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常言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多数人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历朝历代也多有以孝治天下者。然而真心孝顺者能有几人?
纵使不孝也无妨,何须刀剑向爹娘?
话说闽越之地有有一位少年,姓吴名用字加亮。小吴用幼年丧父,家中唯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吴母肩上。这位坚强的母亲,凭借着自已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含辛茹苦地将少年拉扯长大。
小吴用的祖上曾出过举人,因此可以称一声耕读传家。这是家族的荣耀,也是紧紧套在小吴用身上的枷锁。父亲去世后,在母亲日日夜夜的鞭策下他被迫从小立下志向,决心通过科举考试,一举鲤鱼跃龙门,重振家族昔日的辉煌,以及光宗耀祖。
小吴用的童年时光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在那个可以肆意撒欢和充满欢声笑语的年纪,他没有玩伴,也没有体验过上山抓鸟、下水摸鱼的乐趣。他的世界里,只有祖上留下来的那些晦涩难懂的诗篇。
在无数个清晨,少年都会早早起床,背诵经史子集,圣人文章。他那小小的房间里没有玩具,没有竹马和蜻蜓,只有厚厚的书籍和冰冷的笔墨纸砚。每一本书都被他翻看得破旧不堪,每一张纸都写满诗篇。
夜晚,当月光洒在窗前,少年仍在挑灯夜读。他的母亲则默默地守在一旁,为他缝补衣物,陪伴他度过一个又一个艰苦的学习时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和谐而温馨。
然而少年的心里是压抑和苦闷的,他想出去玩,又不敢出去玩。
由于自小极少和同龄人玩耍,故而他不太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再者常读圣人文章,难免之乎者也。村子里的小孩子见他那古板的模样像极了私塾的老夫子,故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学究。
随着小吴用在科举道路上越走越远,吴学究的外号不胫而走,比他本人的名字还要响亮。
久而久之,小吴用不再执着于出门玩耍,变得更加自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每当小吴用背会一篇文章或者写下一诗,吴母都会欣喜若狂,经常独自一个人跪在吴父的灵位前双手合十,念念有词。
小吴用不用仔细听都能猜得到内容,无非是祈求吴父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小吴用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等有一天小吴用功成名就了,她也就功德圆满了,到时候就可以放心的来陪吴父了。
小吴用并不明白吴母对已经去世多年的吴父为何那般的念念不忘,或许母亲也想早一天见到已故的丈夫吧。
小吴用在他十六岁那年参加了乡试,他心怀壮志,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考场中,他文思泉涌,笔下如飞,终于凭借自已的才华和努力,成功通过了考试。
放榜那天,小吴早早地来到了榜单前,心情激动而又紧张。当他看到自已的名字赫然在列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自已的母亲,本以为母亲会为他高兴,为他举办盛大的庆功宴,让亲朋好友都来分享他成功的喜悦,也好在同伴面前扬眉吐气。
但他失望了!他的母亲并没有欣喜若狂,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我儿好样的,但科举之路还很漫长,我儿切勿自满,要再接再厉才行。”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熟悉的桥段,还是熟悉的灵位前,母亲涕泪横流的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了已故的丈夫,迫不及待的和丈夫分享儿子中举的喜悦。
隔壁的月光洒在小吴用的窗前,照耀着他那张阴晴不定的脸,少年的眼睛里,没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