搑蜈蚣是我国常见的剧毒昆虫,也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动物药材,是临床上特效药用动物之一,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次常用药。
蜈蚣,又名百足虫、天龙、千足虫。蜈蚣有毒,它的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作为药物使用的蜈蚣是动物大蜈蚣科少棘巨蜈蚣的全虫体。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可以在春夏之际捕捉,然后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直接放入药中使用。
中医学认为,蜈蚣性味辛、温,入肝经,有解蛇毒、疮毒以及止痉挛的作用。
178
蜈蚣解蛇毒的功效非常显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明确指出,蜈蚣“主啖诸蛇虫鱼毒”。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治“蛇瘕、蛇瘴、蛇伤”。关于蜈蚣解蛇毒,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个货郎,因为要赶集串乡,每天都起得很早。这天,他起来后看老婆睡得正香,就决定自己做饭。正巧看到井台上有洗好的苋菜,就拿进屋做了一碗菜汤。吃饱喝足后他挑起货担出门,一口气走了十多里路后,开始觉得肚子里像火烧一般,口也非常渴。他坚持走到一处农家院子,只有一小孩在。货郎想讨口水喝,可是小孩说他们家已经几天没一滴水了。货郎难受得厉害,就在屋里到处找。一眼看见灶后的碗橱顶上有一把落满尘土的破茶壶。打开一看,里面还真有半壶剩茶。他端起就喝,喝完就觉得舒服多了,于是继续赶路。货郎老婆起床后,发现锅里剩余的苋菜汤里有一条死毒蛇。她顾不得吃饭,沿着赶集的路一直追到市集,发现丈夫一点都没有中毒迹象。两人琢磨一番之后,感觉到一定是那半壶茶里有什么能解蛇毒。散集后,他们又一次来到曾喝过茶的那家。说出原委后,主人拿出那把茶壶,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只蝎子和一条死蜈蚣。货郎明白了,早晨喝了有蛇毒的汤,所以火烧心;后来又喝进有蝎毒、蜈蚣毒的茶,就没事了。这真是以毒攻毒啊。
近代著名的蛇医季德胜研制的蛇药的主要成分就是蜈蚣。据说,在他使用蜈蚣之前,有一次他被花蛇在手臂上咬了一口,咬处的皮肤突然肿起,剧痛不止,随即变黑坏死。他赶忙服下自己配制的蛇药,但却未能有效地控制中毒症状,很快陷入半昏迷状态。气若游丝的季德胜好不容易睁开双眼对人说:“快给我捉5条蜈蚣来”。结果5条蜈蚣下肚,病情仍未好转。情急之下,他连吃15条蜈蚣,终于化险为夷。由此事,季德胜才意识到蜈蚣解蛇毒的重要性。
蜈蚣不仅能治蛇伤,还具有多种功效。内服可熄风止痉、通络止痛,常用于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顽固性头部抽掣疼痛及风湿痹痛等;外用蜈蚣加盐浸油,取油擦小孩子的秃疮,疗效非常好;以蜈蚣加茶叶同敷患处,可治瘰疬。
蜈蚣还具有非常明显的抗癌作用。近代著名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一位食管癌患者,服药没有效果,有一天突然想喝酒了,喝完一壶酒之后,他的病就好了。后来发现壶中有一条大蜈蚣,才明白是蜈蚣治疗了自己的病。人们受此启发,将蜈蚣晒干研末,每天服用一定量,用于治疗食道癌、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结肠癌、宫颈癌、肝癌等。
石膏是一种矿石,分布极广。将石膏作为药用,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这显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中药中很多都是植物类药物,所以古人把中药称之为本草。但实际上,有些矿石也可以入药治病,这种矿石被称为矿物药。石膏就是矿物药中的代表。
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无毒,质地坚硬而沉重。它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以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至于石膏用于药中,有一个故事可以为证。
刘跛的《钱乙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病例。某富家子弟得了呕吐、泄泻的疾病,请了很多名医来治疗,都认为病因是脾胃虚寒,就开了一些温里散寒、止呕止泻的温性药物。可是,生病的孩子服用了这些名医所开的汤药后,不仅呕吐、泄泻未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了。就在家里焦急无奈的时候,太医丞、儿科名医钱乙来拜访,闲话未叙,他就被请去给孩子诊脉。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后,钱乙说孩子的病是中焦有热,要用刚剂干燥更好,石膏汤正合适。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名医都不相信,因为呕吐、泄泻之类的疾病历来都是用温燥的药物治疗的,钱乙一定是弄错了。于是,病人家属继续给孩子照原方服汤药。结果,孩子果然如钱乙所说的一样,出现大便干结难解、小便黄赤不下等中焦热象。
这时,大家才明白钱乙所诊是正确的,开的方子也是对症的。赶紧给孩子煎石膏汤,服药没多久孩子的病就痊愈了。
