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期称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改称为杂技。百戏源于夏商,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形成,两汉时期广泛发展。西汉之前主要在宫廷表演,东汉在民间广为流传。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
先秦“百戏”中舞蹈的发展
先秦时期舞蹈仍然没有完全独立成一种艺术,大多和其他表演形式相结合,我国古代典籍记载,先秦的娱乐性表演已经非常丰富,如《列子
说符》中就记载了许多表演形式。战国时,各国的统治阶级让倡优(伴奏、歌舞和说唱表演人才)演出助兴,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但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咸阳宫中,还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当作战利品集中于咸阳,演出“角抵俳优之戏”。百戏
168
乐舞中有一种装扮人物乐舞,由数十甚至上百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及各种巨兽,表演大型舞蹈,有的带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例如文献中记载的“东海黄公”故事。
汉代“百戏”中的舞蹈发展
到了汉代,演艺已相当丰富,除了角力相斗的“角抵戏”和说、唱、表、舞的“优人戏”外,舞蹈基本上成了“百戏”中独立的部分。汉代的科学家兼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就记载了各种杂戏节目,包括大型歌舞《总会仙唱》的演出,他对大型歌舞《总会仙唱》的演出场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华岳峨峨,恋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唱,戏豹舞熊,白虎鼓瑟,苍龙吹
。女峨坐而长歌,声清畅而逶蛇;洪涯立而笔摩,被毛羽之。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
从汉墓壁画《百戏图》中可以看到,汉代“百戏”演出的场景是十分宏伟的:左上角一人是在表演“跳丸跳剑舞”,即一边跳舞一边耍弄四把剑、五个球,这是舞蹈和
◆《宴饮百戏图》(汉墓壁画)
杂技相结合的一种表演艺术。第二人则在表演“戴竿”,即用一根十字形的长竿顶在额上,长竿上的一根横木两头,有两个小孩,全身倒悬,正在表演翻转。竿的顶端有一个圆盘,一个小孩用腹部在圆盘上旋转。画面右侧,有乐队演奏;还有表演爬竿,走索,表演龙舞、鱼舞、凤舞的人;另有三匹马拉着一辆“戏车”,车上有击鼓、吹箫等奏乐的人,车上竖起的一根高竿上,竿顶端的盘上有一个小孩子正在表演倒立……真是洋洋大观,目不暇接。
《对舞图》和《歌舞图》
汉墓砖刻《对舞图》和《歌舞图》最能体现汉代的舞蹈和歌剧,表演细致入微,引人入胜。《对舞图》中,一个人耍弄花瓶,随着音乐节奏舞蹈,另外一个人则徒手跳舞;下面一组是两个对着跳舞的人,右边的一个是女的,穿得好像是仙女模样,上身细腰、宽袖,下身倒大裤脚管,手持彩练飞舞奔逃,左边一个伴舞者是彪形大汉,粗眉大眼,张牙舞爪,打扮成魔鬼状,在追赶前面的仙女,情节富于神话色彩。《歌舞图》中,两个歌剧演员以“歌”代“说”,边歌边舞,彼此展开一场矛盾冲突,难分难离的“对话”,神情面貌优美、生动、自然,着实扣人心弦。两幅砖刻画中,对侧座、后座音乐伴奏着的刻绘,亦各有神情风度,平添光彩。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于西晋王朝后,接着又陷入东晋与十六国、南朝与北朝的对峙局面。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主要贯穿在《清商乐》发展脉络和“女乐”舞蹈活动线索之中。这两方面的发展情况,无不体现着这一特定时期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
宫廷舞蹈《清商乐》
大《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俗乐舞中的总称。《清商乐》最早是曹魏时期统治阶国层喜爱的女乐歌舞,属于专业性质的表演性上乐舞。当时设置女乐机构“清商署”,专门下负责管理编排这类乐舞。曹氏三祖(曹操、五曹丕、曹睿)都曾经写过清商曲辞。《清商
千乐》包括乐曲、歌曲和舞曲。西晋灭吴,统年
一三国后,仍保留了清商署女乐机构。西晋武帝十分喜欢《清商乐》,因此,《清商乐》在宫廷中一直发展着。东晋政权南迁,《清商乐》随之传到了江南地区。江南长江流域地区的民间歌舞“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与《清商乐》相互融合,使《清商乐》和江南地方民间歌舞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江南民间歌舞丰富了《清商乐》内容,《清商乐》既包括原来的中原旧曲及汉魏杂
