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正面看人
不敢正面看人可表现为不正视对方的脸,不断地改变视线以离开对方的视线,低着头说话,眼睛盯着天花板或墙壁等没有人的地方说话,斜着眼睛看一眼对方后立刻转移视线,直愣愣地看着对方,与对方的视线相交时立刻慌慌张张地转移视线等等。
大家都知道,怯懦的人、害羞的人或神经过敏的人是做不成生意的。哪怕你只有那么一点毛病也必须立刻改掉。不妨在和家人朋友谈话时,下工夫用眼睛盯着对方来进行训练,使自己能以平常心说话。
2、贼溜溜的眼神
如果有一双贼溜溜的眼神可就麻烦了。有的人因职业关系访问客户时有目的地带着一副柔和的眼神,可是一旦紧张或认真起来则原形毕露,瞪着一副可怕的贼眼,反把客户吓一大跳。
带有贼溜溜眼神的人仅在从事销售工作时注意还不够,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平时的日常生活,养成使自己的眼神温和的习惯。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的话,对一切宽宏大量是治疗这种眼神的唯一办法。
3、混浊的眼
上了年纪的人眼睛混浊是正常现象。但是有的人年纪轻轻的却也眼睛混浊布满着血丝。这样的人给人一种不清洁的感觉,甚至被误认为此人的人格也是卑下的。作为一位商务人员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情况。
只要不是眼病,年轻人的眼睛本不会混浊。眼睛混浊的年轻人往往是由于睡眠不足和不注意眼睛卫生所引起的,因此,一定要注意睡眠和眼睛卫生。
4、冷眼
心眼儿冷酷无情,眼睛也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有的人心眼虽然很好,可是两眼看起来却冷若冰霜,例如理智胜过感情的人、缺乏表情变化的人、自尊心过强的人或性格刚强的人等等往往有上述现象。这种人很容易被人误解,因而被人所嫌弃,若从事商务活动则不会有所成就。
因此,上述这类生意人应对着镜子,琢磨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眼神变得柔和和亲切及惹人喜欢,同时也要研究一下心理学。如果对自己的矫正还不太放心,可请教一下朋友。
5、直愣愣的眼
出差访问客户时,环顾四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眼不斜视直愣愣地朝着对方的办公桌走去,是没有经验的表现。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环顾一下四周,视线能及的人就走上前去打个招呼,远的就礼貌地行个注目礼。
客户单位的主管、一般的工作人员即使与你的业务并无直接关系,也要诚心诚意地向他们打招呼,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你的声望,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帮助。
另外,和很多客户说话时行注目礼也是很重要的事,要一边移动视线交互看着全体人员的脸,一边说话。一般来说大家比较注意发言多的客户,而往往忽视了不发言的人,这就有点失礼了。对一言不发的人也要注意到,这样一来气氛就大不一样了。
注意你的手势礼仪
手是人身体上活动幅度最大、运用操作最自如的部分。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忘不了它,事事处处离不开它,即使在社交场合也要尽情发挥它的功能,于是五彩缤纷的手势语也就应运而生。由失聪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美仑美奂,无疑是“手势语”的上乘之作。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马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野蛮人都能理解。”法国大画家德拉克洛瓦则指出:“手应当像脸一样富有表情。”他们的话从不同侧面指出了手姿的重要性。
的确,手姿是人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手势。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手势的含义也有很多差别,甚至同一手势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所以,在运用手势时要注意区域性差异,才不至于无事生非。
翘大拇指: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手势,表示夸奖和赞许;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男人”、“您的父亲”;在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一手势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印度、法国,是拦路要求搭车的意思;在希腊,表示让对方“滚蛋”,是对人的极大的不敬。
“V”形手势: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是表示“胜利”的意思。不过,做这一手势时务必记住把手心朝外、手背朝内,在英国尤其要注意这点,因为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的“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英国则指伤风败俗的事;在希腊一般“V”形手势代表了视对方为恶魔、邪恶之人;在中国,“V”形手势表示数目“2”、“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国家,“V”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OK手势:这种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表示“同意”、“顺利”、“很好”的意思;在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线”;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巴西是表示粗俗下流;在中东以及北洲地区,这种手势则象征了孔或洞,有明显同性恋的意涵,如果在酒吧等公共场所,有人向你示此手势,大概就是同志之间寻找伴侣的手势了,千万不要回以竖大姆指的手势,也不要以为他向你比OK,你也应礼貌性地回以OK。
向上伸小指:在中国,这一手势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数第一”,并且引申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恋人”;在南朝鲜,表示“妻”、“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赌”之意;但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搓手:在欧美国家,摩搓双掌,表示“完成了所做的事”;在非洲,人们常用“搓手”这一手势来表明自己与某件事毫不相干、没有关连。其具体搓法是:先用左手手心搓右手手背,从手腕一直搓到手指尖。
招手:掌心向下的招手动作,中国表示招呼别人过来,而在英美等国则是用来招呼动物的。
手姿,是人体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在社交场合中,一定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手势,尽情发挥它的功能,这样才能避免给人留下装腔作势、缺乏涵养的感觉,也才能让手势为你的魅力锦上添花。
不可轻视的握手礼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人们不仅在狩猎或战争中,而且在日常交往时,手上常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以防不测。在遇到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丢掉手中的武器,并摊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
握手礼在产生之后,曾经被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许多繁琐的世俗和宗教礼仪所取代,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对神灵的顶礼膜拜、迷信盲从作为人际交往的礼节。只是到了近代,握手礼才重新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开来,成为日常交往中一种最常见常用的礼仪,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慰问等情况下使用。
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冷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些人的手却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
的确,握手,虽然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普通的动作,但握手时力道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以及身体的姿势等,都直接表现出握手双方的关系远近、情感厚薄、个人文化修养乃至于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与方式等。
既然握手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就应当本着“礼貌待人,自然得体”的原则,灵活地掌握与运用握手的礼仪,恰当得体地显示自己的修养与给予对方的尊重。
握手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