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孙武
大事记: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约公元前551-?),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
孙武的祖先是陈国公子完,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田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此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之间争权夺利,斗争愈演愈烈。大约在公元前517年,年轻的孙武毅然离开乐安,投奔了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伍子胥。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孙武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写成13篇兵法。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伍子胥将孙武推荐给吴王阖闾。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闾江县西),阖闾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疲惫之师不宜久留,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吴王便下令班师。孙武和伍子胥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阖闾和伍子胥、孙武便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界处。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收缩部队,调集主力,防守于汉水一带。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孙武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仓猝出兵越国。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派死刑犯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一番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看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负重伤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大败越军,勾践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被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延伸阅读:孙武练兵
孙武带着他《孙子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命令道:"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明白了。"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掉两位队长。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著名军事家--孙膑
大事记:孙膑是战国中期兵家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卓越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人的军事思想,总结了当时的作战经验,为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不传,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齐国人(今山东鄄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相传他少年时与庞涓同师于著名高人鬼谷子。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将军,妒忌孙膑的才能,就派人把他诓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人们称他为孙膑。
后来,孙膑得到齐国使臣的帮助,逃离魏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的军师。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活。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要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做去。庞涓的军队已经攻下邯郸,忽然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
公元前342年,魏国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第二年,田忌和孙膑又出兵救韩。孙膑仍采用过去的战略,不去救韩,直接攻魏。庞涓被迫放弃攻韩,赶回迎战。孙膑认为魏军素来剽悍勇猛,轻视齐军,决定利用他们这种心理,诱敌取胜。于是,齐军假装怯战,向后退却,并采取逐日减灶的办法,迷惑敌人。庞涓追击齐军,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三天中间齐军的炉灶减少了一大半。他认为齐军已逃亡过半,非常高兴。孙膑估计庞涓晚上可到马陵,就在这里设下埋伏,在道旁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命令伏兵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出击。庞涓果然在晚上进入马陵道。他见树上有字,举火看字,还没有看完,齐军已万弩齐发,箭如雨下。结果,庞涓被迫自杀,十万魏军全部被歼,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两次大败魏军,从此名显诸侯,人们都知道他善于用兵了。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以区别于孙武的《孙子兵法》。仅从现存的30篇就足以看出,《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和吴起等著名兵法家的兵法思想。在这部兵法中,孙膑结合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溶入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精心研究的成果。
孙膑继承前人,超越前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理论体系。他的论著可谓博大精深,从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等战争观,到用兵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而到兵阵战法、攻防战术、将领的选用及对其修养和素质要求,直至战略战术的思想基础及理论基础,都有深刻精辟的论述,确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财富。
◎知识小百科:《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
(一)他既主张"战胜而立",又指出"乐兵者亡"。他认为,只能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这在他那个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反对滥用战争,更反对打无准备的战争,他强调"事备而后动"。
(二)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双方的力量对比,而是战争的性质,他指出"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
(三)他认为军队强大、战无不胜的根本在于士兵和民心。他说,"兵之胜在选卒",对士兵应"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他多次提到民心问题,并明确指出,使百姓遭受痛苦的军队会遭受失败。
(四)他认为强兵的关键是"富国",而"富国"的途径又是爱惜民力和积聚民力,特别强调休养生息,积蓄民力。
(五)他的主导战略战术思想是"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极力倡导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出奇制胜。
(六)他力主"必攻不守"。认为积极主动进攻是取胜的法宝,消极防守难逃厄运。
(七)他强调领军将帅必须知"道",要求统兵将帅知天文、明地利、善人和,真正懂得用兵的规律。
(八)他很重视正确处理军队内部关系,主张君王全权授命,将领同心协力,官兵上下一心,建立一种和谐的内部关系。
赵国名将--廉颇
大事记: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亦襟怀担白,敢于知错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马光所言:"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