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天,马头娘和马皮尽化为蚕,在树上吐丝。父母知道了,非常难过。一天,马头娘骑着骏马自天而降,对父母说:“天帝因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二老不用再思念女儿。”说罢,升天而去。于是各地纷纷盖起蚕神庙,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马皮,俗称“马头娘”,祈祷蚕桑。
丝绸,是由蚕的蚕茧抽丝后编制取得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再经过精心编制而成的纺织品。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了。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此后,随着织机的不断改进,印染技术的不断提高,丝织品种日益丰富,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使我国古代的丝绸染织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丝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
6。四大名绣之首——苏绣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苏绣的故乡,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美景中,坐拥二千五百年历史的苏州文明熠熠生辉。苏绣,是江南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
到了明代,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大大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苏绣艺人沈云芝绣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
苏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苏绣中,江南水乡的美景一览无余。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更是名满天下。主要艺术特点有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如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着江南细腻绵长的精神内涵。在上千年的历史间,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创造出上百种技法,逐渐使苏绣成为一门丰富深邃的学问,吸引后来者在其中忘我穿行。
7。古老文明的载体——青铜器的发明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贵族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开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到商代中期,青铜器得品种已经很丰富了,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青铜器物造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自从有了青铜器,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8。千年寿纸——宣纸
宣纸是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我国历代关于宣纸有很多动人的传说。
相传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制作宣纸的原料,明代以前一律用纯一的青檀树枝韧皮,配方单一;以檀皮为原料制成的宣纸,韧力、拉力强、润墨性好,用它来创作,泼墨山水,可以任意涂抹,而绝无穿通的忧虑。明代之后为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互相搭配使用。青檀树为中国特产,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其树皮纤维细长并强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青檀树又以二年生的枝条皮为最佳,并于春末夏初剥取为宜。沙田稻草为皖南山区山脚田出产的稻草。因山脚田肥力不足,其生长的稻草纤维拉力强,有机质少,叶少杆多,制料时容易漂白加工,适宜于造纸。
人们将上述两种各具特点的纤维,即木类植物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聚合而成纸,不需胶合粘连。所造之纸强度和挺度好。所以千百年来宣纸始终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宣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杂,其原料需经过浸泡、灰腌、蒸煮、漂白、水捞、加胶、贴烘等18道流程和近百个操作工序,历时一年方可制成。有人把其制作过程浓缩为“日月光华,水火济济”八个大字,足见其制作之难。自古民间就有“一张书纸,千滴血汗”之说。
正因为原料之难取、工艺之复杂、时间之长久、劳动之艰辛,所以宣纸产量有限,价格也相当高,历代都被列为贡品。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手工抄造的宣纸最适宜表达中国书画艺术的韵味,所以,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以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为人生一大快事,或题辞称颂赞誉,或留下墨宝丹青,表达自己对宣纸情有独钟,讴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发明。
2002年宣纸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明确规定只有在泾县境内以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书画纸才能被称为宣纸。
9。民族文化的瑰宝——漆器的发明
漆俗称大漆,是原产我国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树的一种分泌物。《说文解字》中说,漆是木汁可以漆物。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从漆树中分泌出来的漆液含有漆酚,在日光作用下会变成黑色发光的漆膜,人们可能就是观察到漆树的自然分泌液形成黑色漆膜的现象,受到启示,而有意识地利用漆液来装饰器物的。后来,人们又发现漆膜美观精致,经久耐用,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能对器物起保护作用而开始制造漆器的。
漆器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须制作胎体。胎为木制,偶尔也用陶瓷、铜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体完成,漆器艺人运用多种技法对表面进行装饰,然后放置在潮湿条件下干燥,固化后的漆器具有坚硬、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但是要想要想让漆器固化后不产生裂纹或皱摺,需要建造专门的阴室,创造阴湿无尘的环境,以供漆器阴干之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记载了一个有关阴室的故事: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后,想要用漆来漆绘城郭。由于胡亥暴虐、专横,没有人敢去谏止。
当时有一个聪慧的侏儒名叫优旃,他对胡亥说:“主上如果不提出这件事情,臣也一定会向主上提议的。漆城虽然会使老百姓感到发愁和增加经济负担,但这是一件大好事。漆城光滑无比,敌人来了无法上城。马上就兴工的话,涂漆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建造荫室却非常困难了,得建一个比都城更宏大的城郭才行啊。”这番话让胡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淡然一笑,停止了这次劳民伤财的工程。由此可见,阴室在当时已成为漆器制造的重用设施。这种阴干方法后来一直沿用。
根据出土文物和古文献记载可以知道,我国用漆的历史至少已经有六、七千年之久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器日见兴盛,这时期出土的大量漆器,表明了当时漆器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秦汉以后,由于瓷器的发展,漆器日用品如杯、壶、盘等渐为瓷器所代替,漆器作为生活用品减少了,但是作为工艺品,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工艺一直沿袭,并不断有所创新,并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亚各国,并传到了欧洲,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漆器及其制造工艺技术,是我国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10。最早的远程武器——弓箭
五千年前,今天的河南濮阳一带是黄帝部族的东部边缘,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帝的孙子张挥就生长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在黄帝晚年时期,张挥被任命为负责制造兵器、训练士兵的将军。张挥从下就是个制作兵器的天才,他制作了很多器械,其中他最喜欢的是镞器。镞器包括石镞、筒镞、骨镞,将这些镞器装在木杆上就可以做成标枪,用来打猎或与敌人进行打斗,比棍棒的杀伤力大很多。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加工镞器难度比较大,难于大量生产。于是,挥开始思考是否能用其他器械代替镞器。
当时,濮阳一带是土丘地貌,雨量丰沛,在漫山遍野的灌木丛林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竹子。张挥发现有一种毛竹,高一丈左右,竹尖锋利,竹质坚韧。于是他尝试用毛竹代替镞,一试果然可用。毛竹遍地皆是,而且制作工艺简单,于是就大量生产,并将其命名为“箭”。
在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的远古时代,箭的发明已经是一次飞跃,但聪慧的张挥很快就看到了箭投杀距离近,力度弱的不足之处。带着这个问题,挥经常和百姓一起用箭狩猎。有一次,一只鹰俯冲下来叼住了一只小羊,人们急忙操起箭向鹰投去,但是鹰飞了起来,所有的箭都射空了,有人不禁感慨:箭要是能飞起来多好啊。旁人看似不经意的感叹却使挥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一天,张挥夜观弧矢星斗,发现它由9颗星组成,其中8颗在天空中排列成弓形,一颗星像箭一样位于弧形外侧。挥见此形状,又联想起树林中的猴子利用弯藤或将树枝荡弯的弹力到处跳跃,心中豁然一亮。他反复观察、揣摩弧矢九星的排列,然后用竹子弯条成弓,削木为矢,制皮为弦,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弓箭。
在弓箭出现以前,人类使用的工具是比较简单的。而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在早期的生产工具中,弓箭的发明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出现,是原始社会技术显著进步的一个标志。弓箭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进步,恩格斯称其为决定性武器。由于有了弓箭,打猎有了较多的收获,猎物成了主要的食物来源,它射程远,命中率高,携带方便,大大加强了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的力量。
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说明了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机械存储起来的能量,当人们用力拉弦迫使弓体变形时,就把自身的能量储存进去了;松手释,,弓体迅速恢复原状,同时把存进的能量猛烈地释放出来,遂将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弹射出去。恩格斯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
此外,弓箭作为古代战场上的重要武器,对战争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