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生活中糊涂一点 > 第4章 糊涂是你最好的护身符(第1页)

第4章 糊涂是你最好的护身符(第1页)

u0012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生活中如果你要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那就会有很多人对你看不惯,群起而攻之,就要想办法把你搞得和他们一样。因此,做人就是要糊涂一些,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冤,不吃亏。

;ㄒ半开,酒要半醉

在电视连视剧《水浒传》中,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片断非常精彩:武松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武松所用的“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醉拳”的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被“醉鬼”打趴在地。

因此,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只是迷惑对手的手段。人生也是这样,要学会装醉。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就是这个道理。不然,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众将首先进行击剑格斗,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在射箭项目上,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立有大功。颖考叔上前,三箭射击,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对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没有防备的颖考叔射死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颖考叔的死就是因为他不知道糊涂保身,锋芒太露的缘故。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下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

生活中的糊涂学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

3鐾反子先烂

杜甫有句名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后来也不知是哪个聪明人演绎出一个推论:“出头的椽子先烂”,据说还很灵验。“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是一句老话。应当说,这句话在客观世界中反映了客观事实。对此“屋檐下的小雨”可能理解的更深。君不见,一年四季,风吹雨淋,年复一年,日久天长,出头的椽子先烂是自然而然的了。在客观世界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然而,在社会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我们这些人在工作、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尝到“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滋味,恐怕也都是受害者。君不见,有的人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上级表扬和肯定了这个人的工作是要引导大家向这个人学习。但事与愿违,这种表扬奖励往往搞得这个人很尴尬。风言风语、冷嘲热讽会随之而来。甚至有人还会颠倒黑白向受表扬的人施放冷箭、泼脏水。搞得谁也不愿意再出头,只能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了。

一篇小说《卧底》,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卧底》讲的是一名试用记者为了把工作搞好,为了伸张正义,为了给穷人出一口气,到一个小煤窑作卧底记者,结果出现意外,他失去了光明,也失去了那份工作。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的力量相对于强势是有限的,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面是一个记者的职责,但是在现实社会里毕竟深藏着势力、金钱、利益等一系列难以想像的东西,靠一个记者的身份去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记者毕竟是一个凡人,俗话说得好,县官不如现管,再能干,在有些问题面前也显得很苍白,很无力。

为了揭露社会黑暗面,他失败了,不但失去了人身自由,更失去了工作,一个30多岁的人,下一步将去何方,古人的教训,古人的名言,我们为何不用?

由此看来,“出头的椽子先烂”,也许不仅仅是轻轻松松的潇洒之言,而是人生痛苦经验的总结。

生活中的糊涂学

一个人事业有成、春风得意,难免锋芒毕露。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乖巧,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上下左右,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韬光养晦,来点糊涂,则未尝不是明哲保身之道。

U鲆恢谎郾找恢谎

法国有位农学家,在德国吃过土豆,很想在法国推广种植这种作物,但他越是热心的宣传,别人越不相信。医生认为土豆有害于人的健康,有的农学家断言种植土豆会使土地变得贫瘠,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这位一心推广土豆种植的农学家,终于想出一个新点子。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培了土豆,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装的国王卫兵看守,并声称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它,挖掘它。但这些士兵只在白天看守,晚上全部撤走。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晚上都来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这样,没过多久土豆便在法国推广开了。这个推广土豆种植的主意获得成功,就得益于情境的巧用。直言土豆好,人们不信;由皇家种植,国王卫兵看守,暗示的情境意义即:是贵重物品。由此诱发了人们占有的欲望,加之栽种后亲自品尝与体验,确信有益无害,就会完全接受了这种作物。这里交际情境的魅力,就在于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睁一眼,闭一眼,创造了一个使人接触土豆的契机,所以产生了可喜的效应。

