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腹甲心覆盆子五味归身鹿角胶秋石芡实金樱膏丸。
戈(四五)脉左细劲。腰酸。溺有遗沥。近日减谷难化。此下焦脏阴虚馁。渐及中焦腑阳。收纳肝肾。勿损胃气。(肾气不摄)熟地杞子柏子仁当归身紫衣胡桃补骨脂杜仲茯苓青盐蜜丸。
某(六五)六旬有五。下焦空虚。二便不爽。溺管痹痛。姑与肾气汤主治。肾气汤细绢滤清服。
朱(三六)血淋管痛。腑热为多。经月来。每溺或大便。其坠下更甚。想阴精既损。肾气不收故也。
咸苁蓉柏子仁杞子大茴牛膝茯苓某淋浊经年。阳损腰痛。畏冷。
熟地杞子鹿角胶巴戟杜仲柏子仁湖莲芡实叶(二七)淋属肝胆。浊属心肾。据述病。溺出混浊如脓。病甚则多。或因遗泄后。浊痛皆平。或遗后痛浊转甚。想精关之间。必有有形败精凝阻其窍。故药中清湿热通腑。及固涩补阴。久饵不效。
先议通瘀腐一法。考古方通淋通瘀。用虎杖汤。今世无识此药。每以杜牛膝代之。(败精浊瘀阻窍)用鲜杜牛膝根。水洗净。捣烂绞汁大半茶杯。调入真麝香一分许。隔汤炖温。空心服。只可服三四服。淋通即止。倘日后病发再服。
又淋病主治。而用八正厘清。导赤等方。因热与湿俱属无形。腑气为壅。取淡渗苦寒。湿去热解。腑通病解。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者。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故虎杖散小效。以麝香入络通血。杜牛膝亦开通血中败浊也。
韭白汁九制大黄(一两)生白牵牛子(一两)归须(五钱)桂枝木(三钱生)炒桃仁(二两)小茴(三钱)韭白汁法丸。
李败精凝隧。通瘀痹宣窍已效。
生桃仁杜牛膝人中白生黄柏麝香(二分调入)徐(五四)五旬又四。劳心阳动。阴液日损。壮年已有痔疡。肠中久有湿热。酒性辛温。亦助湿热。热下注为癃为淋。故初病投八正五苓。疏气之壅也。半年不痊。气病渐入于血络。考古方惟虎杖散最宜。虎杖散。
张丹溪谓五淋症。湿热阻窍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举发。竟有血块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劳强忍。败精离位。变成污浊瘀腐。且少腹坚满。大便秘涩。脏气无权。腑气不用。
考濒湖发明篇中。有外甥柳乔之病。与此适符。今仿其义。参入朱南阳法。
两头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归尾冲入杜牛膝根汁。
又痛胀皆减。滴沥成淋。前投通浊已效。只要凝块全无。便不反复。阴药呆钝。桂附劫液。通阳柔剂为宜。
苁蓉归尾柏子仁炒远志杞子茯苓小茴马淋。属肝胆居多。桂附劫阴。与刚脏不合。诊脉沉涩无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议用朱南阳法。仍是厥阴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两)两头尖(一百粒)小茴香(五分)川楝子肉(一钱)归须(二钱)穿山甲末(一钱)徐由淋痛渐变赤白浊。少年患此。多有欲心暗动。精离本宫。腐败凝阻溺窍而成。乃有形精血之伤。三年久病。形消肉减。其损伤已非一脏一腑。然补精充髓。必佐宣通为是。自能潜心安养。尚堪带病延年。
熟地生麋角苁蓉炒远志赤苓牛膝某每溺尿管窒痛。溺后混浊。败精阻窍。湿热内蒸。古方虎杖散。宣窍通腐甚妙。若去麝香。必不灵效。较诸汤药。更上一筹矣。
酒煨大黄炒龙胆草炒焦黄柏牵牛子川楝子黑山栀小茴沉香汁某阴精上蒸者寿。阳火下陷者危。血淋久而成形窒痛。烦心。心火直升。老人阴精已惫。五液化成败浊。阻窍不通。欲溺必痛。得泄痛减。即痛则不通。痛随利缓之谓。故知柏六味。及归脾逍遥之属。愈治愈剧。其守补升补。滋滞涩药。决不中病。用琥珀痛减。乃通血利窍之意。然非久进之方。以不伤阴阳之通润立方。
生地益母草女贞子阿胶琥珀豆皮顾(二四)败精宿于精关。宿腐因溺强出。新者又瘀在里。经年累月。精与血并皆枯槁。势必竭绝成劳不治。医药当以任督冲带调理。亦如女人之崩漏带下。医者但知八正厘清。以湿热治。亦有地黄汤益阴泻阳。总不能走入奇经。(奇脉病)鹿茸龟甲当归杞子茯苓小茴鲍鱼夏(六三)案牍神耗。过动天君。阳燧直升直降。水火不交。阴精变为腐浊。精浊与便浊异路。故宣利清解无功。数月久延。其病伤已在任督。凡八脉奇经。医每弃置不论。考孙真人九法。专究其事。欲涵阴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脉之气。录法参末。
鹿茸人参生菟丝粉补骨脂韭子舶茴香覆盆子茯苓胡桃肉柏子霜蒸饼为丸。
刘(三九)脉缓涩。溺后有血。或间成块。晨倾溺器。必有胶浊粘腻之物。四肢寒凛。纳食如昔。病伤奇脉。
生鹿茸当归杞子柏子仁沙苑子小茴王(五八)悲忧惊恐。内伤情志。沐浴熏蒸。外泄阳气。络中不宁。血从漏出。盖冲脉动。而诸脉皆动。任脉遂失担任之司。下元真气。何以固纳。述小便欲出。有酸楚如淋之状。诊脉微小涩。最宜理阳通补。用青囊斑龙丸。
淋有五淋之名。浊有精浊便浊之别。数者当察气分与血分。精道及水道。确从何来。大凡秘结宜通。滑脱当补。若因心阳亢而下注者。利其火腑。湿热甚而不宣者。彻其泉源。气陷用升阳之法。血瘀进化结之方。此数端。人所易晓也。独不知厥阴内患。其症最急。少腹绕前阴如刺。小水点滴难通。环阴之脉络皆痹。气化机关已息。先生引朱南阳方法。兼参李濒湖意。用滑利通阳。辛咸泄急。佐以循经入络之品。岂非发前人之未发耶。若夫便浊之恙。只在气虚与湿热推求。实者宣通水道。虚者调养中州。若虚实两兼。又有益脏通腑之法。精浊者。盖因损伤肝肾而致。有精瘀精滑之分。精瘀当先理其离宫腐浊。继与补肾之治。精滑者用固补敛摄。倘如不应。当从真调之。景岳谓理其无形。以固有形也。然此症。
但知治肝治肾。而不知有治八脉之妙。先生引孙真人九法。升奇阳。固精络。使督任有权。漏卮自已。可见平日若不多读古书。而临症焉知此理。若不经先生讲明。予今日亦不知此方妙处。又尿血一症。虚者居多。若有火亦能作痛。当与血淋同治。倘清之不愈。则专究乎虚。上则主于心脾。下则从乎肝肾。久则亦主于八脉。大约与前症相同。要在认定阴阳耳。(邵新甫)徐评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有瘀血积塞住溺管者。宜先通。无瘀积而虚滑者。宜峻补。不但煎丸各别。并外治之法亦复多端。宜博识而详考之。案中并未见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