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类来说,加普亚平原是仁慈的,丽罗马平原却是冷酷无情的。当罗马人离开了他们无法为生的家乡去征服一个又一个邻居的时候,加普亚人却呆在家里,让一个又一个邻居去征服他们。然而,在罗马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的关键时刻,在坎尼战役后的第二天早上,加普亚人却开门迎接了汉尼拔,用这个行动来“酬谢”罗马。罗马和汉尼拔都把加普亚的转向看成是这一次战争的最重要的蛄果,也许是决定性的事件。汉尼拔进了加普亚,在这里过冬——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在加普亚过了一个冬天之后,汉尼拔军队的士气就完全瓦解了,从此以后,他的军队再也无法打胜仗了。
与汉尼拔相比,倒是一位东方的君主更加狡诈睿智,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这样描绘波斯王居鲁士——一个名叫阿登巴莱斯的人去见他,提出了如下建议:
现在宙斯大神已把他的领土交给了波斯这个民族和陛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住的这个崎岖多石的地方迁出去,换一个更好的地方呢?附近就有很好的地方,再远一些好地方更多。我们只要挑选一下,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大大显赫一番。这是威武的民族的当然办法;而我们今天的机会真是再好没有了,因为我们已经在一大片人口众多的地方,在整个亚洲建立了一个帝国。
居鲁士静静地听着,并不感兴趣。他告诉向他请求的人们说,他们可以随意去做,但是对于这件事他却说,换个地方在心里也要准备换一种人民。他告诉他们说,安逸的环境毫无例外地培养出没有胆量的人。
近似汉尼拔的在中国历史上史不绝书。春秋之际的吴越之争便堪与之媲美,卧薪尝胆的勾践终于击败骄奢淫逸、纵情享乐的夫差。而持有居鲁士一样的思想的哲人在中国更不胜枚举。孔子说:“富贵于我若浮云……君子居元求安,食无求饱。”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尽管有前车之鉴,尽管有圣人的至理名言,在中国的5000年历史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名门贵族走马灯一般地替换,家运五代不衰便要成为治家有方的美谈。而在近现代人眼里,膏梁子弟的衰落中最典型的例证是满清的八旗子弟。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是骁勇剽悍的,“骑射”是他们世代的传统。但成了寄生的统治阶层后仅100年,这些马背上的勇士的后代就化成了百无一用的庸人——出没茶馆戏楼的提笼架鸟者,即使没有辛亥革命,他们也早就不得不把军权拱手送给了汉族强人。其实,对满人没落的原因,清朝的几代统治者早有洞悉。雍正说,八旗子弟中的“贫困者乃以美食鲜衣之故也”。乾隆说,旗人“惟知鲜衣美食,荡费财资,相习成风,全不知悔,旗人的贫乏率由于此。”嘉庆说:“由平日不知樽节。若能将衣食两者随时加以省苦,即可免于匮乏。”但是,任凭清朝几代天子三令五申,提倡骑射,提倡节俭,仍然无力挽回颓势。
满人虽为中原大地的后来者,但他们的没落实为中国历代贵族没落之写照,正因为贵族走向没落比比皆是,所以《颜氏家训》、《曾文正家书》被奉为法宝——那几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教诲。请读曾国藩几段教子箴言: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吾现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成,富家儿女愈看得矫愈难成器。
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本难期其长进。
曾氏基本上认为,顺境、富贵、奢华大大地不利于长进、成器。
很多西方人士也持有近似的看法。艾科卡说:“人类中最伟大者和最优秀者,皆孕育于贫困这所学校中。这是催人奋发的学校,是惟一能出伟人和天才的学校。”
社会学家帕雷托的话更是闻名于社会科学领域:“历史是贵族的坟墓。”
顺境反而不利于发展,似乎是个悖论。因为这样一来对发展而言,顺境反而成了逆境,逆境反而成了顺境。成功、富足、舒适,毕竟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而一旦得到它,马上就导致反面,这岂不令人无所适从!但这却并非悼论,而是现实中似乎真实存在着的循环。就家族以至民族而言,没有长盛不衰的;历史地看,一盛一衰、周而复始的情况更多些;就社会而言,恰如帕雷托所言“历史是贵族的坟墓”,不断有腐败的贵族衰落或被淘汰,不断有新的精英从平民中产生,精英的位置并未真空。不过,因为社会金字塔中总是“下大上小,并不是一切底层的人都能卷入这种‘精英循环”’。帕雷托的思想符合我们的“顺境的代价”之命题,也是认识“精英循环”的一个视角。从历史经验看,在社会地位的循环中越是暴发户,越是要为获取的地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首先是因为地位变化太大,无力抵抗各种享乐诱惑,保持旧有的心态。其次也因为他们与传统文化缺乏联系,未能从中学到修身养家治国之道,因而更无规矩。