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此暗示,曹国公李文忠当即踏出班列,神色从容,向朱元璋行礼奏道:"陛下,臣以为梁大人之议虽似冒险,却未必无可取之处。陛下心系苍生,常念民生艰辛。若此鸟粪岛当真能助我朝粮食增产,实乃造福苍生之举。至于海禁与风险之虑,臣以为可在开海范围与船队规模上从严把控,选派精锐水师,招募经验丰富的航海向导,命工匠精心打造坚固船只,配备充足物资与精良武器。如此或可将风险降至最低。恳请陛下权衡利弊,勿因一时困难而错失良机。"
朱元璋闻言,脸色稍缓,说道:“说的有理。咱当初打天下时,若是害怕风险,畏缩不前,这江山哪里轮得到咱来坐?”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色深沉。大多数朝臣都反对开海,除了自已安排的梁昭和李文忠,支持者寥寥无几,此事阻力之大确实超出预料。不过以咱的威望和能力,这事非要办也不是办不了。终明一朝,真正能做到口含天宪、言出法随的,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这就是刀把子的威力。
朱元璋站起身来,目光如炬地扫视着百官。"诸卿所奏,咱心中已然明白。你们反对此事,无非两点:一是担忧花费太大,二是怕开海后倭寇作乱,危及沿海百姓。至于什么人手不足、缺乏船只,说到底都是银钱问题,对也不对?"
群臣纷纷称是。朱元璋眼神一凛:"既如此,依诸位看来,打造这样一支出海船队,需要多少银两?"
兵部尚书出班说道:"各类船只总数需二十六艘。其中大型宝船六艘,中等规模的马船、粮船、座船等二十艘。整个船队需五千余人,包括水手、士兵、工匠、翻译等。核心航海人员和军事人员数量庞大,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水手和训练有素的士兵,以确保航行安全。为保障船队安全,还需配备火炮、火铳等火器,弓箭、刀枪等冷兵器,并需打造坚固的船身和防护设施,以抵御海盗和其他海上势力的攻击。"
户部尚书接着奏道:"宝船建造一艘费用以五千两计,六艘共需三万两。中等船只每艘约五百两,二十艘需一万两。找到鸟粪岛以两年为期,五千五百人每月薪资一两,两年共需十三万两。每人每月给养费半两,两年共需六万六千两。武器装备费约五万两。粗略估算,共需银两三十万左右。"
朱元璋听罢,心中微沉。虽然今年财政决算尚未出来,但他知道朝廷收支必定紧张。去岁全国夏秋两税约二千六百一十万石,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物资基础,但以实物税为主限制了财政调配的灵活性。由于实行重农抑商,商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税率仅三十分之一,许多日用品甚至免税,使得商业对财政贡献有限。即便今岁比去岁略有增长,增幅也必然有限。朝廷还要维持庞大军队、支付官俸、修建水利道路,这三十万两委实是笔不小的开支。
正思索间,朱元璋眼前一亮,想到了孝椅生意。以孝椅的聚财之能,蓝府与内库二八分账,这着实是笔可观的进项。而且三十万两银子也不必一次付清,前期拿出五万两或许可行。待孝椅利润渐增,加上今年税收入库,这笔开销倒也能够应付。想到此处,朱元璋开口道:"这是个大工程,银钱不必一次付清。前期拨付五万两,可够用否?"
兵部尚书沉思片刻:"回禀陛下,前期开支较小,五万两绰绰有余。"
"既如此,今年税收上来,国库便有余裕。此事由国库与内库各出一半,户部以为如何?"朱元璋道。
"臣遵旨,感激陛下隆恩。"户部尚书恭声应道。众臣心知,陛下已有定见,此番商议不过是让各部堂配合行事。况且内库出资一半,已是圣恩浩荡,此时若再推诿,便是得寸进尺。
见此事已定,朱元璋又道:"这支船队该由何人统领?"
"目前军中最适合的当属俞通源、俞通渊兄弟。"徐达出班道,"二人领导内河水师多年,熟悉水战,经验丰富,必能胜任。"
"微臣附议,俞氏兄弟确是不二人选。"李文忠出班应和,其他勋贵亦纷纷赞同。
"俞通源、俞通渊,你二人可愿担此重任?"朱元璋问道。
兄弟二人出班叩首:"臣等愿意,必不负陛下所托,定寻得鸟粪岛。"
"好,此事就由你们负责。"朱元璋点头应允。
洪武年间的水师将领中,廖、俞两家最负盛名。廖家兄弟廖永安、廖永忠命运各异:廖永安在至正十八年八月追击张士诚军时船只搁浅被俘,囚禁八年后死于平江;廖永忠则因"僭用龙凤逾制"被赐死。关于廖永忠之死,说法不一:或因僭越,或因溺死韩林儿于瓜步,或因党附杨宪。而以事态发展和后续影响来看,其死因最可能源于瓜步江溺死韩林儿一事。
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命廖永忠前往滁州迎接韩林儿。船至瓜步江时,韩林儿的船突然倾覆,人随之溺亡。此事众说纷纭:有言是刘基指使,有谓是朱元璋授意,更有传是刘基假传圣意。然细究其中关节,这些说法都难以成立。
从刘基角度看,他作为谋士,深知假传圣意的后果,不会为除韩林儿而冒此大险。况且刘基素来以建言献策为主,不会采取如此僭越之举。再者,廖永忠作为朱元璋心腹将领,也不会轻信刘基片言只字。且事后刘基安然无恙,更证明他与此事无关。
最可能的是廖永忠揣摩圣意,妄图通过除去这位潜在威胁来谋取更大功名。朱元璋事后严厉谴责他擅作主张,并对外表明自已无杀害之意,此举无疑是为维护政治形象。毕竟韩林儿名义上是"皇帝",若被视作主谋,必受不忠不义之评。
值得玩味的是,朱元璋最终以"僭用龙凤逾制"之罪处死廖永忠。这"龙凤"二字,或暗指龙凤政权,不仅印证了廖永忠确实是自作主张导致韩林儿之死,更是朱元璋对其余勋贵的一记警钟,震慑那些揣摩圣意、擅作主张之人。
实际上,韩林儿的明教教主身份与大明建国有着密切关联。朱元璋麾下分为明教徒红巾军和儒家文人两派,"大明"国号的选择正是他平衡两派势力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