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在年届退休时,有人问他其中的奥秘,朱先生微笑着告诉了奥妙所在。他说:自己除了专业眼光和本身的职位之外,之所以能年年被邀请,是因为他很会给别人“面子”。
朱先生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一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少批评。但会议结束之后,他会找来杂志的编辑人员,私下再告诉杂志编辑的真正缺点。
因此,虽然杂志有先后名次,但每位也都保住了面子。也正是因为他顾虑到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各杂志的编辑人员,都很尊敬与喜欢朱先生,当然也就每年找他当评审了。
在生活中,“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少人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冷感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个有一天会吃暗亏的人。你要永远记住一个物理反应: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对的反应行为。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而且,给人面子并不难,只要多加称赞少作批评就行了,这不但是给人面子的相互尊重,同时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给别人面子,你才能够有面子。年轻人常犯的毛病,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他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在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多给对方留情面
糊涂锦言
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为了面子奔波一生,最后留给自己的还是烦恼一堆。其实,他们输的不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也不是他们的行为技巧,而是这个不名一钱的薄薄的脸面。其实,只要放下面子,早就完事“大吉”了。
人都是有脸面的,但太顾及脸面很多时候只能是让自己有苦说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对此种心态的极佳写照。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本来是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也一味逞强,生怕被人瞧不起,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怪。
古往今来有很多会办事的人是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的。如汉代名将韩信,为成功不怕受“胯下之辱”,匍匐下身子从人家裤裆下钻过去,面子大失;再如“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为表“耿耿忠心”竟然跪在地上亲口尝吴王的大便,还说很香,脸面和体面丢弃得一点儿不剩!但是,没有韩信的胯下辱,也不会有他后来的功成名就;勾践也因为他敢丢面子,才有了他的10年“卧薪尝胆”大败吴王。古人的经验值得注意,不要面子、不怕丢面子也是一种韬略,是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说,必要的时候面子是可以丢掉的。
古时候,有位叫郭解的大侠很会给人面子,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气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和。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这位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得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次不负众托,完成了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给足了面子,可以走人了吧。可他郭老兄还有高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当地有很多有名望的人出面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来了结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完成了和解,未免会使本地的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
郭解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了此地,本地的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是爱面子的,你给他一个面子,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份厚礼。山不转水转,说不定哪天你办事遇到了他,他自然也会“给你面子”。即使他感到很为难或不乐意。人们总是尽其权利来保护脸面。你我也一样,为了面子问题,常常会做出常理以外的事情。
多赞扬,少讥讽
糊涂锦言
办事时不妨在嘴上有技巧地略施小惠,尽快地养成随时都能赞美别人的习惯。当赞扬别人已经变成你的习惯时,你办事的能力就会相应提高。不需要花费太大的力气,又能解决你的难题,何乐而不为!
赞美的话人人爱听,你对人说赞美的话,如果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便有好感。最奇怪不过的,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欢受你的恭维。有的人词严义正,说自己不受恭维,愿听批评,这是他的门面话,你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的率直批评他的缺点,他心里一定老大不高兴。即使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内心对于你的感情,只有降低,决不会增进。
讲个老笑话,某人是拍马专家,连阎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后见阎王,阎王拍案大怒:“你为什么专门拍马?我是最恨这种人!”马屁鬼叩头回道:“因为世人都爱拍马,不得不如此。大王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谁敢说半句恭维话?”阎王听罢,连说:“是啊是啊!谅你也不敢!”