为什么处在顺境和优越条件下的人们往往要为此付出代价?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客观看,他们缺少的是适当的压力。压力太小导致刺激太弱,因而也便削弱了当事者适应和进取的动力。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是专门研究压力的危害作用的心理学家汉斯·塞利也承认:“压力是生活的刺激。压力使我们振作,使我们生存。”伯利内的实验显示,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对复杂、新奇和出乎意料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更多。林泽等人的实验显示:那些用来经受电击和夹趾威胁试验的幼兽,长大以后似乎比早年的优越条件无疑会释去沉重的压力,不利于当事者坚强性格的形成。我们还可以借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来透视这一现象。阿德勒认为:一切人在生命之初都是自卑的;自卑感是所有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他最初把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有缺陷的人可能会努力加强该器官或通过发展其他器官的机能来补偿缺陷。一种过度补偿使他获得超水平的发展。比如古希腊的德谟斯梯尼战胜了口吃成为伟大的演说家;凯撒、亚历山大、罗斯福都在战胜生理缺陷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阿德勒当然也指出自卑成为一种情结时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以后阿德勒还认为与克服自卑相对,追求优越是动力的另一端。借此我们可以理解,优越的获得有可能削弱动力,又因优越的条件较少产生一般性的自卑及为克服它进行的“过度补偿”,因此难于造就非凡的人。
那么顺境和优越的条件是否必然要人们为之付出代价呢?我们说居鲁士的先见是最令人钦佩的,而态度却是不足取的,也可能正是因为他缺乏进取,不敢承受风险走人新境,波斯终于设有像希腊一样为人类文明做出举世无双的贡献。走人顺境、置身到优越之中,要准备迎接一种变化,越是有所准备就越可能减少代价。顺境的代价说到底,是动因刺激的削弱和进取目标的丧失。因此,环境一变,便要迅速寻找替代的压力、替代的刺激、替代的新目标。自卑感和优越感产生的条件不是孤立的,它来自对比——与自己的过去的对比,与周围人们的对比。因此,曾国藩这样的治家者就是要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削弱自家与周围人的反差,削弱自家现状与过去艰苦奋斗时的反差,并不断给子女提出激人奋进的高大目标。没有一个家族、民族是长盛不衰的,各自的兴盛结果有质与量上的差别,可见选择、努力与自觉的不可抹杀的作用。正是因为苦难、逆境,甚至生理缺陷,产生和造就了一些伟大人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便产生了一种对苦难和逆境的崇拜,而速种崇拜往往是盲目和消极的。首先,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即使走人顺境也要努力为自己设置新的高尚目标,在追求这一目标中迎接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发展和显示自己的人格:而不可以也不可能倒退或停留(如居鲁士)在困苦中去保持心志。其次,逆境远非是造就一种积极人格的充分条件,无数处在困苦和逆境中的人们没有任何改变现状的动力。仅就客观环境而论,我们至少可为这种缺乏刺激的逆境找到两个原因:
第一,这一环境是封闭的,没有对比的苦难不会给当事者更多的刺激;
第二,这一环境是窒息的,处在其中的人看不到任何改变和跳跃出这一环境的机会,于是他们认命了。逆境中的压力可以成就一些人,却也可能摧毁一些人。逆境中产生的过度的自卑会瓦解一个人的活力。一个有志气的人,必定想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但是我们每跨出一步,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阻力。不同的环境对人们的作用是不同的。顺境与逆境、苦难与舒适使当事者付出的代价是不同的。我们的哲学不是在陈述和分析这些代价后,使人见异思迁或替自己的堕落与消沉辩护,而是帮助人们认清关系,更好地适应地位的沉浮与环境的变迁。
8.磨炼不断攀登的意志
《成大事必备的9种性格》P47
挑战自己需要坚持的习惯,坚持的习惯是一种即使面临失败、挫折仍然继续努力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挑战的精神。
成功者整个的生活就是面对和克服前行路上那无穷无尽的逆境,这种逆境像潮水一样不断向他们涌来。成功者将继续前进。如同逆水游泳,它要求永不停止的能量,它要求不断向前冲击。
一个敢于坚持的人,其行为习惯中必定注入了永不止息的意志,并决定他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通往成功的人生征途中,有这样三种人:放弃者,半途而废者和永不放弃者。
