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遐安排郭敬先去吃点东西后,找来李寿和刘牢之商议。
虽然这两人的身份远不如他,但毕竟代表的是王凝之,部众也不比他少。
李寿的意见是走洛水,先去救援金墉城,因为那里情况比较危急,他们可以依靠水军掩护,牵制攻城的燕军,同时让城中知道援军到了。
邓遐对这个提议不是很感冒,他更倾向于正面作战,而不是策应,于是又问刘牢之,“道坚觉得呢?”
刘牢之的意见的确不一样,“郭敬方才说了,孟津关那里还剩一半浮桥,我们可以将船停过去,配合守军强渡作战,先解决掉那里的一万人。”
邓遐一击掌,喜道:“我也是这般想法,先救出王府君,再合兵去金墉城。”
李寿觉得不妥,“船队往返需要不少时间,若是去了孟津关,就只能走陆路去救援金墉城了。”
眼下他们船在洛水,一路向东就是洛阳,可逆流进入黄河后,孟津关并无水路与洛阳相连,他们要么坐船再沿原路返回,要么丢下船只,陆上前往金墉城。
然而绕上一大圈,金墉城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那时候,所以最好选择走陆路。
可本来兵力就是劣势,对方还有骑兵,陆地作战,风险很大,很容易救人不成反被围攻。
李寿的顾虑很有道理,众人各抒已见,无法达成统一,陷入僵局。
填饱肚子回来的郭敬听他们争论了一阵,怯生生道:“可否听我说两句?”
三人停下争执,同时看向他。
郭敬小声道:“荆州的援军应该不远了,我们只需要堵上几道关隘,急的就是燕人。”
他一直待在王凝之身边,对整个局面看得比这三人更清楚。
邓遐听罢,赞许道:“不错,燕人并不知道我们放弃了虎牢关,所以在得知孟津关失守后,肯定无心攻城,而是率军前来夺关。”
李寿这下不反对了,众人达成一致,调动战船入河,前往孟津关。
送走郭敬后,王凝之一直在忐忑不安中度过,每日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城头远望。
燕军在野王方面的援军来到对岸驻扎,约莫两千人的样子,重新运来搭建浮桥的材料,做好了接应的准备。
这天早上,望穿秋水的王凝之终于等到了来自东边的援军,一支船队顶着朝霞逆流而上,向孟津关驶来。
王凝之赶紧通知沈劲,做好战斗准备。
南北两岸的燕军都发现了这支队伍,但不知虚实,没有贸然上前。
邓遐看了一眼形势,当即下令战船靠北岸停下,先用弩箭逼退敌军,然后放下跳板,亲自率军出击。
两千北岸的援军是来接应渡河的,哪里是邓遐的对手,很快便被邓遐率五千人杀退,一路逃回了野王。
邓遐下令众人拆毁燕人准备的浮桥,这才回到船上。
南岸的燕军这下傻眼了,只得组织人手靠近河岸,打算阻止邓遐上岸。
可水军的弓弩手不少,又专门选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登陆,燕军暴露在洛阳军火力之下,被城头和船上两头夹击,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