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重新落座,神色平静,轻轻抬手道:"众卿所言,皆有道理。内阁之事,关乎社稷,容不得半点马虎。"
"但咱意已决,内阁势在必行。咱会把控好权力,定不会让朝堂再陷混乱。咱推行内阁,是为江山社稷,绝非无端折腾,往后众卿只需全力配合。"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大臣们低垂着头,殿内一片寂静,唯有衣袂摩挲之声。户部尚书郭允道率先打破沉默,向前一步,双手抱拳:
"陛下息怒,臣等并非有意违抗圣意,实在是胡惟庸一案太过惨痛,如今听闻要设内阁,臣等着实心有余悸,生怕历史重演啊。"
刑部尚书王时神色凝重,紧随出列,高高抱拳,身子前倾,语调急切又带着惶恐:
"陛下息怒,胡惟庸案才过去没多久,当时彻查逆党,朝堂上下人人自危,到现在想起来,臣仍冷汗涔涔。好不容易才平复下来,实在经不起再折腾了。"
他顿了顿,声音不自觉压低:"可今日听闻太子殿下因政务操劳晕倒,臣才惊觉形势严峻。"
"太子殿下向来仁善宽厚,平日里对臣等关怀备至,对待政务又殚精竭虑,实乃我等臣子的主心骨。"
"若太子殿下真因这繁重政务累垮,臣等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臣恳请陛下设立内阁,护太子安康。"
礼部尚书高信微微叹气,神色凝重道:"陛下圣明,臣等也明白当下政务繁重,只是事关重大,难免瞻前顾后。"
"如今既已知晓太子殿下的状况,臣等愿全力支持陛下设立内阁,只盼能为朝廷分忧,护太子殿下安康。"
看着大臣们态度的转变,朱元璋微微点头,神色缓和:"众卿的顾虑,咱都明白。"
"但咱既决定设立内阁,便已做好周全谋划。内阁大臣的遴选,朕会亲自主持,监察制度也会即刻完善,断不会让朝堂再出乱子。"
吏部尚书阮畯见状,赶忙出列,高声道:"陛下英明!如今众卿同心,内阁定能顺利设立,为陛下和太子殿下分担重任,我大明也必将更加昌盛。"
"陛下圣明,臣等愿全力配合!"群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起来吧,众卿皆是我大明的栋梁,往后还需齐心协力,共保江山社稷。"
"谢陛下!"大臣们起身,神色间虽仍有一丝忧虑,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
待众人站定,朱元璋神色恢复威严,目光锐利地扫视朝堂,沉声道:"内阁之事既定,但这内阁大臣的人数与人选,事关内阁能否顺遂运转。先议人数一事,诸位以为设几人为宜?"
户部尚书郭允道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内阁人数不宜过多,三人即可。人数少,决策时便能迅速统一意见,避免拖沓延误政务,同时也能减少内部纷争。"
工部尚书赵俊不认同这个观点,向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觉得五人更为合适。"
"内阁需处理诸多繁杂政务,涵盖礼仪、律法、民生、经济等各个方面。五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才能将各类事务妥善处理,确保朝廷政务顺畅运行。"
礼部尚书高信紧接着出列附和:"赵尚书所言极是。若人数太少,恐会顾此失彼。多些人手,相互补充,也能广纳不同意见,制定出更为周全的决策。"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执已见,朝堂上争论不休。
朱元璋端坐龙案之后,静静地听着众臣争辩。待声音稍歇,他沉稳有力地开口道:"众卿所议皆有道理。内阁人数确实关乎政务效率与决策质量,不可轻忽。但人数过多,也易滋生推诿扯皮之事。"
"朕以为,三至五人即可。平日三人足矣,若遇特殊时期国事繁忙,可酌情增至五人。现今且定为三人。诸位以为如何?"
众臣纷纷拱手,躬身行礼,齐声应道:"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谕!"
朱元璋目光平和地环视朝堂,神色从容,不紧不慢地开口:"关于内阁大臣的人选,咱与太子、太孙反复斟酌、深入探讨,如今已有定论,且说与诸位爱卿听听。"
他微微顿了顿,双手交叠在龙椅扶手上,身子稍稍前倾,"内阁作为朝廷中枢,身负重任,关乎江山社稷的兴衰。"
"内阁大臣将从殿阁大学士中选拔,这些大学士皆是饱读诗书、才学出众之辈,久居朝堂,深谙政务。由他们入阁,定能凭借自身的学识与经验,尽心尽力辅佐朝廷处理各类政务。"
话锋一转,朱元璋神色陡然一凛,语气加重道:"然而,为防止内阁权势肆意扩张,危及朝廷的权力制衡,朕在此着重强调,内阁大臣不可由尚书兼任。"
"尚书们本就肩负着各部的繁重职责,倘若兼任内阁大臣,精力必然分散,难以将两边事务都处理周全。"
"长此以往,极易导致权力过度集中,朝堂秩序失衡,引发不可估量的隐患。"
他微微皱眉,锐利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殿下群臣,继续说道:"但咱也有所考量,殿阁大学士品级不高,在协调六部事务时,恐怕会被其他部堂轻视,致使政令推行受阻。"
"所以,首辅之位,唯有太子方可担当。太子身份尊崇,心怀天下,由他出任首辅,一来能提升内阁的威望,使内阁在协调各部时更具权威性。"
"二来也能让太子借此机会,积累更多治国理政的经验,为日后继承大统、治理天下做好充足准备。"
朱元璋一番话语落下,朝堂之上一时寂静。片刻后,吏部尚书阮畯率先出列,双手抱拳恭敬道:"陛下圣明,如此安排,实乃深思熟虑之举。内阁架构清晰合理,既能广纳贤才辅佐朝政,又能确保权力平衡,臣等定当全力支持。"
群臣纷纷附和:"臣等赞同,愿为朝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