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海上丝绸之路领航人,于永乐朝至玄德朝间完成七下西洋的壮举。
那么问大家一个问题,朱棣为什么要在海禁情况下去让人下西洋呢?
要知道朱元璋于皇明祖训中连续三次增加海禁要求。(一。洪武十四年,下诏“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二。洪武十七年,下令“禁民入海捕鱼”。
三。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朱棣即位后,在即位诏书中也提到“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乐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下海”,并“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
先来了解一下郑和:
郑和明朝着名太监,航海家,外交家,原名马和,小名三宝,祖籍云南昆阳,回族人。
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云南,郑和被俘阉割,后进入燕王府侍候朱棣起居。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郑和随从有功。朱棣称帝后,郑和被擢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所以叫郑和。
——
永乐三年,朝堂逐渐稳定,经济方面也巩固,政治方面朱棣为了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想要通过模宏大的船队出使西洋。
这样可以向海外各国展示明朝强大的国力,宣告新政权的正统地位,让各国来朝贡,构建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也有一些观点认为是朱棣觉得朱允炆有可能逃至海外,想派人去打听消息。
。。。
经济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国内经济有所发展,需要开拓新的贸易渠道,获取海外的珍宝、香料等珍稀物品,刺激国内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同时,也能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大量外销。
。。。
文化方面朱棣想要向海外大肆宣扬中华文化,从而加强当时中华对外的影响力,就比如中国的礼仪制度、天文历法、汉字等文化成果。
————
下西洋这一事,则是从大约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期间开始朱棣与臣子商量派遣船队下西洋之事。
之所以这么久便是因为其中有夏元吉,刘大夏等一众官员反对。
首先是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需要耗费巨额的钱财,一些官员认为这对国家财政是沉重的负担,使得朝廷在其他事务如国内水利建设、赈灾救济等方面的资金受到挤压。
另一方面便是古时候儒家思想观念强调“华夷之辨”和大陆农耕文明的发展,部分官员对于远洋航海这种开拓海外事务的行为存在偏见。
他们认为明朝作为天朝上国,应该重点关注国内事务,如发展农业、巩固礼教秩序等,不应该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放在与海外番邦的交往上。
最后便是因为朱棣想要派遣郑和去率领船队。
(据史料记载,朱棣曾询问着名相士袁忠彻,由郑和担任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是否合适。)
但一切最终还是在朱棣强势之下顺从。
商量结束后便是筹集准备,下西洋需要大量的人员,包括船员、士兵、翻译、工匠等。船员要具备航海技能,士兵用于保障船队安全,翻译则是为了和各国交流沟通,工匠负责船只的维修等事务。(比如招募到马欢,一个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人才)
还有包括航海所需的食物(如粮食、干肉、蔬菜等)、淡水、丝绸、瓷器、茶叶等用于贸易和外交馈赠的物品,还有武器装备,如弓箭、火炮等用于自卫。
。。。
船只建造也需要极长的时间,船只种类有许多,宝船、马船、粮船、战船。
据推测船长可达一百三十八米左右,宽约五十六米。
这一切准备结束,便也就到了永乐三年。。。
————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永乐五年):
郑和率领着一直庞大的船队,船队包括62艘大船,还有众多小船,船上共有余人开始出发。
从南京龙江港启航,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东北风,之后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