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
朱元璋坐奉天殿中看着零零散散离去的朝廷大臣,微微叹了口气。
朱标站在旁边一时间不知如何给自家老爹排忧解难。
“不知太祖爷因何叹气?”
朱厚熜的声音将朱元璋的思绪拉回现实,听朱元璋那浑厚刚毅的声音响起:“厚熜小子,你来的正是时候,咱有个事想听听你的意见。”
朱厚熜有些好奇地问道:“不知何事让太祖爷如此烦恼?”
朱元璋说道:“厚熜小子,你是我大明后世之君,应该知道洪武二年科举选的那些士子,一个个除了高谈阔论,一点实事也办不了,一气之下咱就把科举给停了。”
“虽然咱通过征辟、举荐的方式选官,但朝廷如今官员人手还是不足。因此咱想着重开科举,为朝廷遴选官员,咱想听听你的看法!”
闻言朱厚熜直接沉默了,心中暗道莫说经历了元末乱世、新朝建立本就缺乏官员储备,就按老朱这杀官如杀鸡的反腐手段,有多少官都不够他杀的。
只是如今朱元璋问了自已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想听自已吐槽的。
思索了片刻后,朱厚熜说道:“太祖爷,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数千年来相对来说最公平的取士之法。”
听朱厚熜这么说,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说道:“哦,为什么这么说?”
朱厚熜一字一句地说道:“周朝时期选官取士主要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依照血缘亲疏来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在这种制度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贵族垄断了教育文化与学术,称之为“学在官府”。”
“所有文化、知识以及上升渠道都被贵族垄断,平民百姓连识字都不被允许。
直到孔夫子有教无类,才为平民百姓在这个血统森严的制度下打开了一道上升的缝隙。这也是孔夫子最令人钦佩的地方。”
朱厚熜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再往后,自秦孝公嬴渠梁时期商鞅实行变法,大秦开启了‘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奖励耕战以军功取士。”
“自此军功制度打破了血统取士的禁锢,只要有军功就能成为人上人,因此秦国百姓闻战则喜。
但这种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首先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征战,那些不善征战的人才因此被埋没。
再者军功爵制度下,当官的多为武将,他们对政务并不精通。”
“再后来,察举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汉世宗孝武皇帝时期出现的‘举孝廉制度’。”
“孝武皇帝在位之时人才井喷,后世有种说法‘当世大才,只是得到汉武帝接见的最基础条件’。”
闻言,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秦皇汉武不过暴君独夫罢了!”
朱厚熜瞄了朱元璋一眼心道:你的风评也好不到哪去,连画像都被满清黑成了鞋拔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