙府试
(童子府试),居然得了个第七名。曾玉屏父子商量:这孩子的确
是可造之材,一定得好生培植。曾麟书因自己连考十几次秀才失
败,渐失自信,让曾国藩继续跟在身边,惟恐误了孩子的前途。听
说衡阳有位汪觉庵,八股试帖教得极好。于是把曾国藩送到汪先
生在衡阳所设的唐氏家塾去念书。接着又回到本县的莲溟书院,肄
业一年。经过名师的指点,曾国藩的学识果然大有进步。渐渐觉
得从前自己的思想、求学、行为种种方面,都有欠正确,必须痛
加改革,才有前途。为了惕励自己,特别起了一个别号,叫做
“涤生”。
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曾国藩年二十三岁。参加科试,竟
补上了县学生员。而他父亲辛辛苦苦挣扎了二十几年,却刚刚于
去年才考上这个起码功名。全家对于曾国藩的早达,自是欢欣鼓
舞。十二月,曾国藩与欧阳小姐完婚,曾家可说是“双喜临门”了。
第二年(一八三四),曾国藩进入省城岳麓书院读书。是年乡
试得中举人,曾国藩的目光,已经注视着北京的“进士”头衔了。
这年冬天,曾国藩第一次离开湖南家乡,独自北上,参加次
年春天的礼部会试。这次竟名落孙山。
可巧这年逢上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照例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
所以道光十六年还有一次机会。从湘乡到北京,千里迢迢,来回
的路费不少。曾国藩征得祖父和父亲的同意,索兴在
京留住一年,
等待参加明年的恩科会试。好在京师有一所“长沙会馆”,长沙府
的应试举子住在里面,花费极少。
曾国藩在北京居住一年多,交游和眼界渐广。除了继续勤研
经史,苦修制艺术之外,忽对唐宋的诗和古文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他觉得可以任意发挥见解的古文,远比那拾古人唾余而又缚手缚
足的八股文,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又见京城中到处是名家题
字,书法精湛,令人歆羡,因而立意要写好毛笔字。
但到了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又没有被录取。他虽然颇
感失望,但想到自己只有二十六岁的年纪,将来的机会正多,这
一时的挫折,也就淡然置之了。
放榜后,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旋。这时身边所
剩的盘费已经无几。路过睢宁,知县易作梅也是湘乡人,并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