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对姓唐的父子居住在深山里,他们以打猎为生。一天,父子俩打猎过程中,儿子为追捕一只野雉,不慎掉下山涧。父亲飞奔至山涧,见儿子倒在地上不能动弹。山涧中微风阵阵,飘来一阵奇异的香味,沁人心脾。父亲欲背起儿子,却见儿子正贪婪地吸着这奇特的香气,如同感觉不到伤痛一样。老人就顺着香气寻觅,见不远
处有一块不毛之地,香气正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老人扒开泥土发现了一个鸡蛋大小、长着细毛的香囊。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装入儿子的衣袋带回了家中。不久儿子的伤不治而愈。后来,每遇到穷人跌打损伤,老人就用麝香为他们治疗。
此事很快传到县太爷的耳朵里。县官垂涎三尺,就派衙役将香囊抢去,交给自己的小妾收藏。小妾将香囊视为奇宝,总是随身携带着。正当小妾还为此满心得意时,她怀了三个月的胎儿却流产了。县太爷认为这是不祥之物,就将香囊扔入河中。
再说这对父子,他们失去香囊后十分伤心,决定打猎时再找一个,因此,每次上山都加倍留意。有一天,老人终于发现这种香囊来自一种名为麝的动物。雄性麝的腹部长着一个装有分泌物的囊袋,在发情交配期,此袋便会从腹部脱落,然后埋入泥下。因为这个囊袋能散发异香,人们就称它为“麝香”。
麝香是天然香料,自古有“价同明珠”之说。麝香新鲜时柔软而潮湿,干燥后为粒状或粉末状。初呈红褐色,终则变黑褐色。冷时为固体,遇热则变得柔软。具有令人不快的臭味,但用酒精高度稀释配成酊后能散发出悦人的特殊香气。如果在室内放一丁点,会使满屋清香,气味迥异。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在我国使用已有悠久历史。麝香是配制高级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很多文人、诗人、画家都在上等墨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麝墨”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长期保存,防腐防蛀。
麝香还是十分名贵的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中被列为上品。其适应症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可用于闭证神昏。中医认为麝香辛、温,气极香,挥发性很强,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是醒神回苏的主要药物,无论寒闭、热闭,用它都有效。
(2)
可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麝香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
可用于血瘀经闭、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麝香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通经散结止痛。
(4)
可以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麝香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常与肉桂为散,如香桂散等。
此外,近代医学研究表明,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气雾剂可治疗心绞射,可以治疗白癜风;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癌及食道、胃、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可改善症状、增进饮食;对小儿麻痹症的瘫痪,亦有一定疗效。
中药麻醉剂“麻沸散”的问世,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华佗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
麻醉剂是古代中医外科成就之一。据《列子·汤问篇》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曾经给两个病人喝“毒酒”让他们在三天内都失去知觉,在这期间为他们施行剖胸手术。手术结束后,又给他们喝下“醒药”,二人苏醒后所患疾病都痊愈了,生活一如往常。由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了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但是,关于“毒酒”“醒药”的具体成分,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后人便不得而知了。
继扁鹊之后,又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尝试发明麻醉剂,他就是东汉时期的名医华佗。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是魏、蜀、吴三国相争的战略要地。在战争时代,必然有许多战伤。由于缺乏麻醉药,外伤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十分痛苦。为了解除人民的疾苦,华佗便苦心钻研医学古籍,并勇于实践。
传说,有一天,华佗诊所的病人出奇的多,等他把候诊的病人全部送走后,感到十分疲乏。他顺势喝了不少白酒,由于空腹下肚,酒力发作,几杯后就酩酊大醉、不知人事了,任凭家人拍打呼叫也不醒。他的夫人摸其脉搏后觉得正常才放下心来。过了几个时辰,华佗酒醉方醒。家人告诉了他酒醉后的表现,华佗深感惊奇,难道喝醉后会使人麻醉而失去知觉?
后来,华佗又做了几次试验,终于得出结论:酒有麻醉作用。从此以后,凡遇到病人需动手术时,华佗就叫病人喝酒来减轻疼痛。可是,做一些大的外科手术时,伤口仍然剧烈疼痛。华佗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有一天,华佗在外行医时突遇一个奇怪病人,只见病人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手握拳头,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不管如何呼叫、拍打、针刺全无知觉。但病人的神态、脉搏、体温等全部正常。华佗就去询问病人家属,家人说:“他平时身体十分健康,并没有什么疾病,只是今天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后,才发生此症状的。”华佗让家属找些臭麻子花给他看。花拿来后,华佗看了又看,闻了又闻,又摘了一朵放进嘴里嚼了几下,顿觉头晕目眩,满嘴发麻,针刺肌肉不痛,华佗惊叹:“这种花的麻性可真大!”