由这个病例可以看出,石膏是一味清热泻火药。那么作为矿物的石膏怎么会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呢?众所周知,石膏的化学名字叫二水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于水,但内服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氯化钙,变成可溶性钙盐。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里,唯有氯化钙盐、硝酸钙盐溶于水,溶于水的物质才能随着血液的流动,输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当机体内的钙离子遇到机体代谢、或是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产生的有机酸类,就会使其变成不溶性钙盐,失去毒性。一般高烧病人,大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如果服用石膏汤,那么石膏不仅中和了引起中毒的有机酸,而且它跟致病微生物内的氨基酸作用,使其失去营养而被抑制。虽然石膏不是抗生素,可它起到了抗生素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发展的作用——不是抗生素胜似抗生素,而且作用广谱,对一切致病微生物都有效,且不发生耐药性,无副作用;虽然石膏不是退烧药,可它中和了毒素而使机体退烧,起到了解热药的作用。
在中医里,石膏作为药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用,可以清肺胃之热,有除烦止渴的功效,同时又能解肌透热。煎煮时应适当加大药量。另一种是用煅制的石膏,这种多为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的作用。在配伍上,可将石膏与知母、粳米等应用,如名方“白虎汤”。可以将石膏与麻黄、杏仁等药一起用,如张仲景的名方“麻杏石甘汤”,治疗邪热郁肺,病人气急喘促,咳嗽痰稠,发热口渴等。此外,石膏还可以用于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煅石膏末可外用于疮疡溃烂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
牛黄是一种来源奇特的中药,它因清热解毒、开窍豁痰、熄风定惊的功效非常神奇而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并促使人们去开发人工牛黄以供使用。
牛黄是中医常用的一味名贵药物,相传,牛黄能做药用是我国古代医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为邻居阳文锻制了一块青礞石,准备研末做药治他的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一问才知,阳文家中养了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两年来日见消瘦,不能耕作,阳文的儿子阳宝就请人把牛宰杀了。阳宝竟然在牛胆里发现一块石头,大家都很惊奇,所以有喧哗声。扁鹊一听,对这块石头也很感兴趣,就嘱咐阳宝将石头留下。阳宝笑问道:“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说着就把石头放在青礞石的旁边。
正在这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扁鹊赶来,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四肢冰冷,喘气急促,十分危急。他赶紧吩咐阳宝把桌上那块青礞石拿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扁鹊也未细看,很快研为细末,取用五分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静,神志清楚。扁鹊想起那块结石,去拿时却发现青礞石仍在桌上,结石却不见了,忙问家人谁拿了结石。家人说阳宝刚才来拿药,说是扁鹊吩咐的。这个偶然的差错,使扁鹊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作用?第二天,扁鹊有意将阳文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三天后,阳文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了。阳文非常感谢扁鹊,扁鹊说这多亏了你家牛胆里的石头啊,于是将阳宝错拿结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阳文说:“给这神药起个名字吧。”扁鹊说:“此结石生于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就叫它‘牛黄’吧!”停了一下又接着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
人得了胆结石会非常痛苦,牛得了胆结石也是一样痛苦。它会出现枯瘦、吃草少、喝水多、行走无力、眼睛发红失神等症状,最终会病死。牺牲一头牛,才能得到一小块牛黄,不能不说牛黄来之不易,非常珍贵。
牛黄作为药物使用,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医认为,牛黄味苦,性甘、凉,入心、肝经。有清热解毒、开窍豁痰、息风定惊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把它列为“上品”药。明代著名医家缪希雍对它作了更高的评价:“牛为土畜,惟食百草,其精华凝结为黄,犹人身之有内丹也,故能解百毒而消痰热,散心火而疗惊痫,为世神物,诸药莫及也。”
牛黄主治热病神昏、烦躁谵语、中风痰迷、惊风抽搐、痈肿疔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许多中药复方中含有牛黄。著名的“中医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以及六神丸、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都是以牛黄为主要成份的。
