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历代艺术画廊有哪些 > 第一章(第1页)

第一章(第1页)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鼻祖。他在书写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杰出贡献。钟繇所创立的书写风格,被后世称为“钟体”,为许多人竞相学习,对后世楷书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家生平

钟繇(153~230年)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一说许昌)人。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钟繇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钟繇由叔父钟瑜抚养成人。

相传钟繇自小就长相不凡,聪慧过人,他曾经与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一个被水

2

淹的厄远,请多加注意。结果没走几里,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到水里,差点淹死。钟繇的叔父看到算命先生的话应验了,认为钟繇将来必会成就一番事业,便对其悉心培养。钟繇也不负众望,学习十分刻苦,最终成为书坛一代宗师。

汉末,董卓作乱,钟繇随同曹操平定叛乱有功,被曹氏倚为心腹。官渡之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钟繇及时送往曹营一千余匹马,为曹操大破袁军起到了一定作用。钟繇在曹魏政权官声很隆,后来位至太傅。魏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魏明帝曹睿亲穿孝衣凭吊,谥号“成候”。

痴迷书法到癫狂

钟繇在书法上冠盖古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能够钻研前人的成就,他曾经学书于曹喜、刘德

、蔡邕等当世名家。同时,他的悟性极好,钻研书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曾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钟繇对书法的热诚近乎癫狂,相传他曾在韦诞的座位上发现了大名士蔡邕的练笔秘诀,便请求韦诞给自己,但因该书甚为珍贵,韦诞坚决不肯外借。尽管钟繇苦苦请求,仍然遭到拒绝。情急之下,钟繇捶胸顿足,击打自己的胸口,以致伤痕累累,终于昏蹶而奄奄一息。尽管如此,韦诞仍心如钢铁,不肯借书。曹操得知此事,命人立即急救,钟繇才不至于丧命。钟繇对韦诞的藏书耿耿于怀,但人家不借,他也无奈。后来,韦氏去世,钟繇掘其坟而得其书,终于以偿所愿,由此可见钟繇对书法的痴迷。

艺术风范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博取众长,自成一家,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梁武帝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氏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后人将其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为“胡肥钟瘦”,又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钟繇的正楷书法独步当世,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其《荐季直表》被后世称为“神品”,元代陆行直称赞此表为“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泰山北斗,其书法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书苑菁华》对他论书的话做了记载:“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他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认为书法艺术中存在自然之气,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由此可见,钟氏不但勤于实践,而且在理论上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机是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现存的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历来有“皇帖”之称,获“墨皇”之冠。

书家生平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今

大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陆中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父国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陆机曾经担上任过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

下“陆平原”,后因“八王之乱”而死,被夷五三族。

千世称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年

他文学成就很高,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尤其擅长文学批评,20岁时便创作《文赋》,这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批评性质的文学专论,系统的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审

美表达、作品形态、作品风格进行研究。此外,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平复帖》刚劲质朴,对书法的发展影响很大。

《平复帖》的艺术风格

《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4

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此帖共9行84字,乍看此帖,书法起笔大多圆浑,竖、撇往往斜侧出锋;字体左高右低,既无蚕头凤尾,也无银钩虿尾之状,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笔划使转自如,带有隶书的波磔笔法;线条短小丰腴,笔划简练朴实,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但也不完全独立,笔意紧紧相连,上下呼应贯通。《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之作,其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书的笔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融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

◆《文赋》(局部)

《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有点古幻难识。用笔则使用秃笔、燥墨,有如有些书画家所追求的“万岁枯藤”的味道,与甜俗一路大异其趣,可见秃笔枯锋的独特面貌。历代人对《平复帖》有很多评述。宋代陈绎说:“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明代董其昌说“右军以前,元常之后,唯存数行,为希代宝”;清代顾复说“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

《平复帖》与张伯驹

《平复帖》历来受尊崇,在流传过程中大多被贵族和封建知识分子所收藏,到了近代,《平复帖》几乎流出国门,由于张伯驹先生的努力,才保留下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疯狂掠夺我国的财富,还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各种珍宝。当时,有人想把《平复帖》献给日本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知道了此事,他非常愤怒,担心这件名帖流出国门。情急之下,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用巨款买回了《平复帖》以及其他一些古代书画珍品,仅《平复帖》就花去4万大洋。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又与夫人潘素把这件流传1700年的无价之宝及自己所藏的古代珍品字画无偿献给了国家,他的高尚人格魅力值得世人永远铭记。

王羲之书风与两汉、西晋的书法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在书法上的最大的成就是增损古法,把汉字书写从实用转为一种真正的艺术,他讲究情趣,注重境界,转变汉魏质朴书风,获得“书圣”之誉。

书家生平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临沂),父亲王旷,历任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王氏家族是东晋王朝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王羲之就成长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王羲之幼年不善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来征西将军瘐亮请他担任参军,累迁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在会稽隐居,直到去世。他酷爱书法,练习非常勤奋,终成大器,其作品《兰亭序》是绝世珍品。

艺术风格

王羲之经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里都是墨,人们就把这个水池称作“墨池”。就这样,王羲之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

王羲之的书法之风与两汉、西晋的书法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擅长各种字体的书写,隶、草、楷、行无不精擅,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

6

◆《丧乱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