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古代文明科技成就有哪些 > 第四章 医学药物(第2页)

第四章 医学药物(第2页)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6。外科的经典著作——《外科正宗》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中国明代外科医学家。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并成为他数十年医疗生涯的座右铭。陈实功改变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实功兴趣广泛,所阅书籍涵古代文化、哲学、理学等。古今前贤的著作以及历代名医的理论、病案等一类书籍,他更是勤学苦读,爱不释手。对于古代典籍,陈实功从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把自己在行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古人治病方法相互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大众的,实际中切实可行的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著名医学家李沧溟的观点,并根据病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内治或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外科手术治疗上,尤为突出。陈实功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外部手术与内服相结合,如对息肉摘除,气管的缝合等。由于他医术高明,因而名声大震,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由于当时身处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内科,轻视外科,这是因为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外科医学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陈实功在往常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外科正宗》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共分四卷。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各家病因理学说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从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中对皮肤病、肿瘤都有较多的论述。对于肿瘤之症,陈实功认为肿瘤只有及早的发现,才能摸清病源,以便能够及早的治疗,或许尚有一线希望治愈。另外,对于现代医学中所遇到的淋巴转移,鼻咽癌等,亦有论述。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贵,对现代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启示。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历代外科中有效治疗经验,科学性强,论述精辟,能充分代表明代时期我国外科医学的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其中对下颏骨脱臼的治疗整复手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直到现在仍一直沿用。《外科正宗》印行后,广为流传,并流传到日本等国。成数300余年来有各种版本50余种,成为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

7。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所以人们经常遭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他们攀登木架,上了山顶。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写得清清楚楚。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通常认为,《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代,约公元一世纪。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全书三卷,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书中叙述了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以及部分药物的质量标准、炮炙、真伪鉴别等,所载主治症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170多种,并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阿胶;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红花;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附子、大黄。书中有200多种药物至今仍常用,其中有158种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神农本草经》有序例(或序录)自成l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含义已渐渐演变,关于药物的配伍情况,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神农本草经》还注意到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质量及真伪鉴别等,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对各种药物应该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8。最大的医书——《医林改错》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

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是京城附近著名的医生。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发现《黄帝内经》错误百出,决心要改正《黄帝内经》里面的谬误。

他认为人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无法作尸体解剖,就无法匡正医学的谬误。他只能在刽子手行刑、仵作验尸时,远远地瞧上一眼。不能亲自动手,人体的真正结构总弄不清楚,王清任为此苦恼了好些年头。

皇天不负苦心人,王清任终于等到了观察人体脏腑的机会。1797年,王清任同好友薛文煌同去河北唐山办事,双双骑马行进在官道之上。突然,他们发现,离官道一箭之遥,一处荒草丛中,几只野狗正在抢夺着什么,狂吠之声不绝于耳。两人急忙下马,走近前去,却见几具小孩的尸体横躺于地,腹破肠露,已被野狗咬得狼藉不堪,阵阵恶臭传来,让人作呕。地近京都,居然会出现这种惨不忍睹的现象,两人驱赶罢野狗,心情沉重地上了路。

在附近村镇投宿时,王清任了解到实情。这里最近发生了瘟疫,村镇上小儿暴毙后,因村民家境困难,只能草草掩埋,野狗们饥不择食,便扒开虚土,抢食童尸。有些地方,被抛弃的尸体更多。

听了这话,王清任心头一动,何不借掩埋抛尸之名,对脏腑作一次仔细的观察?那些尸体破腹露脏是野狗所为,自己去观察,谁也不能非议,真是机会难得,错过了这个机会,今后又只能纸上谈兵了。于是,他告别了友人,独自留了下来。

下定决心容易,真正去做却难。王清任在第一具尸体面前蹲下,刚刚用树枝拨动内脏,一阵尸臭便熏得他几乎呕吐。但是,多年的夙愿鼓励着他,匡正谬误的决心不能动摇,他咬了咬牙,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把夙愿完成。

仔细的观察让王清任收获颇丰。前人说,人的胃是竖立在腹中的,可是王清任明明看到,胃是横着的;有人说,人肺底部有24个小孔,呼吸时空气由此进出,他用细树枝捅进气管,发觉并非如此。

王清任一连十多天收殓童尸上百具,通过亲自观察,对人体的脏腑已了然于胸。回到家中,他把自己观察所得详细记述下来,重要的地方,还亲手绘成图形。并拿出古人的典籍两相对照,发觉古书上边谬误甚多,有的连脏器有几件记载的也不对。于是,王清任便把自己写的书定名为《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是王清任访验脏腑四十二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本书约有三分之一篇幅为解剖学内容,以其亲眼所见,辨认胸腹内脏器官,与古代解剖作比较,画出他自认为是正确的十三幅解剖图以改错。从一般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的大体描述论,王清任所改是十分准确的。他发现了颈总动脉、主动脉、腹腔静脉及全身血管之动静脉区分;描述了大网膜、小网膜、胰腺、胰管、胆总管、肝管、会厌及肝、胆、胃、肠、肾、膀胱等的形态和毗邻关系。这些是很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9。上最大的方剂书籍——《普济方》

朱棣(1360~1424),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1403至1424年在位,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他的父亲朱元璋正与陈友谅打得不可开交,以至于连给儿子起个名字的工夫都没有。直到1367年,朱元璋快要登基当皇帝的时候,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了。朱棣从小就一直很喜欢做诗谈学,热衷医道,平时很注意收集古今方剂,对我国伟大的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一位17岁的英俊青年了,明太祖感到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就安排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明太祖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时候经历过怎样的苦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百姓病无所依的痛苦深深地触动了朱棣的心,在开封做藩王时,他就对各类药品、药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组织了大批学者和大夫,编写了一部名为《保生余录》的方书两卷。

洪武二十二年,朱棣因私自去往凤阳,触怒了明太祖,被流放到云南。在流放期间,朱橚仍然没有停止对中医药学的研究。明代时,云南是蛮荒之地,朱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艰难,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朱橚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

《袖珍方》全书四卷,共3000多方。其中有些药方还是周府自制的。这部著作编著严谨,总结历代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袖珍方》的发行和流传,对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永乐四年,朱橚领导编纂的方剂学巨著《普剂方》终于成书。《普剂方》是我国古代中医药历史上最大的中医方剂专著,是朱橚对中医药学的重要贡献。《普剂方》共168卷,分为1600论,全书载图239幅,收载药方61738首。全书的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该书集明朝以前方书之大成,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方书,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证之下,列了一些方子,学者或医生只要依病查方,再在各个方子之间选择一下即可。更难得可贵的是,《普济方》搜罗广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医学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普济方》记录了大量的中医药药剂方,为我国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0。医疗手段——针灸

远古时期,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疼痛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症状减轻或消失的现象。于是,古人便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大约在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砭石的早期记载。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

针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针灸学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