实则阎王也是爱听恭维话,不过说恭维话的方式,与普通人不同罢了。这个故事,是说明了世人之情,都爱恭维,你的恭维话如果有相当分寸,不流于谄媚,将是得人欢心的一种妙法呢。
《论语》上说:“人告之以过则喜。”实际上,这恐怕只有孔子这样的大圣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况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真正能听得进逆耳忠言的人却并不多。所以办事说话时应当灵活,不妨适当说些恭维话。
推销员小李一次到某镇去推销电器。走到一家阔气的人家,户主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一见是推销电器,就把大门紧闭了。小李一看事情不妙,便说:“很抱歉,打扰了您,也知道您对电器不感兴趣。所以,我这次来不是做生意的而是来买鸡蛋的。”老人消除了些疑虑,便把门打开一点,探出头来将信将疑地望着小李。小李又继续说道:“我看见您喂的种鸡很漂亮,想买一些新鲜的鸡蛋回城。”
听到他这么说,老人家把门开得更大一些,并问道:“你为什么跑到这儿来买鸡蛋?”小李充满诚意地说,“因为我养的鸡下的蛋做蛋糕不合适,我的太太就要我来买些棕色皮的蛋。”
这时候,老妇人走出门口,态度很温和地跟小李聊起了鸡蛋的事。但小李这时便指着院子里的牛棚说:“老太太,我敢打赌,你丈夫养的牛赶不上您养鸡赚钱多。”
老妇人的心被说乐了。是的,多少年来,她丈夫总不承认这个事实。于是她将小李视为知己,带他到鸡舍参观。小李和她边看边聊,说的话句句入耳。他说,如果能用电器照射,产的蛋会更多,老妇人好像忘记了刚才的事,反而问小李用电器是否合算。当然,她得到了完满的解答。两个星期后,小李在公司收到了老太太交来的购买单。
试想,假如小李一开口就推销电器,老妇人肯定不会接受。而推销员小李采取了曲线表达,用恭维话打开了老妇人的心扉,然后以拉家常的方式,很自然地扯到了电器的问题,说明用电器照射产的蛋会更多。这就博得了老妇人的信任,自动递上购买单,办成了事。
或许,大家都以为恭维人乃是小人所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枪炮或毒药可以杀死无辜的百姓,是因为它们被坏人利用了,而不是它们本身有什么不好。正如鸦片会使人丧命,是因为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医学上,鸦片则又可成为很好的麻醉剂和镇静剂,可以用它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承认,恰当的恭维作为一种说话的方式,我们有权使用,而且如果我们运用得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来往多,路子广
糊涂锦言
常言道:“人情卖给熟面孔”。给不给面子往往是熟人之间的事。因此,与人拉关系、套近乎,光是厚脸皮不行,死磨硬泡更谈不上,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步骤。与对方建立友谊,日久天长的感情投资,办事自然就会顺利。
中国人串门子落座之后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了。其实这正是台下功夫不到家的一个明显例子。会处事的人常常无事也登“三宝殿”,平日很注意与人保待联系——哪怕是一个电话也好,让别人知道,他们在自己心目中占一席之地,如果非到有事才找人,未免显得太过功利主义,未免惹人反感。因此,糊涂学提倡平时多套交情,多找路子。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那日大家伙儿在怡红院说笑,说起暹罗进贡的茶,大家都说不好,惟独黛玉说吃着好,于是凤姐就说她那儿还有,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派丫头去取。”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林妹妹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想想若不是凤姐有先见之明,便贸然叫她做事,岂不更得罪了她?又或者,黛玉有一点不愿意,只推说身上不好,懒怠动,也就推得干净,谁也拿她没辙。
你看,林黛玉现在人家家里住着,虽然老太太宠她,凤姐求她一点事,就要拿茶叶来换,如果没有那点子茶叶,林黛玉心里不会暗地埋怨凤姐拿她当丫鬟使吧?再说有些人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更胜过林妹妹百倍,万事能在面子上做得好看一些,办事顺利一些还是有事没事多打电话,日后求人也好开口。
不然,生活中有事相托才打电话,不免令人怀疑在利用自己。至少,这种情形无法发展成健全的人际关系。因此,平时常到朋友家做做客以加强联系沟通有无,看来还是必要的,但却要把握一定的分寸,懂得做客的学问。
例如,首先,预约的拜访要严守时刻,别忘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预约的拜访不能准时赴约,要提前挂电话通知,即使责任不在自己,也要道歉。其次,在朋友家做客,受欢迎的也不要大大咧咧地径直坐到席上。等人时,不要左顾右盼,主人奉茶之后,先搁下来,讲究礼貌。
生活中无事也登“三宝殿”,纯系“拉家常”和“感情投资”。所以,对方万一是自己想请求帮忙的对象,即使是平常无事相托时,也有必要认真地保持联络。倘若是平时保持着联系的对象,即使是困难的请求也容易开口提出,而对方也必定不会觉得自己遭利用,并能轻快应允协助。反过来说,如能保持无事相求时也能轻松相互联络,才是最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