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凝之反驳道:“我这是教他长大了不吃亏。”
夫妻说笑间,洛阳的书信又到了。
王凝之接过信,快速地看了一遍,递给谢道韫。
郭敬除了介绍洛阳的情况外,还提到了西边前秦的消息,秦主苻坚每月造访太学,与博士和太学生讨论儒家经义。
等谢道韫看完,王凝之朝着北方指了指,“圣明的君主,就算想成仙,也会先做出些成绩来,咱们这位倒好,把过程全省了。”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谢道韫听多了,并不纠正他,因为两边一对比,确实令人绝望,她更好奇的是王凝之对西边的关注,“朝廷眼下的大敌不是北边的燕人吗?感觉你对氐秦更加忌惮。”
王凝之想了想,解释道:“燕主慕容暐年幼,尚未亲政,慕容恪、慕容垂这样的能臣受到猜忌,并不能全力施展;秦主苻坚雄才大略,又有王猛这样的良相,君臣相得,眼下只是休养生息,一旦出手,必定势不可挡。”
谢道韫没有看过原来的剧情,有些不信,“照你这么说,天下迟早是氐人的?”
王凝之想到大起大落的苻天王,打了个哈哈,“怎么会,这不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总不能干躺着,等刀架到脖子上。”
没说两句,荆州又送来书信,桓温就向司州迁移人口的事,征求他的意见。
谢道韫揶揄道:“看把你忙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朝中宰辅。”
王凝之伸了个懒腰,逗了逗儿子,笑道:“能者多劳,说的就是我。”
桓温的人还等着,所以王凝之不敢耽误,回房写信。
移民的事,其实比迁都靠谱,中原荒无人烟,总不能让王公贵族搬回去自力更生,而且北伐也需要群众基础。
这件事王凝之早有安排,他离开时,便让刘德秀着手重修巩县和阳城,做好接纳更多人口的准备。
北方的百姓南渡后,大多数只能当佃农,不少甚至沦为家奴,回司州却能有自已的土地,这样的差距,足以让很多人心动。
洛阳的大胜虽然不能说明朝廷从此就站起来了,但还是能给百姓一些信心。
桓温在这个时候提出移民,还是很有眼光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哪些人移过去。
桓温的看法,是将原住民迁移回去,有点“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那意思,但眼下的南北还是一家。
王凝之并不反对,但觉得执行的难度太大,不如用免税或者低税诱惑来得实在。
眼下朝廷对土地征税是取十分之一,即每亩税米三升,司州可以三十税一,每亩一升,这样的力度,不愁没有胆大的百姓前往。
司州虽然危险,但也有危险的好处,那就是世家大族不会搬回去,管理起来要简单得多,百姓们的日子也好过不少。
写完给桓温的回信后,王凝之又给金墉城去信一封,让刘德秀做好接收移民的准备,同时让邓遐重新调整兵力,防止移民争抢,发生民乱。
王凝之人不在洛阳,很多事情都只能远程操控,好在桓温暂时没有要卸磨杀驴的意思,司州仍然按王凝之的想法在推进。
可隐患在于这样的日子还有两年多,俗话说人走茶凉,并不是一走就凉的,是慢慢凉的。
所以王凝之寄出几封信后,心中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