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当技术的进步逐渐拨开战争迷雾 > 第四章 二战中的谜团(第1页)

第四章 二战中的谜团(第1页)

1。一场令人费解的“假战争”

齐格菲防线地图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打破了欧洲的平静,两天之后,作为波兰盟国的英、法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却让人费解: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以牛刀杀鸡之势,压向波兰;另一方面,在西欧战场的法、德边境上,拥兵百万的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观德国灭亡波兰。这种不战不和的局面长达八个月之久,针对这么长时间的“西线无战事”状态,德国人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后来国际社会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假战争”,也被人们称为“奇怪的战争”。战前英、法各自都对波兰承担了军事援助义务,但为什么发生战争之后,两国对德宣而不战?英法德之间怎样的心态才造就了这样一场令人费解的“假战争”?英法两国又在这场游戏中收获了什么呢?

英、法两国与波兰订有盟约,并对波兰的独立一再作过保证。但是,当德国发动侵波战争时,英、法的执政者还在幻想召开德、意、英、法、波五国会议来和平解决争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联邦也相继发表声明,支援英、法对德宣战。但英、法政府实际上是宣而不战,未认真援助波兰。

当时德军主力已投入波兰战场,在西线只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齐格菲防线,但从1939年到1940年5月,英、法和德国在西线均未展开大规模的战斗行动。直到1940年6月1O日,“奇怪的战争”终因德国进攻挪威而告结束。挪威的失陷使英、法真正认识到德国的战争机器不会停止,英、法领导人才真正准备认真对德作战。

长期以来,苏联史学界的一些观点认为:“奇怪战争”并不奇怪,它是英法两国“慕尼黑政策”的继续。有人甚至认为,它实际上是英法企图联合德国进攻苏联、建立反苏“联合战线”的政治方针,是英、法统治集团对“祸水东引”犹抱幻想的产物。当分析英国在德波战争期间的立场时,英国工党著名活动家休·道尔顿也承认:我们把波兰叛卖了,把他们置于死地,一点也没有帮助他们。波兰派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前往伦敦,但一直等到9月9日,才受到英军参谋总部的接见。波兰代表要求英国空军立即采取行动,向波兰提供军事行动

急需的各种军需品,尤其是武器、弹药,但这些要求一个也没有得到满足。

该观点称,在绥靖政策的影响下,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军事战略计划是在1938年一1939年根据这样的假设提出来:战争将是长期的,在战争头几年英国实际上将不参与积极的军事行动。法国则长期追随、附和英国奉行的绥靖政策,也不作临敌准备。为此,它还一方面封锁德国的西部边界,另一方面拿波兰、甚至匈牙利、罗马尼亚为礼物,以推动希特勒放弃《苏德互助条约》,进攻苏联。也正是在这种政策下,人们才看到了这样的“奇怪场景”:德国加紧移兵、加速备战,而伦敦、巴黎则是一派和平景象;西线战场上,德国人在铁路上装卸枪炮、辎重,英法两国百万大军并不去打扰他们。法军在马其诺防线监视哨上的士兵,每天的例行功课是做游戏般无聊地数着从莱茵河右岸通过的德军列车,从不思攻击。这些军车有时在距离他们仅五百公尺的德国铁路上安全运行。在前沿阵地上,德军只要竖起“我方不开枪”的标语牌,就可以不用掩蔽地进行工程作业。德国也“以礼相待”,除了进行空中侦察外,没有对英法采取空中行动。这样的战争足足持续了八个月,这给了希特勒充分的时间,使他新组织起了146个师的兵力,新造出了4000余架飞机,并得以把重兵转移到西方。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和“奇怪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竭力避免希特勒的侵略,然而事与愿违。当战火终于烧到他们自己的头上,英法才猛然惊醒,但为时已晚,一言以蔽之,这种绥靖政

策无疑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也有人针锋相对地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奇怪战争”并不是绥靖政策的继续,而是英法对德政策从“战前妥协绥靖”走向“全面武装抗争”所必然经历的“中间过程”。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基本终结,同时又是英法武装抗德的起点。该观点认为,现代战争是敌对双方各种力量的全面较量,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和人力、物力、资源,是各自制定战略方针的基本依据。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双方力量对比来看,德国的军事力量占有极其明显的优势,而且优势将持续在随后的半年之内。当时,英国刚刚实行新的征兵制,无法派出军队。虽然其海军占有优势,但多在海外,负有守卫殖民地、护卫7000艘商船等使命。法国的陆军装备非常低劣,无法展开大规模的攻势。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派出了9个师的兵力沿萨尔河的德国防线向前推进了8公里。另外,法国空军力量也不足以对德国实施空中轰炸。虽然在战争爆发初期,西线战场德军力量暂时薄弱,但法国军队也并不十分集中,而还要照顾到北部战场的安全。再加上德国回师西进速度惊人,因此英法联军实际上基本谈不上优势可言。德国进攻法国之时,英法两国在军事上仍然处于劣势。

基于此,传统观点无视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事实,也无视当时英法两国对这种对比的估计,仅仅从英法两国对德宣而不战、苏芬战争期间英法援助芬兰等行动中,简单推出“宣而不战是有意不打”的结论,未免过于主观,不能令人信服。该观点还强调,认为“奇怪战争”是英法两国有意联合德国进攻苏联,完全是出于主观臆断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

