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是晋代大画家,深受东晋宰相谢安的看重,认为他是千古以来罕有的人物。其画作,意在传神,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中国上下五千
年◆顾恺之
画家生平
顾恺之(348~409年),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晋兴宁二年(364年)顾恺之为南京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从而一举成名。两年后,顾恺之担任
大司马参军,太元十七年(392年)年为殷仲堪参军,后官至散骑常侍。
三绝
一曰画绝
52
顾恺之一生辛勤创作,仅史书记载的他的名画就有170多幅,还有许多壁画。东晋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新建瓦官寺,建成后寺僧们请豪门望族来寺中鸣钟打鼓,并请他们布施捐资。但这些人中的捐资数没有一个超过十万钱的,独有二十余岁的顾恺之在捐簿上写下“捐钱一百万”。这引起寺僧们的疑惑。顾恺之请他们在寺中留出一堵墙面,然后关起门来,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维摩诘像。最后,画眼睛的时候,他叫寺僧打开寺门让人参观。并说,第一天来观看的人,要求布施十万,第二天布施五万,第三天任人布施。当打开门后,壁画光彩照人,观看者们无不心悦诚服的捐款,布施一下子超过百万钱。由此可见其画技之高。
二曰才绝
顾恺之十几岁时,家中宴请客人,有人弹筝助兴,顾恺之当即写成一篇《筝赋》,引得满堂喝彩。他一生写过不少有名的诗、赋和游记,还写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关于绘画的评论文章《魏晋胜流画赞》,文中集中整理了他对一些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评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观点是研究我国古代艺术的重要资料。他还创作了《画云台山记》,这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最早一篇,也是唯一的“绘画设计书”,这篇文章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曰痴绝
顾恺之常常有些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行为。恒玄是东晋野心家恒温的儿子,喜欢收集古董字画,他将顾恺之平时收藏的画作强行夺取,顾恺之装疯卖傻,对别人说“妙画通灵,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恒玄故意拿了一片树叶对顾恺之说“这片树叶是蝉专用来遮挡自己的,也可以挡人,不被别人看见,这对你成仙会有用的”,想以此捉弄顾恺之。结果顾恺之将计就计,拿着树叶对着恒玄小便起来,问恒玄能不能看见自已,恒玄被搞得啼笑皆非,只好承认自己看不见顾恺之。由此可见顾恺之的“痴”之一斑。
绘画特点
顾恺之的人物画,强调传神,注重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其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他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顾恺之是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以来所有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把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他同时代的谢安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
顾恺之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
张僧繇,南朝萧梁时期绘画成就最大的画家,他和东晋顾恺之、刘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张僧繇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摹仿,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
画家生平
张僧繇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一说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519)中,张僧繇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后来又担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艺术成就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外,他还善于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如他的“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54
法,是从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得到的启发,是书法艺术在绘画艺术上创造性的运用。张僧繇善于接受外来艺术形像,从他的画题里可以看到胡僧、番奴形象,例如《扫象图》和《二胡僧图》。这不但表明他与外域使者的往来频繁而且意味着张僧繇还通过他们来丰富佛教画艺术形象的创造。
张僧繇在艺术修养上有坚实的基础,他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就在于他创造了独具风格的疏体画法,突破了从顾恺之、陆探微以来密体画法为惟一技法的局面。疏体的形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奠定了疏与密的两种表现手法的基石。
张氏画的传说
传说,张僧繇的绘画大多入神,甚至具有灵性。关于他的名画《天竺二胡僧图》就有一个故事,南朝萧梁王朝,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天竺二胡僧图》从中撕开,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收藏。不久陆坚病重,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
◆《巫峡清秋》(张大千仿摹张僧繇作品)
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把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就会用佛门法力来帮助你。”陆坚到洛阳李家果然找到了另外半幅画,他买下了另一个胡僧的画像,并把这幅画拼接在一起。没过多久,陆坚的病果然痊愈了。
江陵有天皇寺,齐明帝命张僧繇画佛像,他在殿内画卢那舍佛和孔子等十人,明帝责问:“佛门怎有孔子?”张氏说:“以后还须孔圣人。”果然,周世宗柴荣灭佛,天下寺多毁,天皇寺因孔子像而保存。
艺术风范
张僧繇创造了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恺之和陆探微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张怀瓘评价道:“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后来把他的这种画法和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疏体”。张僧繇的“疏体”画法,到了隋唐时期才兴盛起来。后人论其作画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点画时有缺落而形象具备。
张僧繇的作品有《二十八宿神形图》、《
武帝像》、《汉武射蛟图》、《吴王武图》、《行道天王图》、《清溪宫
怪图》、《摩纳仙人图》、《醉僧图》等。已无真迹流传,多为摹本,唐代梁令瓒的摹本《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最为出名,目前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画家生平
展子虔(约550~604年),生于北朝时期,历北齐、北周入隋,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他一生足迹很广,几乎遍及大江南北,曾在洛阳、长安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他的山水画风直接影响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创作,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画比起六朝前山水画那种“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画法要成熟得多。
《游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