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野史就是野史,大家可别当真哈,当个乐子看看就好,要真当真了,三五事可就罪过了哈哈哈。
虽然说这段野史能流传下来,确实有说明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就武皇与武二的性格来看,根本不存在野史里描述得那种养虎为患而后再力挽狂澜的情况,她们母女俩,估摸着就会直接在事态有点萌芽的阶段,就斩草除根,和除之而后快了。
就武二敢放心后方去打匈奴这一事情来说,绝对是她有把握后方不乱,不然,匈奴哪是那种能那么好打的,前场和后需是缺一不可的啊,稍有不慎,断粮断需,那就是死局了啊。
武二会让自已置于那种境地吗?绝对不可能的。
哪怕说是她带兵去打匈奴是有九成九的把握以及胜算,那么她也不可能放任那百分之一的坏事的可能性。
武皇也肯定不会啊。】
虽然都废话,但总归没说错太多东西。
武长意随意挑选了个街边茶铺,与一些人一样,坐在茶铺喝着茶去看天幕絮叨,偶尔再与同伴讨论指点一二,也是美哉。
武长意这一桌,自然坐的是她这次带出来的亲卫与那个史官了。
三人坐三边,也就武长意随性坦然些,似亲卫崔淮,就觉颇为坐立不安、她在众亲卫中不高不低,哪怕跟着殿下走了一路,她也没太明白为什么这次殿下会选择带她出来,但她一直紧急一点:少说话多做事。
史官宋泉也是如此,垂着头,就和个犯错了的小学生一样坐着,手还放在膝盖上,哪怕外头有颇为吸引人注意力的天幕,他也不敢怎么动弹。
他一个小小史官,怎么有资格和太子殿下坐一桌的啊?!
天知道他在太子殿下朝他招手时,他怎么就想也不想的过来,并且被按着肩膀一屁股就坐下了。
他要怎么把这一段记载在册呢……就写,太子仁德,与民同乐吧!
【……
而武二登基后,倒不似许多人曾以为的那样,继续往外扩展,而是先处理内政,修养民生。
首先是更全面地推广高产粮以及新型农具等等与民生,或者说是与耕田有关的东西。
新型农具就不是武二一个搞出来的了哈,这个是咱们之前提到过的文思院里的人才弄出来的,农具很多,人也很多,像什么李长海啊,沈虎啊,这都是在这其中颇有名气的几个,或许有宝子也曾听过他们的名字嘞~
然后是赋税,武二登基前三年,她减免了不少商税、田税人头税等等税收,她还鼓励开耕荒地、北迁等行为,并这些行为进行一定嘉奖。
北迁是指匈奴那边哈,虽然说地方是打下来了,教化同化也是需要时间和人力的,比起强制百姓迁移,武二更偏向于鼓励和奖励,同时,在派遣武将外,她还派去许多文官,而这些文官在那边任期结束后归来,多是又担中央重职。
也因此,赴北为官,也被戏称之为武二时期升官必备的履历之一,史载则称之为:众英赴北。
这其中,便也涌现了许多能臣干将。
比如张九龄啊郭敬之啊,都是去过北边的武二时期的名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