生活中也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我们总是睁大眼睛,就像两眼球是显微镜似地观察、计较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满意对方,我们会嫌弃、厌恶别人,就处理不好与同学、同事、朋友、亲人、爱人的关系了,会破坏起码的团结关系,会失去朋友,甚至失去亲人和爱人。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给别人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就变得可爱多了。

有个孤儿被一个目瞽的算命先生收做徒弟,某日一枚银元掉落地上,徒弟刚伸手,却让师傅抢先一步拣去。于是西洋镜看破,原来师傅的目瞽是假的!师傅说,伪装是为了生计,为了这生计你又不得不伪装。你看,那个女人手持药方,步履匆匆而神色慌张,你就知道她家里人得了急病;那个男人大腹便便,讲话打哈哈,你就猜出是位当官的。如此,替人算起命来就容易多了。徒承师业,这孤儿后来也装成瞎子,戴上一副墨镜周游四方,号称“瞎半仙”。在他的算命生涯里,找他算命的可谓三教九流都有,有秘书陪同的官员,也有官员陪同的更大官员,有身边人替他付算命钱的,也有自己从一只“红包”里抽出钱来的。反正人家都以为他是瞎子,只会闭眼替人算命,不能睁眼看这现实世界。事实上某些人在他眼前一站,他就认出是谁了。对其中的某位,“瞎半仙”或许会在肚子里直笑:昨天我在电视上看你口沫飞舞地做扫除迷信报告,今天你却到这里听我做算命文章。

这种行为在生活中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糊涂。在生活中,糊涂不等于马虎,糊涂是一门学问,包含着物极必反的深奥道理,属于清醒的最高级别,需要倾注大量的文化情愫进行长年累月的修炼之后才能自然流露。而马虎是不需要什么的,只不过是一种陋习罢了。

生活中的糊涂学

将“糊涂学”活学活用到生活中,也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语叫做视而不见。对有些事情,你好像已经看见了,好像又没有看见。上司的某些丑陋,你看得明听得清,但你就是摆出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故意让自己蒙在鼓里。倘若你说自己知道了,那你就是聪明过头。

M獗砗涂,内心清楚

糊涂与清醒,糊涂一些好呢?还是清醒好呢?一般的答案一定是后者。可糊涂学却提倡前者。例如,电视剧《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自幼家贫,但他有志要像先祖包公一样做个明镜高悬的清官。龙星长大,亲戚们出钱给他捐了个候补知县,是个九品芝麻官。龙星看似懒散糊涂的外表下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智慧,每断奇案,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楚的生活智慧了。

当然,如果一个人内心本来很清楚,却要他在表面上装糊涂,这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非有大智慧者不容易办到。而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所谓的“清楚之糊涂”了,这跟老子所赞赏的“大智若愚”几乎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本来是个老谋深算、绝顶聪明的人,却总喜欢装糊涂。当年他在五丈原,凭借一套大智若愚、软磨硬泡的阴鸷功夫,终于拖垮了老对手诸葛亮,居功至伟,在国内也权倾一时。正因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来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干脆装起糊涂来,以病重为由长期在家休假,给人制造一种他行将就木的假象。但他的对头们还是不放心,派了个人以慰问病情为由刺探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干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真的装出一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病入膏肓的样子,接待来使,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活剧。在司马懿的策划下,来人果然被蒙骗过去了,回去就说司马懿病势沉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司马懿的政敌们终于放松了警惕。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暗中培植羽翼、广罗亲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布置自己的两个儿子抓住了京师禁军大权。后来瞅准了一个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几乎将曹家的势力一网打尽,至此魏国军政大权尽数落在司马氏手中。

你看,一个人充分运用糊涂学的技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不失为保全自己的手段。细数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管理,其实都用得着“清楚之糊涂”的招数。所以对聪明人来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该清楚时就清楚,偶尔也要装糊涂”。

生活中的糊涂学

内心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却为了因应实际的需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含含糊糊”的姿态,也许更加有助于达到“圆通”的境界,这也是一种出色的人生智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