舞,又新添了“江南新声”等。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后,南进到淮汉
170
地区,得到中原旧曲和江南“吴歌”“西曲”等,于是,北朝也有了《清商乐》。《清商乐》是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专门享乐的女乐歌舞,被统治阶级所维持蓄养。伴随曹魏时期经晋代,直至南北朝,在这一分裂割据和相对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清商乐》代代流传。直至唐代,还仍然是保留节目。
《清商乐》的特色
《清商乐》的表演,布景和服饰方面都十分奢华。舞人穿轻罗雾般的舞衣,长宽舞袖,身佩玉缨瑶珰,脚踏珠靴,腰系翠带,舞尽艳姿,容似娥婉。舞袖技巧和轻盈步态以及眉目神情的运用,成为其特征。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还有《前
◆“三曹”塑像
溪舞》;表现“鸿门宴”内容的舞蹈《公莫舞》;以及“昭君出塞”内容的《明君舞》;以鸟羽为道具的舞蹈《翳乐》;执道具的舞蹈《拂舞》;另外《清商乐》还包含了一些前代留下来的舞蹈,如《巾舞》、《
舞》、《铎舞》、《巴渝舞》、《白鸠舞》、《神弦歌》、《白纻舞》等等,《白纻舞》最为出名,曾获得当时很多文人的诗文赞颂。
魏晋时期女乐盛况
魏晋以来,统治阶级依仗权势,纵情享乐之风炽盛不衰。统治阶级享乐之风的产物“女乐”歌舞,由此大盛。在这一阶段,曹魏时期的“铜雀伎”歌舞,就是典型例子。曹操生前十分喜爱歌舞,筑铜雀台,集歌舞艺人于铜雀台上表演。曹操死前立遗嘱,要求在他死后,每月十五在陵墓前为他表演“铜雀伎”歌舞。晋武帝时,荆州刺史石崇,家中养女数千人。石崇令其家伎佩金戴玉,互相挽着衣袖绕堂上楹柱而舞,昼夜不断,连绵相接,称为《恒舞》。石崇家有舞伎绿珠,是当时著名舞人,擅长表演《明君舞》。另外贵族高阳王元雍也热爱舞蹈,“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铙吹响发,笳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高阳王元雍家有美姬,能歌善舞,一个擅长《渌水歌》,一个善舞《火凤凰》。
汉魏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迁徙流动,各族人民大量涌入中原地区,民族间171
的乐舞文化交流频繁。承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胡乐”“胡舞”不断传入中原。曹
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此舞的传入,史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来自西域的康国、史国和米国等。胡旋舞奔腾欢快,多旋转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与它快速的节奏、刚劲的风格相适应。《胡旋舞》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舞种。
172
◆杨贵妃(清康涛)
《胡旋舞》是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唐
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软舞两种,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胡旋舞》属于健舞。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
唐代曾在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设置康居都督府。《新唐书西域传》也记载了当时西域康国、史国、米国等,都曾向宫里送胡旋女的事。长安城里,一时胡旋舞风靡,成为当时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胡舞。
唐玄宗和胡旋舞
唐玄宗李隆基对胡旋舞十分偏爱,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为了取悦于玄宗,也常常在宫廷上眉飞色舞地跳胡旋舞。杨贵妃胡旋舞跳得极为出色,所谓“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白居易《胡旋女》)。作为女子,能为胡旋,不足为奇。安禄山作为男子“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则比较稀罕。这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从小学习,自然娴熟。据说唐玄宗还因为安禄山会跳胡旋舞,而对他大加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