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医学文化ppt > 第7章(第1页)

第7章(第1页)

陈李济”在祖国伟大的医药宝典中占有特殊的一页,陈李济的传奇历史,不仅展现了宽厚人格的魅力,也体现了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坚持诚信与品质的可贵。

陈李济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制药厂,比北京同仁堂还要早70年,被国务院命名“中华中老字号”企业。

国陈李济始创于明朝万历27年,即公元上1600年。它的创建完全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那一年年底,南海县商人陈体全,收了五一些货银乘船回广州。船到广州后,他匆忙上岸,将货银遗落在船上。结果货银被一位名叫李升佐的同船旅客拾获。李升佐也是南海县人,比较懂医道,在广州开设了一间中草药店。他捡到货银后并没见利忘义,而是整日在码头守候,最终将货银归还了失主陈体全。陈体全非常感激李升佐,想用一些银钱作为酬劳。可被李升佐婉言谢绝了。陈体全感慨李升佐品德诚实,就诚恳提出,拿出一半遗金,投资到李升佐经营的中草药店。于是,两人用红柬写下合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其店号定名为“陈李济”,意为陈李二人合伙经营,同心济世。自此,“陈李济”的店号就在广州城南双门底挂了起来。

陈李济对中医学最大的贡献是蜡壳生产工艺。由于大多数中药材含有糖、淀粉、挥发物等成分,所以极易吸潮、霉变或招惹虫蛀,为了保存其药性,陈李济创造了蜡壳。这种将蜂蜡与木蜡混合后,既不软、也不硬的蜡壳,能保持药物几十年不变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科教制片厂,将陈李济药厂的蜡丸生产拍成电视录像片向世界播发。蜡壳药丸成了传统中药的标志性特点。

清朝初年,“陈李济”的产品在国内已颇有声誉。陈李济创制的“乌鸡白凤丸”等成药还进入宫廷,并被封为宫廷秘方,专供后宫应用。同治皇帝有一次感染了风寒,腹痛吐泻不止,痛苦不堪。宫廷的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其中一位忽然想起陈李济所设药摊有“追风苏合丸”,就拿来一试,果然非常有效。皇帝龙颜大悦,就御笔亲书“杏和堂”敕赐,钦定“陈李济杏和堂”以示褒掖,并传旨陈李济所储百年陈皮调京御用。后来,“杏和堂”三字便成了陈李济的商标并一直沿用至今。

陈李济不仅着力于新药品的研制和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还很注重营销的策略。当陈李济得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都要买一些成药在考试时定精、提神、进补,以防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一些成药回到家乡这一消息后,就派人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这种举动不仅赢得了人心,而且也为药品做了广泛的宣传。此外,广州一直为华南大都会,而“陈李济”身处北京路(以前是永汉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人员见到后必出门营救施药,并代其通知家人。夏日炎炎,烈日当空,广州街头过往者多有各种挑担、拉车的苦力,“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令人尊敬的是,这些行为并不是个别人好心的举动,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它延续了几百年。

历经了风风雨雨,19世纪初陈李济已经在中国制造中成药行业中与北京同仁堂和杭州胡庆余堂呈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到今天,这家曾经是典型的小作坊式生产的企业,已发展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国家重点中药企业的老字号。

汉口的叶开泰药店自创建以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医药文化,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并称为“中国四大中药店”。

叶开泰药店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创始人是叶文机。

叶文机是安徽人,他的父亲是一个民间老中医,号称“叶神仙”。明崇祯四年(1631年),因李自成造反,安徽大乱。叶文机跟随父亲逃难到湖北汉口镇,在今天的汉阳古琴台附近摆起了药摊,行医卖药。后来,叶家后裔将此年定为叶开泰药店的创始之年。叶文机曾在瘟疫流行时,协助简亲王进行瘟疫治疗,深受简亲王的赏识。1637年,叶神仙去逝,叶文机在简亲王的协助下在汉口汉正街一带的大夹街第23家买了一座青砖古屋,正式挂出了“叶开泰药铺”招牌。之所以取名为叶开泰,是因为叶神仙曾说过“叶家药铺开业,只图国泰民安”,以叶氏的姓加“开泰”之意,便名为“叶开泰”。之后不久,又改名为“叶开泰药店”。

