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0~7年),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他的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描写边塞生活。著有《燕歌行》、《除夜作》等。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常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岑参(7~770年),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均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遍读经史。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0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且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都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立的杰作。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阔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高适、岑参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有所不同的是,岑参的诗词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和高适不同。
李白(70~7年),字太白,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受道家影响较深,诗有仙气,人称“诗仙”。他是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开元年(7年),李白出蜀远游。李白在蜀中漫游时,曾登峨嵋、青城等名山,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嵋山月歌》等诗篇,显露出了李白早年的才华。
当时,80余岁的著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与李白相会,遂称其为“谪仙人”,经过贺知章的褒扬,李白的名声顿时传遍京师。唐玄宗非常隆重地召见了他,但玄宗只是十分欣赏他的诗句,将他当作—个点缀“太平盛世”的文学侍从,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却没有任何实际职位。
一日,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饮。李白借着酒劲,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诋毁李白。原来李白有一首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玄宗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渐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种“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然态度也令权贵们嫉妒与恼怒。因而权贵们对其百般谗毁,玄宗也逐渐疏远李白。李白意识到“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往庭阙下,叹息光阴逝”,于是上书请求回乡,玄宗很快赐金放他回去了。
7年,李白准备跟着李光弼追击史朝义,但因病中途返回。第二年他在当涂(今属安徽)其堂叔李阳冰家中因饮酒过度醉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不满黑暗现实,希望为国立功,他的《古风》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李白还有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从李白的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
王维(公元70~7),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代表作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鹿柴》、《竹里馆》、《渭城曲》、《山居秋暝》等。
王维幼年聪明过人。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适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天宝十四年(7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律诗、绝句等,王维都有流传后世的佳篇。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闲居生活中闲逸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杜甫(7~770年),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又因居成都时世交严武(官居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举荐他做过节度参谋捡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自幼聪慧,0岁起便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漫游生涯。他离开洛阳,沿着运河,过了长江。秀美的江南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开阔了杜甫的眼界。然后,他回到洛阳又北上,游览了齐赵(在现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南部)大平原,登上了泰山。这两次漫游是杜甫一生中最如意的事。
有一年夏天,杜甫在洛阳会见了他慕名已久的大诗人李白。两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很快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当时,李白受到权贵的排挤,刚离开长安,但“谪仙”的名声已经传遍全国,而杜甫在诗坛才初露头角。他们俩年龄相差也比较大,可是他们彼此都很敬重。
杜甫拿自己的诗给李白看,向他请教。李白读了《望岳》以后,赞赏地说:“子美,你这首诗气魄不小,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发人深省,不同凡响!”杜甫则谦虚地说:“还是太白兄诗写得气势雄伟啊!”
不久,李白到梁国(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宋州(在现在河南省商丘)一带去了。随后,杜甫也如约赶到那里。随后两人一起又先后到齐州和兖州。白天他们一起登临名胜,拜访隐士。晚上畅谈痛饮,谈诗论文,喝醉酒就共被酣睡,亲密得像兄弟一样。杜甫用“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诗句来形容他们的这段交往。李白也用“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来表示自己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汶水奔流不止。
在游历路上,杜甫看到许多悲惨的情景。杜甫怀着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把他的所见所闻写在六首诗中,那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都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动乱不安的社会面貌,写得生动感人,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不朽杰作。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难民队伍。至德二年(757年),杜甫从长安逃出,并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投奔至唐军,肃宗被其忠诚所感动,任他为左拾遗,但很快就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病逝于旅途中,时年9岁。
杜诗现存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杜诗内容广泛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圣”。
韩愈(78~8年),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0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于是韩愈跟随哥哥去了韶州。从京城长安到韶州有几千里的路程。一路上,韩会虽然心情不好,还是不停地给弟弟讲沿途风光和名人故事。韩愈记忆力很好,把哥哥讲的话全记在心里。
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而病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自己的儿子和韩愈,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韩愈青年时到了洛阳求学,他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有时候,他读书入了迷,要到半夜三更的时候才睡觉。
韩愈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