放弃者从一开始就惧怕困难,因此,他们拒绝前行,成为永远的落伍者;而半途而废者可能经受了很大的挫折才获得他们现在的地位,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也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获得的。但不幸的是,恰恰由于那种逆境,最终使他们开始权衡危险和收获,他们觉得付出太大,收获又太小。这样,半途而废者放弃了继续攀登,他们像放弃者一样停止了。另外还剩下一种人,那便是永不放弃者。和另外两种人相比,永不放弃者也遭遇逆境,也面临坎坷,但他们并不惧怕和气馁,他们在困难中奋然前行,永不言败。当然,永不放弃者的代价是很大的,谁都不会掩饰这一点,但永不放弃者的收获同样也是很大的。至于那些胆怯懦弱的放弃者和执迷不悟的半途而废者,他们将付出比永不放弃者更大的代价,他们将不会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以及能完成什么,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不会有任何的认识。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永不放弃者整个的生活就是面对和克服前行路上那无穷无尽的逆境,这种逆境像潮水一样不断向他们涌来。永不放弃者在经历了比放弃者和半途而废者多得多的逆境之后,将继续前进。攀登如同逆水游泳,它要求永不停止的能量,它要求不断向前冲击。
纵观成功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者来自于不利的环境,他们生活过的世界也就是被逆境淹没的世界,成功者正是从这样的世界中走出来的。
一个追求成功的人,他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者,在他不懈无畏的奋斗中,成功自然会来到他的身边。
案例:(《做你想成为的人》黄永军编“前言”)
(此处补充《习惯决定成败》(全集)田慧编P31)
9.善于从自己的身上挖金子
做一件事情,当“天资”失败,“地资”隐退,“人资”也无济于事,此时,你不要忘记在你身上还有一种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潜能”。潜能是你心中沈睡的巨人,一但唤醒它,它会让高山低头,让大河让路。
(补充《读懂你自己》柯克编P126—128)
罗宾斯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举世闻名的激励大师。在他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曾为克林顿和曼德拉释疑解惑,也曾给世界顶尖级的运动员指点迷津。
罗宾斯认为,贪婪畏缩和缺乏动力是阻碍人锐意进取的绊脚石,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生的动力一如雪球,会越滚越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差别就在这里。当一个人感召别人时,也在改变着自己。如果说成功有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小存在侥幸。过去已无法挽回,未来不可操作,只有现在采取行动。
全力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赶紧行动,就要有进取心去促成行动。一个人心中有美好的前景,才会想到要改变现实,进而诉诸于行动。在一次次巡回演讲中,他致力于唤醒听众的信心,试图提高他们的生活素质,扭转他们的人生航线。
要把梦想变为现实,就得为自己营造志在必得的心态。先了解自已最想要什么,才能每天努力去追求,并维持追求的动力。生在什么都不可能发生的家庭,罗宾斯之所以从不可能中脱颖而出,上进心就是他最大的资产。
一位老太太见到罗宾斯,迷惑不解地询问:“我从早到晚都能看到你的身影,有时是在海报上,有时是在电视里。我发现你总是那么乐观,总是那么情绪高昂,你是怎么保持这种精神状态的?”
罗宾斯回答说:“因为我有动力,一种强劲的动力。人生每天都要面对这样那样的挑战。我创办公司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要帮助那些需要的老人孩子、流浪者或坐牢的人。我有妻子和4个孩子,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一点。跟普通人一样,我也会伤心难过,也有泄气、愤怒和失望的时候。然而随着内在力量的不断增强,被这些情绪困扰的时间也就越来越短。由一个月至一周,再到—天,现在最多不超过15分钟。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我有一种全新的认识,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对未来一直心存美好的向往。”
在日本有一所特殊的大学,坐落在富士山下,有人称之为人间地狱,电有人把它叫做鼓气学校。每期学员仅受训13天,收取学费高达20万日元,这所学校培养的对象来自公司领导层,其办校方针是让处境不妙的管理者重振雄风,其恪守的信条是100升汗水与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