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带色彩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这些彩陶制作的年代大约距今3000年至5000年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最集中的地区是青海、甘肃,陕西南部和河南北部。
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总体上看它一方面反映人类最初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直接或间接的象征46意义,如反映奇异想象力的纯自然艺术特征和表现宗教、巫术、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在所有的中华艺术中,具有丰富多彩象征内涵的是我国越来越多地发现的原始画符及彩陶纹画。彩陶纹画较多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严格讲彩陶纹画并非独立的绘画艺术,但彩陶绘画和符号所表达的一些象征涵义同样说明了早期人类的审美情趣。
彩陶纹画
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蘸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等颜料画在器表上,使陶器呈现出色彩。彩陶上的符纹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等等。这些纹饰主要以图案纹饰为主,数量大,种类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规整流畅,图案对称、匀衡、变的社会寓意。
半坡彩陶纹画
西安半坡遗址中有一件闻名于世的彩陶“人面鱼纹盆”。鱼纹画表达了以下含义:第一,象征生殖繁盛。鱼即“余”,有很多、丰富之意,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鱼在中华语汇中象征着生殖繁盛,因此原始先
人面鱼纹盆在原始时代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艺术领域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的炽热情感。
民大量描绘鱼纹(画),期望自己也能像鱼一样,多多生育,以期繁衍生存下去。第二,原始时代黄河流域水源发达,那里的先民以鱼类为主食,把鱼当成生命的根本,因此对鱼产生崇拜,鱼纹象征着先民的一种原始信仰(鱼纹就是所谓鱼图腾)。至于其他彩陶纹画,如十字和星纹等象征太阳(神)、鸟(风)纹象征太阳、蛙(瞻赊)纹和月佳树纹象征月亮等等,则是出于一种引申。另外,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级越来越分明,氏族内部不平等的等级秩艺术所表现、象征的各种巫术、信仰、习俗等文化内涵,就更为突出了。
◆陶罐上的水纹(仰韶文化)
目前存世的战国帛画大多出土于先秦古墓,是一种绘制在帛或者其他丝织物上面的艺术。一般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内容以人物和神怪为主。
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文
化艺术都较为丰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大绘画艺术已经相当成熟,帛画的线条流畅,中造型准确,充满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国义精神。上人物画下战国帛画中以人物画居多,例如《人五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图》就是战国帛千画中的精品。这两幅画可谓同一时代的姐妹
年
篇,二者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是《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
《人物御龙图》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粉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画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精心细致的观察能力。《人物御龙图》于1973年在长沙楚墓中出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巨龙。龙头高昂,身平
48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
《人物龙凤帛画》于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楚墓中出土。图中画着一位妇女,呈现侧面,腰肢纤细,身段十分苗条,面向左边站立着,宽松的领袖,长长的裙子。妇人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十指并拢,作合掌状;头部上面左侧,飞跃着的一凤一夔(传说中独脚的龙)。
◆《人物御龙图》
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都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
《人物御龙图》中男子可能是死者的侧面肖像,画中男子,高冠岌岌,长剑陆离。而白鹭象征着男子的人格风范,同时白鹭又是传说中仙境之鸟。整幅帛画表现出了男子走完了尘世历程,踏上天游之行。御龙乘风,白鹭相随,表现出男子器宇轩昂的气度。这种艺术的表达,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死的独特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神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两幅画中龙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反映出了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
铭旌
战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相同之处,它们实际的用途都是作为葬仪中的“铭旌”。帛画的内容大多是墓主人的灵魂在龙凤的引导或负载下飞升天国,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都作正侧面的立像。
近数十年,我国各地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壁画,题材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以及山川风物等。汉代墓室壁画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充满幻想奇异的世界,它摆脱了商周时期的“狞厉之美”,而充满了人性情趣,它驱除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映了汉代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汉代的壁画以大型建筑物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是汉代美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由于统治者提倡“事死如事生”,孝道和厚葬,东汉实行的举孝廉制度,成为人们踏上仕途的必经之路,许多人竭尽家财,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画面,以期获得“孝”的声誉。于宦途有利,这是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50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出土于乌兰察布盟的一座大型汉墓中,该墓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境内的一座土山上。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长约20米。墓壁、墓顶及甬道两侧有壁画50多幅,榜题250多顶。这是我国考古发掘迄今所见榜题最多的汉代壁画。从壁画内容得知,墓主为东汉王朝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长官——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壁画反映了死者的仕途经历,升迁时的车马出行图,历任官职所在城市和府舍图,另外还有饮宴、舞乐、百戏、农耕、庄园、牧马、放牛等等。
汉代画像砖墓
汉代画像砖墓主要流行在东汉时期,其中以四川等地的画像砖墓最多,是一种在墓壁上镶嵌具有浓郁绘画韵味的画像砖的墓葬,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是我国最有特色的古代墓葬之一。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如一幅幅生动逼真的风俗画,凸现了汉代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是研究那
◆鸿门宴壁画
个时期历史、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等最可靠的实物资料。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汉代画像砖石的分布地。
各地的画像砖中,以分布在成都地区的最为精美,图案也最为复杂,画面生动而富于变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无论是桑园、田圃、市集、居住的庭院,或是宴乐、杂技、舞蹈,以及各种生产的场面,构图匀称,形象逼真。
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
河南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是汉代早期壁画,约成型于公元前487年,《鸿门宴》出土于河南洛阳烧沟西的一座汉代墓室中。梯形横幅,上边长140厘米,底边长193厘米,高23厘米。画面绘八人,分三组。右边的两个人在烤肉供应餐,背后悬挂牛头肉类。中间的三个人,有两个人席地而坐,一个手持角形杯祝酒,一个手持弓形物,一个拱手而立。旁边有一个状似猫而大于人的怪兽。左边有三人,其中年轻的那个人戴冠佩剑,看上去温文尔雅。年老者手持长戟面向中间一组怒目而视。最左边一人面目狰狞,两腿叉开,手中持剑,跃跃欲动。很可能是“鸿门宴”的内容。这幅画用粗犷的墨线勾勒人物,用紫、红、赭、绿、蓝几种颜色加以涂染,画法朴拙但颇能传神。画的对面还有一幅壁画,内容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从艺术表现上看,这是更为成熟的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绪刻画上都十分生动。
汉墓壁画是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文化现象,是汉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功能艺术,是附属于丧葬建筑物的绘画作品。总的看来,汉墓壁画几乎将天地、古今、人世、鬼神等现实与幻想的事物都纳入其中,反映了汉代人类社会的面貌与信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