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是自杀还是病死
洪秀全(1814。1。1—1864。6。1)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咸丰六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渡过难关。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的建议,固守天京。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死于城内天王府,享年51岁。关于其死因,由于原始资料记载不一,加上曾国藩篡改史料,以假乱真,因此史学界有不同看法。许多有关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说洪秀全是在清军紧逼时服毒自杀的,也有不少太平天国的论著则说洪秀全是病死的,这样一来,洪秀全究竟是自杀还是病死,便成为历史之谜。
李秀成是后期太平天国的主要将领,洪秀全去世时,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卫战,对天王府的情况当有较确切的了解。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洪仁歼是后期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被清军捕获后曾写下《洪仁玕圩自述》,其后半部分中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首领曾国藩在同年六月二十三日的奏稿中说:“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同年七月初七日又奏称:“有伪宫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里群贼,城外官兵,宣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根据上述资料,大多史家认为洪秀全系“服毒自杀”。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说洪秀全之死,根据《李秀成自述》内容,认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历,即1864年6月1日)服毒逝世”。
尽管当时大部分学者都认同曾国藩及其刊刻本《李秀成自述》的说法,但他们对洪秀全自杀说,已有一定程度的怀疑,所以在许多太平天国史论著中把当时在洪秀全身边的幼天王洪福璃在“自述”中说的:“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老天王病死了,二十四日众臣子扶我登基。”的这一观点也一并罗列于后。如郭廷以在《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根据“李秀成供状及曾国藩奏报”,认为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说为近真”。在罗列了洪福璃供词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文字之后,又说“似洪秀全系病死”。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认为洪秀全自杀是“事实”,但又对曾国藩奏稿中的内容多加批驳,如在“官军急攻”语下批驳说,在洪秀全死前三个月“曾国藩未攻城,天京外亦无战事”。曾国藩奏稿说,洪秀全“服毒”材料来自天王府宫婢黄氏,简又文批驳道:“其言由黄氏宫婢供,伪言也”。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学界对洪秀全之死实无定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藏在曾国藩家中达一百多年的《湘乡曾八本堂·李秀成亲供手迹》(即《李秀成自述》)正式影印发行,其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原始记载,有力地证明了洪秀全是病死,并非自杀。具体记载为:“此时大概三月将尾,四月将初之候,斯时我在东门城上,天王斯时已病甚重,四月二十一日(天历)而故。”“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二十一日而亡。……天王之病,因食时露病起,又不肯食药方,故而死也。”有学者指出,这一记述当是可靠的,因为李秀成当时正在天京,对天王府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所记载洪秀全之死的材料最为后人所重视。而曾国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是经曾国藩篡改过的。洪仁歼虽然不在天京,但他在湖州和幼天王会师,自然要谈到洪秀全去世情况,所以他在“自述”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记述,也为史学界所重视。但《洪仁圩自述》前半部分说:“至今年四月十九(天历),我主老天王卧病二旬升天”。后半部分又说:“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这个自相矛盾的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不得而知,不过,因为后半部分是由外人译出,原稿已失。外人在翻译时受《李秀成自述》刊刻本影响,是极有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洪仁歼自述》前半部分,是出自洪仁开供词原稿,应该比较可信。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五月初六日条记:“闻探报禀称,逆首洪秀全已于四月廿八日病死(彼中之四月二十日)。”
人们也许会问,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篡改《李秀成自述》中关于洪秀全之死的说法呢?这是因为,湘军攻破南京之后,曾国藩在安庆给清廷的一个奏折中已经说过洪秀全是“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的。而在他到达南京之后,又于七月初四亲自拟写了七月初七日的奏稿;并在奏稿中重申了洪秀全因“官军急攻,服毒身死”。这两个奏稿都是在曾国藩看完李秀成亲供前写成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七月初七日条中说:“中堂(指曾国藩)嘱余看李秀成供,改定咨送军机处,傍晚始毕。”曾国藩把李秀成供稿呈送军机处时曾说:“李秀成之供词,文理不甚通适,而情事真确,仅钞送军机处,以备查考。”
