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重生之大明蓝玉 > 第42章 技艺高超(第1页)

第42章 技艺高超(第1页)

从乾清宫出来,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张忠已在殿外等候。"奉皇上口谕,带皇长孙和蓝公子去御用监。"张忠躬身道。

一路上,张忠一直走在前面引路。穿过几处宫门,拐过几道回廊,渐渐来到了皇城西北角的御用监。这里是专门为皇家制作器物的地方,平日里戒备森严,非皇命不得入内。

御用监掌印太监刘安早已得到消息在大门处等候。见到朱雄英和蓝斌到来,连忙迎上前行礼:"参见皇长孙殿下。"

"刘公公免礼。"朱雄英温和地道

进到内院后,朱雄英将椅子的设计要求详细说明:"椅背要符合人体脊柱的自然弧度,还要能调节角度。座面的高度也要恰到好处,既要让人双脚能踏实地面,又要让大腿得到充分支撑。"

"还请先让能工巧匠们画出设计图,让我们看看具体该如何制作。"蓝斌补充道。

刘安立即吩咐道:"把木作房的张老把式和铜器房的周师傅请来。"

不多时,两位年长的匠人快步走来。听完要求后,张老把式面露难色:"殿下,老朽从未见过这样的椅子,要画出设计图怕是需要些时日。这调节椅背的装置尤其难办,既要稳固又要灵活,如何设计确实要好好思量。"

周师傅也点头附和:"是啊,要将人体的弧度融入到椅背之中,这般精细的活计,老朽还真是头一遭见。"

"两位师傅不必着急,"朱雄英温言道,"我与表舅会常来,有什么问题我们当面商议。你们且先画些草图,咱们一起研究。"

"如此甚好。"张老把式眼前一亮,"有殿下和蓝公子指点,我们也能安心些。"

从那日起,朱雄英和蓝斌便时常来到御用监。最初几日,大匠们将注意力都放在椅背的弧度上。张老把式先是让人按着沐神医的建议做了几个不同弧度的木样,但试过之后发现,单一的弧度并不舒服。他灵机一动,又做了几个弧度渐变的样子,上部稍缓下部略陡,这才找到了最贴合脊背的弧度。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椅背要软硬适中,太硬坐着不舒服,太软又撑不住。周师傅提议在木板上裹棉絮,外面再蒙上细密的麻布。试过之后却发现棉絮容易下陷。经过反复尝试,最后决定在木板上先钉上细密的麻绳,再裹一层薄薄的棉絮,外面蒙上丝绸。这样既柔软又不会凹陷。

调节装置的设计更是费了不少工夫。周师傅最初提议用铜齿轮卡槽,却被张老把式否决:"铜质太软,用不了多久就会磨损。"

改用精钢后又遇到了新问题-精钢齿轮太重,调节起来太费力。正在大家为难时,一个年轻学徒提出用铁棘轮配合弹簧的主意。张老把式采纳了这个建议,但做了改良:在棘轮两侧各加一个小弹簧,这样调节时既轻巧又稳固。

座面设计颇费周折。最初用整块木板,虽然结实却太过生硬。改用编织的藤条,却又太过柔软,坐久了会凹陷。张老把式苦思冥想,忽然想到宫里的软轿,便去看了看软轿的座面构造。他发现软轿用了特殊的承重结构,于是借鉴这个方法,在座面下方加装了五根特制的弹性木条,上面铺设细密的藤条编织。

"这木条要选好料,"张老把式解释道,"要用杉木最外层的木料,这样才够韧性。而且要在水里浸泡七天,晾干后再用,不然容易折断。"

周师傅也有高见:"藤条编织也有讲究。要用新鲜的藤条趁软编织,编好后晾干,这样才不会松散。而且编织的密度也有要求,太密了反而不透气,太疏了又容易变形。"

又有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让座面与靠背衔接得恰到好处?若是衔接处有缝隙或棱角,久坐就会不适。几番尝试后,他们设计出一个弧形过渡的结构,让座面后端略微上翘,与靠背完美贴合。

扶手的设计更是几经周折。一开始照着普通圈椅的扶手样式来做,但发现这种扶手不适合久坐。有经验的工匠提出,扶手要考虑人手腕的自然位置。经过反复测试,最终采用了前窄后宽、高度渐变的设计:前端较窄且略低,适合偶尔扶握;后端渐宽渐高,让手臂能轻松搭在上面。

调节机关的设计更是一波三折。仅仅用棘轮和弹簧还不够,还得考虑如何让调节更轻便。有个老匠人提议在棘轮轴承处加入铜套,可以减少摩擦。又在调节把手处做了特殊设计,即使力道小也能轻松调节。

最让人头疼的是如何保证椅子的整体稳固性。毕竟这把椅子处处都有活动结构,若是某个部位松动,就可能造成倾覆。张老把式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椅子的四角加装斜向的支撑,用榫卯结构固定,既增加了稳固性,又不影响美观。

为了确保设计无误,工匠们甚至做了一个简单的木模。这个模型虽然只有实物的三分之一大,但主要机关都能活动,帮助他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最初设计的导轨角度不对,放平时会卡住;调节机关的位置不够人性化,使用时不够方便。这些问题在正式动工前都一一得到解决。

整整十天,工匠与朱雄英、蓝斌几乎天天碰面。让朱雄英和蓝斌惊叹的是,每当遇到难题,这些大匠们总能想出巧妙的解决办法。从椅背的弧度到调节的机关,从座面的支撑到整体的稳固,他们总能用独到的匠心化解各种技术难题。朱雄英和蓝斌深知自已的职责,就是将对椅子的要求讲明白,指明制作的方向,避免匠人们走弯路。至于具体的工艺如何实现,他们从不干预,而是完全信任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

看着这些大匠们娴熟地解决一个个难题,展现出精湛的技艺,朱雄英也深深体会到:大明的工匠们或许不通经典,却有着难以言传的独特智慧。

终于,一套详尽的图纸诞生了。这些图纸不仅标注了每个零件的尺寸,还特别注明了用料要求、加工工艺,甚至连安装顺序都画得清清楚楚。朱雄英仔细检查着图纸的每一个细节,越看越是满意。图纸中的每一条线、每一个注解,都完美地体现了他们想要的设计理念,凝聚着工匠们数十年的技艺和十天来的心血。

"诸位劳苦功高,"朱雄英诚恳地说,"这图纸已经很完备了,接下来就是要将图纸上的椅子做出来了。待椅子做成,我定要请皇爷爷重赏诸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