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茶叶迎来丰产,赵信亲自把关,指挥着赵大郎一斤茶叶一斤茶叶地炒,把赵大郎的右手炒出了水泡,又换左手,把赵大郎弄得崩溃之后,炒茶手艺才练出来。
然后再换一个人被赵信折磨。
别问为什么赵信不亲自上手,问就是他也不会炒,只是在旅游区见过炒茶,你指望他看一眼就能学会?
春天采摘嫩茶叶炒制,秋茶采摘之后经过萎凋、杀青、揉捻、毛茶干燥、渥堆、蒸压、压制成饼过程!
不过由于渥堆的技术不成熟,发酵程度和温度把控的经验不够丰富,赵信专门把压制好的茶饼,拆碎,给自家的大公牛尝试了一下,结果大公牛撒欢儿地在跑到族老赵志新家的母牛旁献殷勤。
赵家村的人均收入早已提高了,就靠着青砖窑,给村里置办了一头牛,农时排着队给村民干活,闲时就在窑厂踩黄泥,虽然看着活多,但是赵信家的大公牛才是真的刚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拉磨,干的活比骡子还多。
幸好赵家人给大公牛吃的不错,每天都是麦麸做的精粮,青草那只是胃口调剂。
话说回来,当时赵信还以为这新型茶饼会不会有特殊功能,那要真是这样的话,凭着这饼茶,赵信绝对能成为业界的扛把子!毕竟古往今来的男人都对延时和‘硬’这两件事非常感兴趣。
然后赵信又找家里的公羊试了一下,但是没有明显效果。
思量了一下,会不会是把茶水喂给大公牛的时候,量用得太多?
这特殊功能,有或者没有赵信随后就不再关注了,他的重心放在了安全无毒上,经过尝试,应该是没有毒的,赵信才敢亲自喝一口,总得来说,味道不好,但是也不差,就和劣质茶叶茶叶差不多,党项人应该是喝不出来差别。
随后,赵二郎就带着自己老岳父的队伍,在经验丰富的把头带领下,牛马扛起两年的茶叶踏上了北去的党项路。
赵信给赵二郎定的基调是,炒茶当作高级货,供应给党项贵族,把价格狠狠地抬高,茶饼价格适量降低,不过也不能讲得太低,总的来说,五口之家一年的饮茶量,需要付出三只大公羊,这个价格说出来的时候,赵信没有避过同行的把头。
这把车马行的把头吓得倒吸一口凉气,别人不知道一只大公羊的价值,但是常年在这条路上跑的人,哪里会不知道其实草原的人就和大乾的百姓是一样的。ωWW。
最下层的牧民就是帮大小贵族老爷放牧,一年的工钱也就一只大公羊,条件好点的能自己养些牛马牲畜,但是贵族老爷每年征的税可不少。
把头轻声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最后赵信思考了很久,茶叶本就是新东西,指望最下层的买茶叶?他们可能更愿意掘草根嚼,那东西甜味更多,所以饼茶就不指望他们买了,而且现在茶叶的体量不大,怎么可能舍本逐末去照顾没钱的牧民?
安排之后,赵二郎就踏上了北去的路,之所以没有安排赵三郎去,用老娘的话说,三郎太跳脱了,一天不结婚,一天也别想离开邻县。
明天终于到了赵三郎结婚的日子。
结婚的对象是雁芙斋的掌柜,是雁芙斋最初开业的时候,来雁芙斋做面包的孙家村女孩。
当时谁也想不到,那个用稚嫩双手学做面包的女孩会嫁给当时就已经是掌柜的赵三郎。
赵家娶儿媳是要让老太太过眼的,她不发话,说破大天都不行,赵二郎和曹姑娘好上的时候,别以为赵钱氏没有了解过,老太太不仅从侧面打听过,几次上门的时候都和老大媳妇留心观察过。
标准很简单,那就善良!
只有善良的女孩,娶进家门才不会整天闹幺蛾子,只有善良的女孩才会知道相亲相爱。
就看大嫂就知道老太太的选人标准。
当时曹姑娘上门玩的时候,因为从小接触很多的叔伯,所以曹姑娘性格活泼,心眼好,很受老太太喜欢,果然儿媳妇娶进家里,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做得非常好,两妯娌从没有发生过嫌隙。
老太太逢人就夸自己的眼光好。
连同雁芙斋孙姑娘,老太太听自己大媳讲过一次她的情况之后,就关注上了,有几次找着机会就往县城里去,每次回来都是面带笑容,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模样。
自此便隔三差五地在赵三郎的耳边说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赶紧拿下。’
也不知道是不是赵钱氏说的次数太多了,赵三郎越看越觉得像那么回事,不过赵三郎从来都是顶住老娘的压力,从不向外透露任何消息。
按赵三郎心比天高的尿性,别说雁芙斋一个小丫头,估计萧县令的女儿长成,赵三郎都看不上!
后来那位孙姑娘确实很能干,没多长时间就把面包那一套全学会了,在销售面包的时候,还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
这样优秀的人才是不可能被埋没的,赵信和萧夫人只需要看每天的账本,然后对照一下出勤情况,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三个月的时间,孙姑娘从一个粗使丫头直接当了赵三郎的左膀右臂,等赵三郎兼任酒楼掌柜之后,孙姑娘自然而然地接任雁芙斋掌柜,甚至萧夫人还嫌赵三郎占着茅坑不拉屎。
因为孙姑娘上任之后,生意长了一大截,原因在于购买面包的顾客,女性居多,有些面薄的见着赵三郎在店内,直接不进去了。
想着过往种种,赵信不自觉露出一丝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