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的医学文化 > 第5章(第1页)

第5章(第1页)

牵牛花跨进传统名花的行列,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牵牛花不但可供观赏,而且还可以入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它的种子治病呢。

牵牛花,又叫喇叭花、大花牵牛、胡颜等。它是一年生的缠绕草本植物,全株密密麻麻长着白色长毛。叶互生,近卵状心形。花冠白色、蓝紫色或紫红色,漏斗状。这种花生于山野灌木从中、村边、路旁,还可专门栽培,以供观赏。牵牛花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牵牛花的种子就是牵牛子,黑色的叫“黑丑”,米黄色的叫“白丑”。种子的颜色与原植物的品种没有关系,与之有关系的是植物所开花的颜色。花色深、紫色至紫红色者,其种子多是黑褐色的;花色浅、粉红至白色者,其种子多是淡黄白色。牵牛子是中医中常用的中药。

牵牛子作为中医药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相传很久以前,在河北晋州的李庄有一个叫李虎的年轻人。一直以来,小伙子身体强壮,力气非常的大。可是,一次他突然生了病,腹部膨胀得像鼓那么大,小便困难,形体逐渐消瘦下来,皮肤也是蜡黄。他的夫人给他请了很多位医生,但总是不见效。夫人很着急,最后请了籍贯是山西潞州的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老郎中诊完病后开了一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李虎的夫人从未听说过这味药,只好再次登门,希望能换一味药。老郎中明白后,跟李虎夫人说他的家乡就有这种野花,野花的花籽就是需要用的药,可以派人到他的家乡去取。李虎的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了野喇叭花籽。李虎吃了几剂后,果然很见效,不到一个月就痊愈了。为了感谢老郎中的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一头牛,并问老郎中给自己吃的是什么药。老郎中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种野喇叭花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呢。踌躇间,老郎中突然就想,这种花的种子能治好不治之症,有牵牛之力;如今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想到这里,就说吃的是“牵牛花”的花籽“牵牛子”。从此,人们就把这种能治病的种子叫作“牵牛子”了。

牵牛子入药最初记载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被列为下品。牵牛子味苦,性寒,作用比较峻烈。它含有树脂苷、色素、脂肪油、有机酸等成分,可以使用的症状是: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等,可以起到的作用是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牵牛子除了做泻药用之外,还可以用来祛除脸上的粉刺、雀斑等,具有美容的功效。具体的做法是将黑牵牛子研成末,与鸡蛋清调匀,晚上涂在脸上,白天把它洗掉,直到粉刺、雀斑消失。这在《本草纲目》中有所记载。

牵牛子还能够治疗小孩的夜啼症。有些小孩白天饮食、玩耍很正常,但晚上睡后就开始哭闹,天亮前就停止了,在医院检查也不会发现异常。对于这种夜啼症,中医会用黑牵牛子7粒,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在小孩的肚脐上,用胶布固定住,大多数在当晚就会奏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牵牛子的药力很大,一般医生在使用时都会很谨慎。有时候,医生会建议将牵牛子同大米煮成粥来食用,这样既可缓和牵牛子的峻烈之性,又可借大米的补益作用来保护脾胃,扶正祛邪,这是古人宝贵的食疗经验。

黑牵牛子对人体还有一定的毒性,除会直接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及粘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严重者甚至会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所以,使用时一定要慎重。

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在中国医药史上,人参的使用历史十分久远,被东方医学界誉为“滋阴补生,扶正固本”之极品。

人参,又名棒棰、山参、园参、土精、神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山地缓坡中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由于根国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与人的上头、手、足和四肢非常相似,所以被称为人参。关于人参,有很多的传说,它们大多是五从事挖参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这些传说有的反映了挖参人善良、相互救助的优秀品质,有的则鞭笞了那些贪婪的人,比如下面这则传说:

很久以前,在山清水秀的沂蒙山区的蒙山上,生长着许多人参,其中两棵因活了上千年而有了灵性,就变成了人参娃娃。此地庙里的恶和尚听说此事后,就设法抓住了人参娃娃,要吃掉它们以求得道成仙。庙里有两个叫清风、明月的善良的小和尚,因为可怜人参娃娃,就偷偷把它们放走了。临走时,人参娃娃塞给二人每人一个小山果,说如果遇到危险就把山果放进嘴里。恶和尚发现人参娃娃跑了后,就要毒打清风、明月。清风、明月赶紧把小山果含到口里,只觉浑身发轻,双脚离地,一直升到了天宫。后来,清风、明月做了看守“人参果”的仙童,而逃出虎口的人参娃娃不愿继续在蒙山上住,就带着他们的家族迁到了东北大森林,在那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不仅关于人参的传说非常美丽动人,人参本身也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明代著名中医学者龚居中在《四百味歌括》中将人参列为第一条:“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成为无数中医入门的第一句背诵歌诀。具体而言,人参的主要作用如下:

(1)

可以用于气虚欲脱。凡大失血、大吐泻均可出现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证,人参能大补元气,故有挽救虚脱的功效。可单用本品煎服,即独参汤,这是补气固脱之有效良方。

(2)

可用于脾气不足。如果出现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敩、呕吐泄泻等症,可以使用四君子汤,即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药煎服,主治脾胃气虚。

(3)

可用于肺气亏虚。肺为主气之脏,肺气亏虚就会出现呼吸短促、行动乏力、动辄气喘、脉虚自汗等症,将人参与胡桃、蛤蚧等药同用,做成人参胡桃汤、人参蛤蚧散,就可治疗这些病症。

(4)

可用于津伤口渴、消渴。人参能益气生津止渴,多与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同用,如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清热益气,生津止渴;如果实热伤气阴,口渴多汗,气虚脉弱者,可以将人参与麦冬、五味子同用,即生脉散,可以益气养阴,止渴,止汗。人参与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同用,可以治消渴症。

