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做自己擅长的事名言 > 第一章 自我认知是人生成功的02(第1页)

第一章 自我认知是人生成功的02(第1页)

离开Sybase也是丁磊的一个重要选择,因为当时他要去的是一家原先并不存在、小得可怜的公司。支撑他的唯一信心就是,他相信它将来对国内的Internet会产生影响,他满怀着热情。当时,除了投资方外,公司的技术都是他在做。也许是在1996年他还只有技术背景,缺乏足够的商业经验,最后发现这家公司与他当初的许多想法发生了背离,他只能再次选择离开。

1997年5月,丁磊决定创办网易公司。此后,在中国IT业,丁磊成了足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出名后的丁磊对于金钱的要求,还保持着当初到广州时的艰苦作风。他说年轻人少花点钱,也许就少了一样诱惑,但老人不同,他现在琢磨的是怎么找个放心的人,教会父母花钱——因为他每次汇给家里的钱,父母都给他存着,他们认为孩子在外面挣钱不容易,攥着的话,还能在他需要的时候排上用场。到现在,老家的电话还是个无绳的,煲水的壶用了七八年还没换成热水器。

网易移居北京后,在公司队伍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没有很多股东在背后指手画脚,也不存在历史积淀或创业者本身带来的消极因素,公司发展很快。在公司经理层会议上,CEO丁磊经常受到批评,说他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对,他总是能谦虚的接受,“有人批评,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除勤奋外,就是要积极进取和创新。从创业到现在,丁磊每天都在关心新的技术,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他的邮箱有数十个,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电子邮件。

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的天赋有差别,但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有理想和目标。尤其是年轻人,无论工作单位怎么变动,重要的是要怀抱理想,而且决不放弃努力。

丁磊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四五岁的时候,也很淘气,但不是像别的孩子一样整天在外面调皮捣蛋,而是喜欢呆在家里摆弄他的小玩意:一些电子管件、半导体之类的东西——丁磊的父亲是宁波一个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后来丁磊迷上无线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初一的时候,他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在当时,那是一种最复杂的收音机,能接受中波、短波和调频广播,这项发明,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都说丁家出了个“神童”,长大以后一定是当科学家的料子。

丁磊现在没有成为科学家,他成了富有的企业家。但他本人还是在技术方面动脑筋,他所在这方面有一点聪明之处,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在技术方面不停地摸索,也不会有熟能生巧的本领和一些创新。

丁磊的大学时期,用传统眼光看,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除了第一个学期他每天按时作息之外,其他三年多时间,第一节课他是从来不去上的,因为他很困惑,难道书本上的知识一定要老师教才会吗?同时,他觉得眼睛还没睁开就去听课效率一定不好。

丁磊说,大学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思考。而思考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强灌输进去的。

因为没有听第一堂课,又不得不做作业,所以他会很努力的去看老师上一堂讲的东西,会很努力的去想老师想传达什么样的消息。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掌握了一种重要的技巧,那就是思考的技巧。

后来在接触到Internet的时候,他才知道这种技巧对他是多么的重要,因为Internet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一本书很系统的告诉你Internet的整个结构,里面的软件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走这样一条路,丁磊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丁磊最苦的日子是2001年9月4日。这一天,网易终因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丁磊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他也曾心灰意冷过,但家人的鼓励起了很大的作用。父亲说:人生哪能不遇到挫折,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大不了从头再来,你还年轻,有点失败的经验未必是坏事。苦难终于没有把他压倒,直到2003年6月6日,网易再创历史新高:每股34。90美元。

从垃圾股到今日的中国概念“明星”,网易的转变让人觉得像个神话。对此,丁磊说:“我已经32岁了,从意气风发的时期到了成熟思考的阶段。因此我的心情不会随股价的涨跌而变化,特别是我个人不会因为财富的多少影响到我的未来生活、工作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对于有网站评选“金牌王老五”把他名列第三,他则一笑了之。

成功背后的性格因素

孤独困境中的顽强拼搏

开普勒是发现了天体运行三大定律的德国著名天文学家。他是一位不任由上帝的安排,凭借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性格,敢于改变自己命运的勇士。

开普勒出生不久就连连遭殃,先是天花让他变成了麻子,后是猩红热毁坏了他的眼睛。当他刚刚上学读书的时候,父亲又因负债累累,无力供他继续学习。于是他只得呆在自家经营的小客栈帮忙。长大了,他却只能娶个寡妇做老婆,因为他穷,婚后的生活负担更加沉重,一家人一贫如洗。

可是这种种的不幸并没有使他消沉和屈服,他始终坚持不懈地继续着自己的爱好——研究天文学。他得到了天文学家第谷的支持,于是他决心去布拉格和第谷见面。可当他千辛万苦到达布拉格后,没过几天,第谷却与世长辞。这使开普勒在事业和家庭上都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屋漏偏遭连阴雨,不久妻子就扔下两个孩子去世。这一切使他几乎崩溃,可他硬挺住,而且仍坚持他的天文学研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最终发现了天体运行三大定律,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篇章,使自己名载史册。

开普勒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处在孤独、不幸与独立奋斗中。第谷的后面有国王,伽利略的后面有公爵,牛顿的后面有政府,但是开普勒的后面只有疾病与贫困。可是他仍然功勋卓著,凭借的是什么呢?是性格。

迷茫中的勇于尝试

林肯(1809-1865)是美国第16任总统,当职期间签署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将奴隶制度废除。马克思曾对他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使他成为美国人的敬仰偶像的根源是什么?不是历史给他的机遇,不是上帝给他的指引,是他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性格。

马维尔是法国的一位记者,曾经去采访林肯。

他问:“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早在他们任职期间就已起草好了,可他们最终未能签署它。总统先生,他们难道是想把这一伟业留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笑道:“可能是吧。但是如果他们意识到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似懂非懂,但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

林肯遇刺去世50年后,马维尔偶然读到林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才算找到了答案。林肯在信中谈到了他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里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这样,父亲才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下来。有一天,母亲建议把那些石头搬走。父亲却说:‘如果那么容易搬,主人就不会这么便宜卖给我们了,那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紧紧连着的。’

过了一段日子,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和我们在农场干活。母亲又建议我们把这些碍事的石头弄走,于是我们开始一块一块地搬那些石头。很快,石头就被搬走了,原来那只是一块块孤立的石块,并不是父亲想像的与山相连,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能把它们晃动了。

……

有些事情,人们之所以不去做,仅仅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仅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而已。”

此时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了,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下决心学习汉语。三年后,1917年,他在广州以流利的汉语采访了孙中山。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机遇其实就在眼前,只要我们有敢闯敢拼、勇于尝试的性格,就能把机遇握在手中。如果林肯是个安于现状、唯唯诺诺、优柔寡断、不堪一击的人,那么他可能只是个过眼云烟的总统,或者根本就当不了总统,黑奴可能今天都得不到解放;如果马维尔只图安逸、不思进取,他又怎么能在晚年学会汉语,有机会和孙中山一叙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