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运河主要是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了多枝形运河系统。
关于隋炀帝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隋炀帝有一次夜间做梦,梦到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这花叫什么名字,长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隋炀帝就命人把他梦中的花画成图案,发布皇榜寻找认识这种花的人。当时在扬州见过琼花的王世充刚好在京城,看到这张黄榜,便揭榜进宫,对隋炀帝说,图上所画的花叫做琼花,长在扬州。隋炀帝听后,很想见一见,便开运河、造龙舟,与皇后和嫔妃下扬州看琼花。隋炀帝在扬州城内开凿的运河,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借漕运之利,富甲江南,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第三期运河
第三期运河主要是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和大都至通州段,这是今天京杭运河的前身。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和浙江六省市,全长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了巨大作用。
5。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开凿“宝瓶口”
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但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修建“分水鱼嘴”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但是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李冰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东边称为内江,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修建“飞沙堰”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用来调节内江和外江的水量。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都江堰构思、设计、选址独具匠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不与水为敌的治水方略自树一帜,它是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人与自然紧密协合的伟大创举,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6。利导的防洪战略——大禹治水
大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大禹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由于鲧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灾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使大禹受到很大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来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洫,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让它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灾害,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7。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李春,河北邢台临城人,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赵州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所造,大桥建成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去赶热闹。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于是他们便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带着装有太阳、月亮的褡裢,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见不好,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
赵州桥建于隋代,是安济桥的俗称,它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时,赵县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北上可抵涿郡,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因此,隋朝大业元年,政府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春受命负责设计并管理大桥的施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经过精心细致的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