叶开泰创业时期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经营战略。所谓“软”,就是进行义务救死扶伤,创建口碑信誉。对无钱买药的穷人,叶开泰不仅施舍医药,而且义务到岳阳等地灾民中去义诊,同时在汉口设立施粥棚赈灾救民。所谓“硬”,就是力争炮制最优质的中药。叶开泰的办店形式是“前店后场”,即店铺前堂是药店,行医卖药,店铺后面则是中药加工泡制的场所。叶开泰秉承“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慎独精神,他们在制药时,严格购进优质原材料,一丝不苟地按照中医药传统炮制法制药。如制虎骨追风酒的虎骨,要选购前有风眼后有帮骨的腿骨来炖制虎胶,并配用高度汾酒。制参桂鹿茸丸,要选购一等石柱参、正安桂和马铌茸,并配以高丽参。制八宝光明散所用的麝香要选购杜圣兴的,冰片要选购炒草堂的正大梅。制丸药时一定要炒老烘干,制药酒,必须浸泡两年以上等。在叶开泰的后场的屏风上贴有“宁缺勿滥,不好再来”的警示语。

正因为善待病人、从严要求自己,叶开泰很快有了良好的口碑。民间传言“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也就是说假如吃了叶开泰的药死了,也绝不会是因为药有问题,而是你已经寿终,命该去了。还有一则传说也能说明叶开泰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有一次,汉口大夹街失火了,全街都化为灰烬,唯有街中的叶开泰药店丝毫无损,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叶开泰药店因救死扶伤而善有善报。武汉三镇还曾流传一首儿歌:“叶开泰,卖得快,金字招牌传九州。论药店,它为首,卖的人参燕窝头,质既真,价又实,不欺童叟。富不骄,济苦贫,心地仁厚爱同仁;培良材,亲员工,宽雅有度;善必报,福泽长,芳名永留”。

叶开泰作为药店,它最富盛名的成药首推“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十全大补丸”等名产珍贵成药。人们评价叶开泰的药,就一个字——灵,而且越传越神。传说有一回,作坊里大木甑蒸鹿茸百斤,以备切片磨粉,不料剩在大锅里的一点脚子水,被店里一只大狗喝了。结果,这只狗的右眼被冲瞎了,肛门外翻出个肉团,像个红石榴。如果不是正宗鹿茸,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药力?

随着政局的变化,叶开泰也经历着不断的变迁。1912年春,叶开泰药店迁至大夹街陶家巷口。1953年6月1日,由叶氏家族经营了322年的叶开泰药店的制药部分,组建并改名为武汉市健民制药厂,由叶开泰的老板任董事长。1988年5月25日,“武汉市叶开泰制药厂”招牌再次挂在了武汉市健民制药厂门口。

雷允上自1734年创建以来,历代传人秉承服务百姓、精益求精的立业传统,精心炮制国药以恩泽万民,深受百姓大众的拥戴,书写了中华国药灿烂辉煌的一页。

雷允上药店原名为“雷诵芬堂”,它的创始人是苏州名医雷大升。

大雷大升(1696—1794),字允上,号南中山,他年轻时读书学医,善琴工诗。雍正初国期,正值壮年的雷大升在北京罹患重病,病上好后决定弃儒从医经商,就拜在苏州名医王下晋山的门下学医。后来游历山东等地,采集五了很多中药材后回到苏州,从此开始行医千济众,同时也开始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著有《金匮辩正》、《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可惜的是原作都已经散失,只留下四部书的书名。