(5)可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这时可与当归、龙眼肉、酸枣仁等药相配使用。

此外,人参还有美容的功效。人参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其浸出液可被皮肤缓慢吸收,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皮肤营养,调节皮肤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肤脱水、硬化、起皱,长期坚持使用含人参的产品,能增强皮肤弹性,使细胞获得新生。同时,人参中的活性物质还具有抑制黑色素的还原性能,使皮肤洁白光滑。

益母草虽是散见于全国各地的野草,但它在中医药史上却是闻名遐迩的妇科治病良药、益身养颜良药,它还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保健蔬菜。

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十分注重保养容颜,除了内服延缓衰老的药物外,还天天不忘外涂美容药。以至于她虽然已68岁,但旁人看到的仍然是一张年轻美丽的脸。武则天具体涂的是什么药,在她生前并无人提及,直到她去世四十多年后,著名医生王焘在他编撰的《外台秘下要》中,才专门记载了武则天长期外涂的美

容药方“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方中的主要药物便是益母草。

益母草,别名茺蔚、坤草,是一种唇形科植物。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夏季开花。生长在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中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益母草之所以能够益颜美容、抗衰防老,是因为它含有硒、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具有增强免疫细胞活力、缓和动脉粥样硬化之发生以及提高肌体防御疾病功能体系之作用;而锰能抗氧化、防衰老、抗疲劳及抑制癌细胞的增生。所以,益母草被广泛用于美容药品中。

益母草除了具备美容效果外,它还能用来治病。民间关于益母草治病和“益母草”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有一位姓张的贫苦妇女,她在生自己的儿子时,落下了腹痛的疾病,再加上日日辛苦的劳作,张氏的病是越来越严重。待孩子长大一些时,知道母亲的病是因自己而来,就非常内疚,一直想着能治好母亲的病。十三岁那年,他听说数十里外有一位老郎中,看病非常神,就跑去把老郎中请了来。老郎中诊完病后说:“我这方子可要值白银十两,大米十担。”这个孩子爽快地答道:“钱粮有何为难,只要能治好我母亲的病,钱粮照付不误。”老郎中看见他家境况便知道他在说谎,可是见他求医心切,而且如此孝顺,也很受感动。于是,老郎中在太阳西落时进山挖来一种草药。这种草药的叶子呈手掌状,开淡红色的小花。张氏的儿子见后欣喜若狂,因为这是他上山砍柴常见的一种野草。他按照老郎中所说,用这种草煎汤给母亲喝,不出十日,母亲的病果真渐渐好了起来。人们有感于这个孩子的孝顺,就开始把这种草叫做“益母草”。

中医认为,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辛,可以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等病,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

益母草可谓从芽到种子都是宝。它的茎、叶子可以用来美容,可以熬药来治疗妇科病,它的种子叫做“荒蔚子”,也是一种妇科药,而它的嫩芽则可以当菜吃,当菜吃时叫“龙须菜”。

据说,北京天坛在修建之前,那里是一片空地,长满了益母草,荒年时,人们就靠吃它的嫩芽“龙须菜”吃。修建天坛时,这里被夷为平地。但天坛修成之后,益母草还是执拗地长了出来。当时的皇帝很生气,认为这是拜天的地方,怎么可以长这么多野草,就让统统拔掉。有位大臣站出来说:“皇上,这草不能拔。它叫‘龙须菜’,您是真龙,拔了它恐怕您就不长胡须了。”皇上担心自己真的不长胡子了,就让天坛的益母草继续生长下去。传说毕竟是传说,但益母草对于人类益处多多却是事实。

因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葚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如今,桑葚也以其鲜美的口味、丰富的营养和多种医疗保健作用而成为果品中的新贵。

传说,公元前205年,西楚霸王项羽在徐州将刘邦打得一败涂地。刘邦丢盔弃甲,逃到了大山里。由于惊吓过度,刘邦头痛、中头晕的旧病复发,而且症状愈加严重了。不国仅头痛欲裂,而且腰膝酸软,大便也解不出上来。为了活下去东山再起,刘邦坚持着,他渴了就喝清泉水,饿了就吃树上的果实。奇怪的是,几天之后,他头痛、头晕的症状消失了,而且排便也顺畅了,感觉精神特别好。刘邦做了皇帝后,对那段经历念念不忘。后来,太医告诉他,他吃的是桑树的果实桑葚。于是,刘邦就让御医用桑葚加蜜做成膏,他常年服用。这种桑葚做成的补品既慰藉了刘邦的心理需求,也使他的身体获益匪浅。桑葚,又叫桑果、桑枣,是桑科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实,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这种桑葚酸甜可口,味道最好。桑葚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入药。《本草经疏》说:“桑葚者,桑之精华所结也。”中医认为,桑葚味酸甘,性微寒,是一味十分理想的养肝益肾、滋阴补血的药食兼用之品。《本草拾遗》、《滇南本草》、《唐本草》等医学典籍中都记载了桑葚的防病保健功能。

桑葚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临床上用来治疗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状。有滋阴补血,明目安神,利关节,祛风湿,解酒等功效。

桑葚中含有大量水分、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能有效地扩充人体的血容量,且补而不腻,所以,常食桑葚可以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其中含有的鞣酸、脂肪酸、苹果酸等营养物质,能促进脂肪、蛋白质及淀粉的消化,故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因消化不良而导致的腹泻。

另外,桑葚中含有大量芦丁,现代医学证明芦丁可以阻止结肠癌的形成。而且,芦丁还可凉血止血、清肝泻火,具抗炎、抗病毒作用,所以,常吃桑葚还有助于防治脑出血、高血压、视网膜出血、慢性支气管炎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