曾国藩看到李秀成亲供有关洪秀全之死记载和奏稿截然不同,他在把亲供抄送军机处时,把这些文字给篡改了,当不难理解。至于曾国藩两次谎报军情,罗尔纲和周村台写的《洪秀全论》说:“洪秀全因天京缺粮,久吃甜露充饥,致病发逝世。”并在注中说:“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亲供》所说洪秀全因被围急自杀死,乃是曾国藩为要向清廷报功而盗改的。”由此可知,曾国藩所出示的李秀成供稿,是被“改定”过的。
自从《李白成亲供手迹》发行后,大多数有关太平天国史的论著,都改变了“自杀”说的看法,并确信洪秀全是病死的。当然也还有一些学者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2。石达开因何出走
石达开(1831年-1863年)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中文武双全的领袖之一。他少年投身太平天国革命,英姿勃发,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石达开不仅是太平天国一代名将,同时也是晚清中国的武学大家,在战场上,他是以冲锋陷阵、骁勇善战闻名的“悍将”,在武学修为方面,《北平国术馆讲义》更将他与许宣平、达摩祖师、宋太祖、岳武穆、张三丰、戚继光、甘凤池等人并论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拳术名家,只可惜由于他的身份敏感,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败亡后大肆销毁各种对太平天国人物的正面记载,以致他作为武林高手在后世的名声远不能和以上诸人相比。
据《清稗类钞》《太平天国野史》记载,石达开的拳术“高曰弓箭装,低曰悬狮装,九面应敌。每决斗,矗立敌前,骈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敌踵至,疾转踢其腹脐下。如敌劲,则数转环踢之,敌随足飞起,跌出数丈外,甚至跌出数十丈外者,曰连环鸳鸯步”,民间认为这种武艺就是后来号称“北腿之杰”的“戳脚拳”,传说石达开还曾将这种武艺传授给选拔出来的士兵,用于作战,
石达开不仅武功出众,而且内外兼修,他和陈邦森比武的故事已成为后世武林口耳相传的掌故。根据文字记载和口碑传说,两人相约各自击打对方三拳,受拳者不得还击,“邦森拳石,石腹软如绵,邦森拳如著碑,拳启而腹平。石还击邦森,邦森知不可敌,侧身避,碑裂为数段”。
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出众的指挥才能,在太平天国史上立下了卓著的功勋。但这么一个忠心耿耿、赫赫有名的将领,最后的结局却是率军远征,历尽艰辛,最终兵败四川大渡河,想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数万将士性命,自投清营,引颈就戮。一代豪杰,饮万古长恨。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为何要出走,谁应负主要责任,历来史家对此争论不休。
一种说法是主要责任在石达开。1856年夏天,正当太平天国发展到全盛的时候,天京事变发生了。这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争夺太平天国领导权力,使太平天国良好的军事形势和团结一致的氛围丧失殆尽的结果。它给太平天国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天京事变后,韦昌辉离心离德,忤逆犯上,滥杀无辜,石达开率兵讨伐韦昌辉,勇敢顽强地痛击韦昌辉的暴行,安抚了人心,得到群众的拥护。太平天国的上下文武官员都力举石达开辅政,并称“翼王”为“义王”,威望极高,加之他年轻有才干,辅政多有建树,使洪秀全对石达开渐渐起了戒心,为了牵制石达开,洪秀全封自己的长兄洪仁发为“安王”,次兄洪仁达为“福王”,干预国政,安、福二王心胸狭窄,无能而固执。石达开对安、福二王的掣肘极为不满,对天王的猜忌狐疑深感不安。而洪秀全在挟制、架空石达开的同时,还要夺取他的兵权“终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洪、石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终使石达开于1857年5月从天京出走,带着大批官兵走向了分裂的道路。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极为恐慌,多次派人百般挽留,遭到石达开拒绝,坚持分裂到底。尽管石达开是被逼出走的,但公开分裂的第一步毕竟是石达开选择并迈出的,他的出走不仅使太平天国的事业和其本人走上了下坡路,同时也给他带走的大军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石达开的负气出走,丧失了政治家的气度,体现了他欲一方称王的个人野心。他自负于战场上的一些军事成就,自傲于群众对他的拥戴和推崇,滋长了目空一切的骄傲自满情绪,致使他犯下了分裂革命队伍的实质性严重错误。石达开离开洪秀全,最终走向了失败。
另一种说法认为洪秀全应负主要责任。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革命领袖,在当时被公认为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石达开回到天京辅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挽狂澜,他重用人才,制定“南守北攻”的正确决策,为太平天国转战南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或许是杨秀清大权独揽,逼封万岁给洪秀全带来了太大的刺激,洪秀全对石达开渐强的威望心生疑忌,采取了诸多措施挟制架空石达开,甚至发展到对石达开有“阴图戕害之意”。当韦昌辉杀石达开一家时,洪秀全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洪秀全的表现令处处以大局为重的石达开极其失望,对洪秀全及其集团能不能继续保持太平天国和建立统一的“天朝”失去信心和希望,不禁发出;“忠而见逼,死且不明”的哀叹。石达开是被逼出走的,天王洪秀全应负主要责任。
究竟对石达开的行动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只有更加深入研究分析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大局才能做出比较客观、公允的判断。
3。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谜
威灵顿公爵(ArthurWellesley,firstDukeofWellington,1769。5。1~1852。9。14)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Bonaparte,1769-1821)