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开设了一家中药店,给药店取名为“雷诵芬堂”。“雷诵芬堂”销售自产的成药,而雷大升自己则以“允上”之名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因为他的医术高明,治病有方,而且他研制的成药疗效很显著,所以“雷允上医生”的名声很快传遍苏州。后来,人们将医生和药店都称为“雷允上”,致使药店正式招牌“雷诵芬堂”逐渐被遗忘而鲜为人知了。

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城内一片混乱,雷允上无法正常营业而关闭。后来,雷大升的后人雷子纯不得以将店铺迁往上海。太平军败退后,雷允上又重返苏州,在原址重新开设了“诵芬堂”药铺,但上海药铺也仍就保留,由此,形成了以苏州雷允上为总号,上海雷允上为分号的经营局面。事实上,现在的雷允上的上海店已经成为业内翘楚了,而苏州的雷允上则显得有些黯淡。

说到雷允上,可能有些人还比较陌生,但说到“六神丸”,则是众所周知的了。事实上,“六神丸”恰恰是雷允上的招牌药。雷允上当年在上海初开分店时,就已经打出了“精制六神丸”、“苏申两店别无分出”的招牌。“六神丸”的处方曾被国家列为三大机密中药处方之一。

“六神丸”是用名贵药材牛黄、雄黄、珠粉、麝香、冰片、蟾酥6味研沫,酒化蟾酥为丸,最后以百草霜为衣而成的。这六味药在巧妙的比例搭配并炮制后,逐渐成为中医治疗咽喉疾病的经典名药,对于咽喉肿痛、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都有奇效;临床应用时,又因为其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来治疗外科痈疽、乳痈及其他无名肿毒。“六神丸”的另一奇特之处是六神丸丸粒小如菜籽,用量非常小。有人比对过,普通中成药一天的用量等于“六神丸”120天的用量。

由于雷氏子嗣众多,再加上历史与家族的变迁,六神丸的秘方也经多人之手。时至今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家的“六神丸”,但也仅有两家企业生产的“六神丸”被认为是“正品”而冠以“六神丸”之名,即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和苏州雷允上药业。

雷允上除因为“六神丸”使其闻名之外,还有一些被称为“救命药”的药使它广为人知。光绪年间,苏州地区流行过三次霍乱。雷允上制作的“行军散”治疗霍乱的有效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清朝年间,中国百姓开始闯南洋。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缺医少药。因此,许多人在离别故乡时,都随身携带了许多雷允上的药品。由于药效显著,华侨、水手、日本顾客等也来购药。20世纪20年代,雷允上开始出现中、日、英语对照的店铺招牌。

中国几千年的养生保健文化,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同各种疾病顽强斗争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两千多年前开始,历代有众多医家、儒家、道家、佛家对养生之道作过详细而深中刻的论述,逐步形成了我国完整而系统的养生文化。上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是指保养、调养、补五养;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非常擅长养生之道,据说他活了120多岁,达到了人类自然寿命的高峰。据说,黄帝打败了炎帝、蚩尤,统一华夏之后,就开始云游四方寻访高人名士。那一年,他到了崆峒山,那里住着一位已经得道的“仙人”广成子。黄帝向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黄帝听后大受启发。

中医养生文化在经过先秦的萌芽期、秦汉至隋唐的兴盛期、宋金元的再发展期、明清的完善期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防病重于治病

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意在告诉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还童”,但防止未老先衰以延长生命却是可以办到的。古人这种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告诉我们,必须从小就注意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生。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中医养生文化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养生的三个原则:“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即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保护环境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从养生的角度出发,还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好人体的健康机制,保持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动静相结合的思想

《周易》中说“动静有常”。运动是自然规律,也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运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人体的运动发生了障碍那就是患病。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借助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当然,有运动也必然有静止。明代的蔡清说:“天地之所以长久者,以其气运于内而不泄耳,故仁者静而寿。”中国的道家、佛家思想也都是主静的,道家的气功、禅宗的坐禅也影响了中国的养生文化,发展出了养生、修身理论。

养生之术也要量身定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辩证对待问题,这也影响了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人与人是不同的,在身体上的阴阳盛衰等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养生保健需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文化的灵活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