华佗帮病人解了毒后,向病人家属要了一些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准备带回去作进一步试验研究。通过无数次动物和患者的试验,他终于确定了这种草药有很强的麻醉作用。又将它与酒进行了无数次的配方试验、剂量试验,还进行了解毒、复苏试验,最后,终于制成了麻醉药,并取名为“麻沸散”。
麻醉剂发明后,华佗就将它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关于它的运用,史书上有详细记载:“佗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若患五脏六腑三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合,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这里的“麻肺汤”就是全身麻醉药麻沸散。
麻沸散的药物成分是什么?至今还无定论。麻沸散的方名,出自陈寿撰《三国志》和范晔撰《后汉书》的《华佗传》。可是,麻沸散的组成,却没有具体说明。由于华佗被曹操一怒之下杀了,麻沸散的配方也就失传了,上面的故事,只是人们对华佗发明麻沸散的一种传说而已。所以,麻沸散的主药至今还是一个谜。
云南白药是云南著名的中成药,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云南白药以其独特、神奇的功效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也由此成名于世、蜚声海外,但它的处方现今仍然是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之一。
云南白药是专门用于伤科治疗的中成药散剂,由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于1902年研制成功。
曲焕章(1880—1938),原名曲占恩,字星阶,汉族,江川县后卫赵官村人,原籍江宁(南京),民国时期中医外伤科著名医家。
关于云南白药的问世,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曲焕章自幼父母双亡。在年少时,突然患了重倒在街头。那时他就发誓,要是谁救活了他的性命,他将立志学医,济世救人。后来,他的病被一位精通外科药理的游医姚连钧治愈。曲焕章也就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拜姚连钧为师,并跟随他在云南北部、四川、贵州一带游历。师徒俩一边采集草药,一边四处行医。几年下来,曲焕章得到了师傅的全部真传。1902年,一种取名为“曲焕章万应百宝丹”的伤药被曲焕章研制出来,具有很强的消炎止血、活血化瘀功能。曲焕章也成为江川、玉溪、华宁等地有名的伤科医生。由于药材粉末色白胜雪,曲焕章就把它更名为“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看起来就是小小的白色粉末,但在人们的传说中却具有神奇的药力:任何重伤,身软不死,不省人事,先入百宝丹,再服虎力散,气将绝者渐苏,血流注者渐止。内有子弹者,服撑骨散,子弹自撑出。伤轻半日收工,重伤月余复员。
曲焕章生活于战乱年代,这使他的云南白药有了用武之地。1913年,云南都督唐继尧开始派兵清剿云南匪患。有一天,曲焕章在行医途中碰巧救治了一个受伤的人。这个伤者,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滇南大土匪头子吴学显。会诊的专家一致认为,吴学显只有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但是曲焕章用草药就把吴学显的腿治好了,而且恢复得很快。为报答曲焕章的救命之恩,吴学显邀请曲焕章迁居到了昆明,并在南强街开设了伤科诊所,还帮助曲焕章与云南军政上层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此事让曲焕章被人们称为外科神医。
云南白药还曾为治疗红军伤病员立下了汗马功劳。1935年,红军长征过云南。红军在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缴获了一批物资,其中就有云南白药。毛泽东当即命令将药分发到前线各军团,这些白药解了红军伤病员的燃眉之急。但由于数量有限,红军通过秘密渠道找到曲焕章,希望再得到一批白药。曲焕章便发动家人连夜赶制了一大批,秘密送给红军。毛泽东如获至宝,命令迅速分发到前线各部。这批白药再立奇功。当时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在威信受伤,伤口溃烂,白药为她治愈伤口;时任红军一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在沾益城外的白水被敌机炸伤,生命垂危,白药把他从死亡线救了回来。
现在,云南白药不仅仅只是伤科用药,还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科等,治疗的疾病达113种。对于它的有效成分和治病机制,很多专家还在做着深入的研究。
龟龄集具有450多年的历史,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宝贵遗产。它以强身健脑、调整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体活力等疗效,被世人称为“补王”,驰名海内外。它的处方是我国四大保密处方之一。
龟龄集是我国最早的复方升炼剂,是成药中历史悠久的一大珍品。关于龟龄集的创制还有一段历史。中明代中叶,朱元璋的八世孙朱厚骢,即嘉靖做了皇帝。他到处收集长生不老药,上方士邵之节和陶仲文就在宋代张君房编纂的《云笈七签》中的许多滋补药品中,取长补短,加以增删,并采取“炉鼎升炼”的技术,制成了号称可以长生不老的“仙药”献上,取名“龟龄集”。之所以取名“龟龄集”,是表示服用后可以获得像龟那样的高龄。在古代,龟被列为“四灵”(即龙凤龟麟)之一,是祥瑞长寿之象征。嘉靖服后,果然身体健康,连续生子。邵之节和陶仲文也因而受赏,龟龄集遂成为“御用圣药”。
陶仲文有个原籍山西太谷的义子,他在邵之节和陶仲文指导下,为皇帝炼制龟龄集,并兼任皇帝的医药总管。邵之节和陶仲文死后,他告老还乡,将龟龄集处方带回,自家升炼服用,并馈赠亲友。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传入“广盛药店”。从此龟龄集便成了山西太谷独特的方剂,作为商品流传开了。几百年间,由广盛号演变为广升聚、广升誉、广开远、广誉远等一系列专制龟龄集的药号,并在国内各大城市及港、澳设立分号,于是以“远”字为商标的龟龄集更加驰誉海内外。
龟龄集的药方记载于清代药家年羹尧的《集验良方》,方子共由28种名贵药组成。龟龄集的组方依据是传统医学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念。它采用天然动植物,包括天上飞的(蜻蜓等)、海里游的(海龙、海马等)、地上跑的(鹿茸等),集东西南北中各种名贵药材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