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脉数劲。下痢腹鸣痛。后坠。卧则气冲。咳嗽吐粘涎。产后过月。显是下损至中。
纳谷日少。形神日衰。势已延成蓐劳。难期速功。
熟地炭人参茯神炒山药建莲赤石脂某(氏)休息痢。经二年。明是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经期不来。小腹抚摩有形上行。似乎瘕。其实气结。若不急进温补。恐滋扰肿胀之累也。
人参附子茯苓炙草五味白芍某气虚下陷。门户不藏。(气虚下陷)人参黄广皮炙草归身炒白芍防风升麻某痢经五十日来。小愈再发。独见后重下坠。此为气陷。则门户不藏。亦胃弱内风乘袭。议陷者举之。
人参归身白芍炙草升麻荷叶石疟邪热气。内陷变痢。延已三月。脾胃气衰。面浮肚膨。仍有里急欲坠之象。中虚伏邪。进以和解。(疟变痢)黄芩柴胡人参丹皮炒当归白芍谷芽炒山楂蔡神气索然。腹中动气。舌红嗌干。寒热日迟。平素积劳致虚。邪伏厥阴。脉促细坚。温清难用。
勉议复脉汤。存阴勿涸。希图援救。复脉汤。
又两投复脉色脉略转。所言平素积虚。不但疟邪内陷阳结于上则胸痞。阴走于下则频利。
非徒开泄攻邪也。救逆汤去姜。
又奔脉动气。皆是阳虚浊泛。当和营理阳。
人参茯苓归身炙草桂心牡蛎煨姜大枣又冲气填塞。邪陷下痢。势非轻小。用泻心法。
人参淡干姜熟附子川连黄芩枳实又人参淡干姜生地炒桃仁张气衰热伏。腹痛下痢。脘中痞闷。不欲纳食。由疟变痢。经邪入腑。斯病势已重。清理湿热以开痞。延久必须扶正。
淡黄芩川连人参生白芍干姜枳实某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肝为至阴之脏。
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正交土旺。土木为仇。五日内未为稳当。
人参炒当归炒白芍炒乌梅肉茯苓淡吴萸生香附汁真北秦皮孙下痢无积。肛坠。肠间汨汨有声。此属肠风。当用摄固。(肠风)熟地炭萸肉炭炒归身炒杞子川断北味肉煎药送赤石脂丸三钱。
某当年久痢。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因。兼理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
于术茯苓猪苓泽泻滑石桂心包(噤口痢)川连人参黄芩白芍草决明炒山楂炒银花又噤口痢。乃热气自下上冲。而犯胃口。肠中传导皆逆阻似闭。腹痛在下尤甚。香连梅芍。仅宣中焦。未能泄下热燔燎。若不急清。阴液同归于尽。姑明其理。以俟高明备采。白头翁汤。
又脉左细。数右弦。干呕不能纳谷。腹痛里急后重。痢积不爽。此暑湿深入着腑。势属噤口痢疾。症非轻渺。议用苦寒清解热毒。必痛缓胃开。方免昏厥之变。
川连干姜黄芩银花炒山楂白芍木香汁又下午病剧。乃阴气消亡之征。若但阴柔。恐生生不至。疏补胃药。正宜进商。
生地阿胶人参生白芍炒山楂炒银花矫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结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诊得脉弦。形衰。舌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属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
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摄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得胃气渐醒。方有转危为安。
人参(二钱)焦术(一钱半)茯苓(一钱半)炙草(五分)炒扁豆(二钱)苡仁(一钱半)桔梗(一钱)砂仁(七分炒)炮姜炭(一钱)肉豆蔻(一钱)上药研细。秤准分两。每次用香粳米饮汤调服一钱五分。上药须日进二次。
鲍舌心黄。边白。渴饮。水浆停胃脘。干呕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诊脉坚劲不和。八旬又二。暑湿热邪内着。必脾胃气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过清过消。用清暑益气方法。
川连黄芩石莲子煨干葛青皮人参茯苓浓朴猪苓泽泻又口中干燥。小水全无。泉源已竭。阴液无以上承。痢症噤口。都是湿热壅于胃口。下元衰惫。
冲脉气震高突。此攻病保真。理难捉摸矣。
川连黄芩草决明石莲子乌梅白芍痢症。古名滞下。惟夏秋暑湿挟积者居多。其次则风淫火迫寒侵也。推之燥气。独不为患。
考前法。悉有定例。不必再述。至于暑者。有阴暑阳暑之源。其邪必兼乎湿。夫阴暑由于人之阳气先亏。加以贪凉喜冷。郁折生阳。故主于温。阳暑由于天之热伏。阻气化浊。则重于清。而医之下手工夫。于此须细心认定。但邪之来也。似水之流。脏腑间。一有罅隙。则乘虚而着。故有在气在血之分。伤脏伤腑之异。若表之邪郁。而气机下流不息者。喻氏论人参败毒散。里之积壅。而寒热交粘者。洁古立芍药汤。在气分。有苦辛调气。与辛甘益气等法。
在血分。有酸苦行血。及咸柔养血诸方。若表症急。从乎三阳。有桂枝汤。葛根芩连汤。小柴胡汤。里势实。专究脾胃。有小承气汤。温脾汤。总之。治腑以三焦见症为凭。治脏以足三阴为要领。辨得虚实之情形。酌以或通或涩之法。则临症权宜。庶乎不错矣。但是症不治之条甚多。最难愈者。莫如休息痢。攻补之法非一。予亦不赘。最危险者。莫如噤口痢。却有两端。若因暑湿邪充。格拒三焦者。气机皆逆传而闭。上下之势。浑如两截。若治不得其要。
则邪无出路。正立消亡。此丹溪立法最高。后世都宗其旨。先生又借用半夏泻心汤。减去守中之品。取补以运之。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与病情尤为允协。所以先生之见长。是集之奥妙。每每在此。又因脾肾之阳素虚。阴邪从中而下者。先伤太阴。继伤少阴。关闸大开。痛泄无度。戊癸少化火之。机命阳无蒸变之力。此不饥不食。为呕为胀。理宜然矣。与邪多积热之候相比。绝然不同。参之仲景理中汤。肾气丸。及景岳理阴煎。胃关煎等法可也。吾乡姚颐真先生。化出快捷方式良法。以大剂苁蓉。配入参归姜附桂制白芍之类治之。靡不应手而愈。想苁蓉之性。温能达下。咸可利胃。质之柔润。以补阳中之阴。较地黄阿胶尤胜。与之肠膏竭尽。络脉结涩而痛者。堪称神品。自此推展。用治甚多。若曰某方某药。但治某症。
不知活用。反称杜撰。则禁绝后人灵活之心。无从施发矣。(邵新甫)徐评夏秋之痢。总由湿热积滞。与伤寒传入三阴之痢不同。案中合法者亦甚多。一遇老年及久痢。即混入阴经治法。并参附乌梅五味等。全不对症。随笔乱书。并与案中之论。亦自己相背。想是习气使然。抑此中实无定见也。后人竟用温补。以为本之此老。杀人无算。触目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