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医学文化ppt > 第4章(第2页)

第4章(第2页)

刮痧作为一种疗法,它是针对痧病而发明的。《痧胀玉衡》中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5种。痧病产生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连绵,忽而烈日蒸晒,这种天气所酿的疠气,流于天地间,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能感染痧毒而得痧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天次之,冬天则极为少见。得了痧病后,大多出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至晕厥。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即可以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刮痧不仅仅适用于痧症,对于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也可以用刮痧来治疗。

刮痧作为一种物理疗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它根据的是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刮痧结束后,皮肤红红的,看上去有点可怕。其实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病情较轻,“痧”出得少,颜色就浅;相反,如果病情较重,“痧”就出得多,颜色也就较深。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淤血”会在3至5天内逐渐消退,最迟不会超过一周就会恢复正常。这不仅不会伤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还会使皮肤变得更健康。

膏药最早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医生使用它治病也由来已久,它的疗效也颇受认同。后流传到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也在逐步使用膏药。

传说,在很久以前,河南安阳有一个王医生,他做的膏药特别好。而且他乐善好施,不论贫富,只要生了疮,他就用膏药给医治,在当地很有名气。

国有一天,王医生带了一些膏药去赶庙会,半路上碰到一个背着葫芦的乞丐。这个乞丐一条腿瘸着,上面还长着一个小疔疮。

王掌柜就拿出一贴膏药给他贴上,告诉他第二天一定会好的。第二天,王医生在出诊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个乞丐。结果乞丐告诉他,疔疮不仅没好,自己的腿反倒疼得更厉害了。王医生又拿出一贴药力更大的膏药给乞丐贴上,并跟他说如果再不好就去他的药店找他。第三天一早,王医生家人发现乞丐在自家门口,就叫来了王医生。王医生一看,

不好,腿上的疮已经变得碗口那么大了,他决定让乞丐去自己家里,自己再配一贴好的膏药。就在进门的一刹那,自家的黄狗扑上来咬住了乞丐的腿,王医生情急之下抄起木棍打死了黄狗。当王掌柜将用名贵药材配好的膏药拿来给乞丐时,发现乞丐正在吃狗肉,地上摊着狗皮。乞丐接过膏药贴在腿上,顺便拿起一块狗皮也捂在上面。吃完狗肉后,乞丐揭下狗皮和膏药,腿已经完好如初了。正在王医生感慨时,乞丐突然不见了。他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是神仙铁拐李来传授自己仙方。

因为这个传说,民间特别是医药行都把铁拐李敬奉为狗皮膏药的发明者和祖师爷。“狗皮膏药”之所以现在听来颇含贬义,那只是因为一些小人利用膏药的易制作的特性谋取利益而产生的恶果。

其实,“狗皮膏药”是膏药的俗称。膏药,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代称为薄贴,是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消肿痛等。

膏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这是因为膏药一般包括膏与药两部分。膏的部分主要有油、丹组成,油滋润皮肤使丹药不干,更有解毒杀虫保持药效持久的作用。丹可杀虫解热、坠痰祛积、拔毒去淤、长肉生肌等功能。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往往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中药归经的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制作好膏药后,如果是治疗痈疖疔疮、肿疡、溃疡等疾病,就直接贴在患病部位,可以起到防腐消炎止痛的作用。如果是治疗经络等疾病时,一般多贴在经络穴位处。这些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

膏药的这些药理作用,使得膏药的疗效比较显著。此外,膏药的适应症也很广,无论内外科、妇科、儿科都可以使用,无论老人、孩子也都可以使用,并且很安全,没有什么毒副作用。正因为膏药有这些优点,所以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膏药不是今人的发明,这种用外贴膏药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就发现用某些植物的树叶、树皮或草茎之类来贴敷伤口或疼痛部位,不但可以减轻疼痛或止血,甚至能加速创伤的愈合,这样的经验不断积累就产生了膏药的治疗方法。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就因为用膏药治病而被称为神医。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又赋予了膏药疗法新的内涵。“膏药”被现代医学概括为“透皮给药”或“透皮缓释给药”等名称,透皮缓释技术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欧洲等发达国家,这种给药方式已经越来越成为给药的主流方式。

推拿按摩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

南宋大诗人陆游是个长寿诗人,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社会,一直活到86岁的高龄。他在《木山》诗中说:“摩挲朝暮真千回。”在《病减》诗中又说:“病减停汤熨,身衰赖按摩。”从这几句诗看来,陆游认为年老有病的人如果要身体健康有精神,按摩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陆游诗中所说的“摩挲”“按摩”,120也就是推拿。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此外,推拿还叫“按跷”、“跷引”、“案杌”,它是依据中医理论,在体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肢体活动,来恢复或改善身体机能的方法。