现代研究表明,天然牛黄中含胆汁酸、脂肪酸、卵磷脂、钙、镁、锌、铁、铜、磷,以及类胡萝卜素、平滑肌收缩物质SHC、多种氨基酸等。动物实验表明:牛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肿瘤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镇静、抗惊厥、解热、强心、扩张血管、降压、利胆等功效。
牛黄虽为名贵中药,但使用时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不能随意乱用,更不能把它当做可以长期服用的“营养品”。因为牛黄使用过多可以导致中毒,严重时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无数医药学家奉为补血安胎圣药和延年益寿的滋补圣品,在历朝历代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184
阿胶,因产于山东东阿县(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关于阿胶入药,至今还流传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山东东阿流传着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患者最后往往吐血而死。村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阿娇,她的父母就是传染此病而死的。看着一些乡亲在继续忍受病痛的折磨,阿娇决定去东岳泰山祭祀药王,寻求治病的药草。路上,她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说要治好这病,非用食狮耳山草、饮狼溪河水的小黑驴的皮不可。阿娇心中一惊,家乡的确有这样一头驴,它穿山越河如履平地,连山上猛虎恶狼都惧它三分。阿娇不知道,这头驴原是天上受贬的一条乌龙。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要走。阿娇又想起了乡亲们的痛苦,急忙说,只要有药治病,赔上性命她也不在乎。老人见她心诚,就向她密授了征服小黑驴的办法。阿娇回到家乡后,按照老人吩咐制服了小黑驴,然后和乡亲们把驴皮剥下来,加上村里的阿井水,熬成了一块黄澄澄、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得病的人服下这药很快就好了。可是等村里人去感谢阿娇的时候,阿娇却不见了,有人传说,看见阿娇跟着一位老人走了。大家猜测,那老人一定是药王下凡,将阿娇带到仙山当药童去了。村里的人将用驴皮熬胶治病的方法沿用下来,为了不忘阿娇的恩德,就把这药叫“阿胶”。
阿胶,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它为“圣药”。阿胶,其实就是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在古代,制作阿胶的原料是不一样的。最初用牛皮,后来水牛皮、猪皮、驴皮、马皮、驼皮、骡子皮等各种皮都用。到了唐宋时期,牛皮、驴皮成为制作阿胶的两大主流,清代至今慢慢地转变为主要以驴皮熬制,把用牛皮制作的称为黄明胶。虽然二者功用相似,但是根据古今用药经验和临床习惯来看,用黑驴皮制作的药用效果最好,尤其是用以东阿井水熬制的最地道。
中医认为,阿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有补血止血、养阴润肺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胶含有胶原、多种氨基酸、钙、硫等成分,具有加速生成红细胞和红蛋白、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故善于补血、止血;还可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存留;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可使血压升高而抗休克等。阿胶有这样好的功效,所以成为历代医家常用的药品。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就常将它作为手术后用药。
据说,婺州有个农民,患了肺痈,多次求医均无效果。后经人介绍请来了名医朱丹溪。朱丹溪诊完后,认为病人的肺部已经渍烂,应先去脓血,然后服药。朱丹溪和门生管元德商量一番后,就叫病人脱去上衣。在病人泰然自若地等着朱丹溪扎针时,朱丹溪向管元德使了个眼色。管元德从背后将一盆冰水泼在病人的头上,病人不禁打了个寒战。就在这一刹那,朱丹溪对准病人的肺部一针扎了进去,针一进一出,肺部的脓血直往外淌。之后,朱丹溪写下一个药方,方中主药是阿胶。后来病人问起泼冷水和开阿胶的事。朱丹溪解释说,病人的肺痈在心脏的边上,稍不留意,银针就会刺到心脏,而使人毙命。但是人在吃惊的状态下,心脏收缩,此时扎针就绝不会伤到心脏了。开阿胶是因为阿胶不仅能补血与液,而且能治手术后可能引起的其他肺病,能安肺润肺,是肺经要药。病人听后甚为叹服。
阿胶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作为食疗材料应用在患病人群的日常调养方案中。比如,睡前将一个鸡蛋用沸水冲开之后上火再煮开,之后加阿胶粉一勺、酸枣仁面一勺及少许精盐,调匀,待温度适中时服用,也可起到助眠的作用。
麝香不仅是一种珍奇的动物性香料,具有特殊的柔和优雅的香气,还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血、消炎止痛的功效。
麝香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之一。关于它的发现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