滑铁卢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郊18公里处的一个小镇。1815年6月18日,举世闻名的滑铁卢战役在小镇南面5公里外的田野上展开,从此,滑铁卢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被载入史册。
1814年,欧洲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于厄尔巴岛。1815年3月1日,拿破仑率领1000余名士兵偷渡回国,沿途守军纷纷重新聚集在他的鹰徽旗下。3月20日,拿破仑凯旋巴黎,重登皇位(史称百日王朝)。这使整个欧洲震惊,在维也纳开会的同盟国一片哗然,他们立即放弃了彼此间的争吵,再次联合起来,并宣布拿破仑为“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人类公敌”,将不受法律保护。3月25日,英、俄、普、奥、意、荷、比等国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决心彻底打垮这个科西嘉怪物。拿破仑意识到如果联军几大军团会合一处,后果就不堪设想。于是他迅速组织部队抵抗,根据制定的正确的战略部署,要在俄奥大军到达之前解决战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将英普联军各个歼灭。可是这一次战争局势并没有朝着“战神”部署的方向发展。
受命占领布鲁塞尔重要阵地以牵制英军的内伊元帅迟缓犹豫,使这一行动未能如期完成。后来在双方激烈争夺时,拿破仑又命令内伊属下戴尔隆军团由弗拉斯内向普军后方开进,和主力部队一起对敌军实行夹击,但戴尔隆对命令理解不清,错误地向法军后方开来,使这决定性的一击延误了近两个小时。但当戴尔隆重新赶回普军后方时,又被不明战局的内伊元帅严令调开,这时英军已在戴尔隆的大炮射程之内,戴尔隆机械地执行了内伊的命令,使法军在临胜之际功亏一篑,英军逃脱了被全歼的命运。
另外,在滑铁卢会战的前一天,拿破仑指挥军队追击英军时,就在两军快要相接时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顷刻间,道路被冲毁,田野一片泥泞,法国骑兵不得不停止追击,使狼狈逃窜的英军绝处逢生。次日清晨,彻夜未停的大雨仍然妨碍着法军按时投入进攻,善于运用机动战术的拿破仑也无法在这样的天气下发挥炮兵和骑兵的机动作用。战斗一直推迟到中午才开始,这就给英军更多的喘息机会。
滑铁卢大战是世界战争史上令人瞩目的一页,也是拿破仑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战。然而,这一战却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滑铁卢战役的进程既惊心动魄,又富有戏剧色彩,许多微妙因素影响了战局,使法军的锐势急转直下,失去了几乎到手的胜利。
6月18日中午,随着三声炮响,滑铁卢之战的帷幕骤然拉开,排山倒海的法国骑兵呼啸而上,但防守的英军顽强抵抗,以猛烈的火力压住了法国骑兵的锐势。当时拿破仑大约有7。2万个士兵,威灵顿有7万。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等待援军的到来,前者等的是元帅格鲁布,后者等待的则是布吕歇尔。法军继续着对英国军队左翼的进攻。一个半小时后,拿破仑看见圣兰别尔东北方有军队向这边赶来,他认为这一定是格鲁布,遗憾的是:来的军队是布吕歇尔而不是格鲁布。布吕歇尔从格鲁布的追击下逃脱并且绕过法国元帅的视线赶到了这里。拿破仑并没有因此而想到撤退,这个时候,拿破仑仍在等,格鲁布仍没来!拿破仑陷入完全绝望的境地。
列成方阵的法国近卫军一面拼死抵抗,一面缓慢后撤,保卫着拿破仑撤出了战场。其他地方的法军也在联军进攻下,朝不同方向四散逃命去了。
那一天前还是青翠碧绿的田野和山坡,此时铺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伤员以及无数残缺的肢体,绿色的平原变成了血的海洋。据估计,威灵顿军团死伤1。5万人,布吕歇尔军团死伤7000人,而法军死伤2。5万人,被俘虏8000人。
6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这时两院已经背叛了他,他的兄弟吕西安极力劝他解散两院,重新征召军队,准备再战,但拿破仑却表示拒绝。他明白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的星宿已经殒落了,他不愿自己的国家发生内战。次日,拿破仑自动退位。7月7日,联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巴黎。7月l5日,拿破仑离开法国,被放逐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l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辞世,时年52岁。
法国滑铁卢战争标志着拿破仑时代的结束,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政体,为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对于这次会战,诸多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观点作了仔细研究和评析,各说不一。
然而事实真如人们所言:拿破仑的惨败完全在于格鲁布元帅的迟到吗?如果格鲁布元帅没有迟到而是准时到达救援地点那是否又意味着拿破仑会一如既往地雄霸欧洲呢?因为当时拿破仑的军队有7。2万人,英军也有7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谁的援军先到,谁将占据优势。或者是天气原因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因素,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可是也有人把原因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他们认为,如果一切都按拿破仑最初的正确战略进行,本来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滑铁卢的决战也不会发生。第七次反法同盟也会像上几次一样,被拿破仑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
人们还常常把原因归结为拿破仑用兵失误,主要是当时在他身边缺少能攻善战、和他配台默契的将领,达乌被围困在汉堡,缪拉没能够及时从那不勒斯赶回来,马寒纳正在西班牙征战。拿破仑虽然培养了一批将才,但在关键时刻却不能为自己所用,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最后,听一听拿破仑自己的解释吧。他说:“这个会战失败了!……这是一个可怕的灾难。但是那一天还是胜利的。军队的表现还是极为优异,敌人在每一点上都被击败了,只有英军的中央还能够坚守。当一切都已过去之后,军队才突然为恐怖所乘。这是不可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