当然,对于“奇怪战争”是否是英法当局绥靖政策的继续,今后也许还会继续争论下去。究竟历史真相如何,有待于更多相关资料的解密。

2。“皇家橡树”号被击沉之谜

“皇家橡树”号战列舰

在耀眼的探照灯下,一艘由德军上尉盖瑟·皮恩指挥的德国U型潜水艇悄悄地沿着英吉利海峡曲曲折折的海岸线,顺着斯卡帕湾的潮水前进。斯卡帕湾是英国舰队的驻扎地,在苏格兰东北部奥科内岛。皮恩此行的目标是英国海军的“皇家橡树”号战舰。当时的时间是1939年10月13日午夜,英德开战已有6个星期了。

英国海军对其战舰的安全并不太在意——斯卡帕湾被认为是潜艇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在“皇家橡树”号上,1146名船员有一大半都在香甜的睡梦中,根本没想到德军的U型潜艇已经在悄悄地逼近。

突然,斯卡帕湾宁静的夜空被三声巨大的爆炸声打破了。皮恩上尉发射了三枚鱼雷,这三枚鱼雷全部命中“皇家橡树”号。该舰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仅仅15分钟后就带着它的832名船员以及船长——海军少将布拉格若一起沉没了。

对于第三帝国,这是巨大的海上胜利。当皮恩和他的船员回到柏林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希特勒本人还亲手向皮恩颁发了武士十字勋章。

而在伦敦,海军对“皇家橡树”号在自己的基地被击沉感到非常丢脸,他们推断U型潜艇是在奥科内岛德国间谍的引领下进入斯卡帕湾的。英国反谍报部门——军情五处随即受到了指责。

军情五处向奥科内岛派出了精兵强将,试图查出这个狡猾的德国间谍。但是,搜查没有任何结果。这使得岛内每一个人都相信在自己周围存在着非常危险的纳粹间谍。

16个月以后,也就是1942年的春天,一家美国流行杂志《周六晚间报道》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斯卡帕湾的间谍是德国海军前军官阿夫雷德·魏赫云中尉。根据这本杂志的报道,魏赫云1928年加入德军情报部门后,就一直待在斯卡帕湾,因为德军认为,斯卡帕湾是对英战争中的战略要地。魏赫云化名为阿尔勃特·奥特并化装成一名瑞士钟表匠,在奥科内岛上开了一家小商店。潜伏12年后,魏赫云终于等到了机会。他将斯卡帕湾的军事设施,令人难以预测的洋流以及航行障碍等的详细情况汇报给了U型潜艇长官邓尼茨。

美国记者科特·瑞斯同时也是个谍报专家。他说,邓尼茨根据魏赫云发来的A—1情报,派皮恩指挥潜艇进入斯卡帕湾,袭击了“皇家橡树”号。魏赫云在斯卡帕湾的入口处登上了U—47潜艇,作为舰上的领航员引导潜艇进入了禁地,并且随着潜艇带着极大的成绩回到了德国。

“斯卡帕湾的幽灵”不知不觉间成了谍报学问中的成功例子,甚至连纳粹的高级官员们也对魏赫云出色的谍报成绩留下了深刻印象,盖世太保的头目之一塞林伯格把斯卡帕湾的成功看作是说明“谍报工作和军事行动完美合作”的重要性的首要例子。

战后,军情五处的负责人科尔总参谋长写道:“德国人得到过一名间谍提供的最新情报。”在“皇家橡树”号被击沉6年后,英国迎来了和平,然而围绕这一事件的争论却仍在继续,海军部坚持认为魏赫云是嫌疑人。

许多英国记者来到奥科内岛,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结果却并未找到一个被认为是魏赫云的人,至少他从未被人见到过,而据说这个人一直以阿尔勃特·奥特的化名在奥科内岛伪装成一个钟表匠。

皮恩上尉也许能提供准确的情况,但1941年当U形潜艇在大西洋沉没时他就死去了,德国百姓是在6个月后才知道这一消息的。

所以问题是: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一个长期潜伏在奥科内岛的纳粹间谍,作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谍报成绩?还是只有斯卡帕湾的幽灵?

3。神秘的“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和苏联外长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巴巴罗萨”的意思是“红胡子”。“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腓特烈是崇尚扩张侵略的家伙,他曾六次入侵意大利,并指挥十字军东侵。穷兵黩武的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极力效仿“红胡子”,妄图称霸世界。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极其绝密的情况下策划了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一一即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希特勒想像腓特烈一世大帝一样,以闪电战的方式突然袭击苏联,打垮苏联。

为了迷惑苏联人的注意力,希特勒故意制造了种种假象,散布谣言。他把他的部队东移说成是要进攻英国。为此,德国出版了许多英国地图,军队里都配备了英语翻译,甚至还制定了进攻向英国登陆的所谓“鲨鱼”和“鱼叉”计划。

在这些谣言和假象的掩护下,5月下旬,德国铁道部门每24小时开出l00列军车,在短短的两星期内有47个德军师,其中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师被运往德苏边境。

与此同时,德国却仍和苏联保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满载着苏联粮食、石油、矿石和各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