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科技史成就 > 第7章 力学方面(第2页)

第7章 力学方面(第2页)

秦汉以后,由于瓷器的发展,漆器日用品如杯、壶、盘等渐为瓷器所代替,漆器作为生活用品减少了,但是作为工艺品,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工艺一直沿袭,并不断有所创新,并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中亚、西亚、欧洲各国,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青铜器是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主要是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上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贵族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开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到商代中期,青铜器得品种已经很丰富了,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青铜器物造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自从有了青铜器,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逐渐丰富。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原始瓷器起源于000多年前,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三国时期。首先是在南方地区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北方瓷器生产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创造了白瓷。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完全成熟,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宋代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窑哥、钧窑、定窑等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元代时景德镇窑异军突起,所产青花、高温蓝釉、高温铜红釉、高温卵白釉、釉里红、釉上彩及孔雀绿釉等品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为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明代瓷器丰富多彩,加釉方法多样化,制瓷技术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这些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瓷器取代陶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其在每一个工艺过程中凝聚的古代先民的智能和辛勤汗水,更是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永乐大钟是在明代永乐年间由北京德胜门铸造厂铸造的,现存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永乐大钟是采用泥范法(中国的三大传统铸造工艺——泥范法、铁范法和失蜡法)铸造。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内壁,上面涂上细泥,把写好经的宣纸反贴在细泥上,刻好阴字,加热烧成陶范,然后再一圈圈做好外范。铸时,几十座熔炉同时开炉,炉火纯青,火焰冲天,金花飞溅,铜汁涌流,金属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铸成。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我们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浇铸法: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回望此情此景,五百年前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分明已经透出了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和气概。

冷却是一道致命的工序。坑内是一团没有熄灭的地火和流焰,必须控制冷却速度防止钟体炸裂。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大钟就因冷却过程中的闪失出现裂纹,结果沦为一口哑钟。而孕育永乐大钟的地坑此时是一个天然的自动冷却系统。可以想象当年劳苦的工匠们付出了多少精心呵护,才能确保永乐大钟在平安降温中顺利降生。

最为举世罕见和引人惊叹的奇迹,莫过于将万多字的佛教经文和咒语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铸满了大钟的每一寸表面了。也许是对夺取皇位中杀伐过多生出了悔意,也许因战胜所有敌手后反倒厌倦了人间的纷争而皈依佛门,明成祖晚年潜心撰写《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凡四十卷,二十万言。其中前二十卷十万字便刊登在永乐大钟不朽的版面上。钟上的铸字还有许多其它汉文佛经和梵文佛咒。有学者猜测,明成祖铸钟的初始动机便是为了给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寻找一永恒的载体,以教化众生和流传百世。

据专家们概括,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永乐大钟是世界上铭文字数最多的一口大钟。大钟奇妙优美的音响是第三绝,有位声学界的权威人士给永乐大钟的钟声下了八个字的评语:“幽雅感人、益寿延年”。科学的力学结构是永乐大钟的第四绝。永乐大钟的悬挂纽是靠一根与钟体相比显得很小的铜穿钉连接的。别看穿钉很小,却恰恰在它所能承受四十多吨的剪应力范围之内。永乐大钟第五绝就是高超的铸造工艺。

◆《夏小正传笺》书影

◆《夏小正戴氏传》书影,(宋)傅松卿撰。

延伸阅读

织女星的由来

七月处在夏秋之交,因此在时令上特别重要,《夏小正》的作者对于七月的天象也描述得特别详细。除了银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刻意提到织女星象。但是,在满天繁星中,织女星同其他星星一样,除了亮一些外并无特异之处。古人为什么单单对这颗星星情有独钟,替它命名,赋予它生动的故事呢?

一入七月,暑气渐消,凉风乍起,天气开始变凉。这个时候,女人就要开始忙碌了,纺线织布,准备寒衣,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和严冬。此时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这颗皎洁的明星正处在人们的头顶上。地上,织妇们在灿烂的星光下,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天上,织女星光芒璀璨。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中国传统星象图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甘石星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甘德观星

◆《石氏星经》书影。战国时代石申著的《天文》在西汉以后被尊为《石氏星经》。

知识小百科

石申环形山

《甘石星经》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书中的研究成果为历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视,在正史的天文志类中,引用了《甘石星经》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纪念石申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现代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一座环形山。环形山是月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以石申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月面坐标为东105°,北76°,面积350平方公里。

◆北斗与二十八宿苍龙星座

最早的天文学专著──《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天文学著作,是解释天地高远深厚的记录,给出了测量天体的方法。《周髀算经》提出了著名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对后世数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