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实验出了名的难调试,同时精度要求极高,可能……做不完!
尽量做吧。
不到万不得已,池远其实很反感【编造数据】这种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这份实验卷子,就差在标题上用最大号字体给你明示了——此次实验题,考验编数据能力!
该死!
即使他和英子说过,自己不会去背数据,但是……
不同于考前才被左毕提醒去背数据的帝都其他队员,先前,为了完善脑内实验室,他背下来的实验器材数据可不是一星半点而已。
几乎物理实验室可能用到的玻璃型号,他都将它们的折射率背了下来,而且不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他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五位!
实验室常用的激光型号也不例外,它们的波长同样精确到了0。1nm。
真要论【编造数据】,那些一直经过长时间特别培训的同学,都不见得能比过他。
毕竟,人的大脑记忆能力有限,实验器材型号繁多,谁能知道考试会用哪种型号?而你又正好能背?
但是,这又有什么意思呢?
真没意思。
即使脑子里有明确的数据,他也不想去使用它。
——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吧!
这还是池远第一次如此狼狈,埋头苦做。他第一次接触竞赛实验都没有这样狼狈。
毕竟,这可不是手法娴熟就能解决的事情,依然需要时间!
……
当然,陷入如此困境的自然不止池远一个而已。
作为物理实验老油条,李浩源更是在拿到试卷,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儿。
——没有技术含量,但虚测量的数据过多。
45分钟时。
他刚完成实验一第二题的第一轮数据收集,有些疲惫地绕了绕脖子,刚抬头,就看到——
有一个人已经开始组装光学实验的器材了。
然而,再环视周围,其实大部分还是在盯着铝球数周期罢了。
‘怎么会有人这么快就做完了力学实验?’
这悬殊的差距,令他也是一愣。
连忙抬头看了一眼钟表,确定:现在距离实验开始,也仅仅过去了45分钟而已。
就光是力学实验的机器时间,也就是测量总时长,也不止45分钟吧?
论实验,他还真没见过多少人比他强。就算是这样,他的实验进度最多一半而已。
眯了眯眼睛,李浩源留了个心眼,在无聊地重复着周期数数、测量角度的同时,也时不时观察周围做实验的人。
很快,在接近60分钟的时候,再次出现了两个人闷头在力学实验答题卷上,疯狂填写起了数据。
至于李浩源为什么如此确定他们是在填写数据、而不是在计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