推拿按摩作为我国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可能起源于先人们在劳动时身体扭伤不适,总会不由自主地用手在伤痛之处来回按压,以求减轻病苦。天长日久发现这种方法还是挺管用的。随着经验的积累,便渐渐地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拿按摩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推拿按摩就被列为中医治病的疗法之一了。《灵枢·九针篇》说:“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西汉时,推拿按摩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载有“止血出者,燔发,以安其”,已把按摩作为配合治疗创伤出血的方法。真正标志推拿按摩正式成熟并形成体系的,则是我国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的推行于世。《黄帝岐伯按摩》全书10卷,可惜后来佚失不传,只有书目可供参考,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按摩发展史上的一大损失。

由于推拿按摩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自隋朝开始,太医署设医科、按摩科、咒禁科等,后来唐承隋制,于太医署分科中也设有按摩科。唐朝太医署规定,按摩科设博士,师4人,工16人,学生15人。从此,按摩不仅完全独立成科,并且在教学上形成了一套传授制度。

推拿按摩在宋元明清几代,还有所发展,由其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用器械模仿按摩手法,制成的按摩器。今天,故宫的御药房里还藏着乾隆、光绪期间的两件按摩器,一件是由三颗蜜蜡朝珠做成的,一件是由金星石雕成瓜棱形的按摩器,这个革新创造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推拿按摩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经络。《黄帝内经》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2)调和气血。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营卫”。这里的“运旋营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用现代医学来解释,就是推拿按摩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粘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通过按摩可以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也就是加强了人体的抗病能力。

推拿按摩手法因历代医家的研究发现而出现了很多种,但归纳起来,常用的不外乎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捏法、颤法、打法八种。推拿按摩手法由于具有简单易学、便于操作、疗效显著、费用低廉、无毒副反应等优点而备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按摩疗法被公认为非药物疗法的代表,深受国内外各届人士的推崇。

气功是我国古代医学上医疗保健方法中的一种。从医疗角度来说,它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角度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有人预言说:“中国气功将成为21世纪的新健康法。”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中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的文字记述是《行气玉佩铭》。《行气玉佩铭》刻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80年前后,一般认为其内容所讲的是一个行气的全过程,属于气功中静功的一种。可见远在战国初期,人们对于气功行气能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就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总结出了初步的规律。

如果说行气是气功中的静功,那么,导引就是气功中的动功了。导引,也写作“道引”,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导引起源于上古时期。相传,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旧石器时代,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很多人得了“关节不利”的疾病。为了对付这种疾病,有人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这就是《路史》前纪卷九所记载的“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导引的养生方法。

1973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对我们了解导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导引图》不仅年代早,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它使古代文献中散失不全的多种导引与健身运动找到了最早的图形资料,对导引的发展、变化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导引图》中显现出的医疗体操运动有:呼吸运动,图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是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肢体运动,《导引图》中除极个别的蹲、跪(坐)式外其余全部是立式运动。现在我国第五套广播体操中的八个动作基本概括了《导引图》的精华部分。《导引图》中还有器械运动,图中有棍杖及圆球状、盘状、袋状等辅助器械配合其间。

值得注意的是,《导引图》除了一般的四肢运动外,同时还把战国以来的“熊经”、“鸟信(伸)”之术,扩大到“鹞背”、“沐猴”等动作,从而为汉末华佗“五禽戏”的出现,作出了承上启下的贡献。

从现存文献资料看,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导引按摩篇第五》所载“五禽戏”,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有关“五禽戏”的最早记载。“五禽戏”模仿的是虎的引腰扑攫、鹿的伸展头颈、熊的卧倒蹲地、猿的攀物悬空、鸟的伸臂展翅等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从而达到消谷气、益气力、保健除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由导引到“五禽戏”,是我国医疗体育的一个进步。此后,与“五禽戏”性质类似的,又有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把医疗体育推到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

无论是行气的静功,还是导引的动功,通过气功锻炼,能够增进人体的应变能力和抗病能力,以及大脑皮层对人体内部的主导调节,所以强身之外,气功对于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衰弱,以及肝病、肺病、肾病甚至癌症等,都有着一定的可信疗效。

气功虽说用于自我保健,但对于练功有素者,据说还可以内气外放,为别人治病。近年来,有关外气治病的机理,已成了国内外气功科研的一个热点。正因为有如此不可思议的作用,所以源远流长的中国气功,已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重视。

药浴的产生、发展和运用,是和祖国中医药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时光的流逝,药浴还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在历代的帝王中,康熙算是对医学颇有研究的一个了。他很会养生,对汤泉浴疗尤其重视。孝庄太皇太后在世时,康熙帝常中常陪祖母去各地温泉——如赤城汤泉、小汤山温泉小住,让祖母休养、治病。上泡温泉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温泉的温度略高于人体温度且稳定,而且温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硫磺等,这些矿物质能扩张血管,透过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因此,泡温泉对治疗皮肤病、关节痛、神经衰弱、肠胃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这一点和药浴是相通的。

药浴是一种将中草药与“洗浴”相结合的保健治疗方法,将中草药煎汤,通过一定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就能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这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