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佛教大师讲人生 > 八 随时(第1页)

八 随时(第1页)

佛家重实修,轻文学,贵在随时。

当读之书可以不读,当办之事不可不办。一饮一食,一坐一卧,都是进修;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是参禅;一礼一让,一荣一辱,都是证道。

知得不如行得

龙钦巴尊者说:典籍教言以及记录等,虽聚种种所需深义书,若无修持临死书无利,当观心性即是吾忠告。摘自《龙钦巴尊者三十诫》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精通佛学,而且爱跟一些高僧交往。他出任杭州太守时,听说道林禅师地郊外的秦望山上清修,就前往拜访。道林禅师早年出家修道,证道之后居住在一棵大松树上面,于是人们称他为“鸟窠禅师”。喜鹊在他旁边筑巢,两者相处和谐,俨然好邻居,因此也有人称他“鹊巢和尚”。

白居易来到秦望山,看见鸟窠禅师居住的那棵树十分高大,不禁惊叹道:“大师您住的地方太危险了!”

鸟窠禅师说:“太守您的位置比我更危险呢!”

白居易不以为然:“我坐镇一方,大权在握,有什么危险?”

“身处官场,勾心斗角,烦恼和欲望就像烈火遇到干柴一样无法停息,难道这不是最危险的事情吗?”

白居易想了想,点点头,问道:“请问禅师,我该怎么做呢?”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鸟窠禅师答道。

白居易不禁冷笑一声:“这么浅显的道理,三岁小儿都会说。”

鸟巢禅师说:“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宛若一声霹雳在白居易头顶炸响,惊得他冷汗如雨。是啊!懂得道理不等于行得道理,行不得道理,跟不懂道理有何差别?

在生活中,懂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一丝不苟地按道理实行。即使是三岁小孩,也能讲得出做人做事的最高道理,比如多做好事、别做坏事之类,跟那些大智慧者得出的结论没有两样,可是到真正去做时就全走样了。

龙钦巴尊者看到了世人这一甚为普遍的弊端,所以他说:即使掌握最经典的哲理和最好的历史经验,即使读过各种极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如果不付诸实践,即使到死,这些东西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

他还提出了一个忠告:观照自己的心性。

在这里,龙钦巴尊者强调了“心性”二字,要想达到知而能行的境界,当从改造心性入手。为什么呢?人们正是因为受内心的各种嗜欲以及情绪所干扰,所控制,因而丧失了行动自由,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偏要做。蒙受损失后,虽然后悔莫及,仍然不能吸取教训,使同样的错误一次又一次发生。

伊索曾经讲过一个乌鸦和狐狸的故事:狐狸贪图乌鸦嘴里的一块肉,就赞美乌鸦是个歌唱家。当乌鸦想引喉高歌时,嘴里的肉就成了狐狸的美餐。

这个故事又有了后续版:乌鸦又得到一块肉,狐狸仍然对这块肉垂涎欲滴。当狐狸来到树下时,乌鸦警惕地看着它,心里想:这个坏蛋肯定是来骗我的,我发誓,无论他讲话多么动听,我都不理睬。

这时,狐狸果然开口了:“你这乌鸦嘴,顶风臭十里!叫声嘎嘎嘎,难听死人啦!样子像巫婆,成天敲破锣!穿一身丧服,看了就作呕!……”

乌鸦气得浑身打战,张开嘴,刚要回骂,肉又从嘴里掉下来。成了狐狸的美味。

这件事很快传遍整个乌鸦家族,大家都从中得到一条经验:狐狸不仅会用赞美的方式行骗,也会用谩骂的方式行骗。

过了不久,狐狸的孩子们找妈妈要肉吃。狐狸说:“你们想吃肉,就去乌鸦太太那儿想办法吧!”J

“赞美和谩骂的办法都用过了,还有什么办法?”

“还是用赞美或谩骂的办法。”

小狐狸嘟哝说:“可是,他们已经知道了,不会上当了。”

狐狸妈妈说:“知道不等于能做到。去吧,你们不会失望的。”

果然,过了不久,小狐狸们就带着肉,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这些乌鸦知道上当的原因,但它们不能控制听到赞美就开心、听到谩骂就愤怒的心性,所以难免一次又一次上当。人也是这样啊,谁没有上过赞美或谩骂的当呢?可还是忍不住听到赞美就高兴,听到谩骂就生气。

懂得某些道理跟运用这些道理根本就是两回事。很多人读书万卷,应该说很懂道理,可是在做人做事方面却比不上一些文盲,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知而不行。如何达到知行合一?如龙钦巴大师所说,当从改善心性入手。

在佛经里记录了一个阿难悟道的故事:阿难在佛弟子中,以“多闻”名列第一。当时佛祖讲经,是述而不作,不立文字。弟子能学到多少,全靠理解力和记忆力。阿难的记忆力十分惊人,佛祖讲的每一句话,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像刻字一样刻在心里,不会忘记。他还能像摄像机一样记住当时讲经时场面,有什么人参加,发生过什么事情,等等。由于不用课本,佛祖所讲的话就等于课本。阿难跟随佛祖二十年,背下了所有“课本”,堪称众弟子中最博学的人。

然而,正如佛陀所说,他所讲述的佛法,是渡船而不是彼岸,是认识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阿难牢牢记住了佛祖的每一句教导,掌握了渡往彼岸的渡船,但他没有付诸行动,所以他还停留彼岸的这一边。他在参修方面的进境远不及其他师兄弟,无法像阿罗汉那样清静无欲。有一次,还差点被一个美貌少女所迷,犯下淫业。

佛祖去世九十天后,继承法统的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罗汉,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集会,要将佛陀生前所说的经文与戒律结集成经书,以供后来者学习,亦免于散失。

如果按常规思维推断:阿难既然以“多闻”名列第一,那么参与结经应该是理想人选。但大迦叶尊者认为阿难悟境太低,根本没有资格参与这项神圣工作。阿难跪在七叶窟门外,哭诉哀求,要求参与,但大迦叶毫不让步:“未悟法要的人,没有真正有过无漏体验的人。没有资格进入七叶窟。阿难,你若是参加结集,不感到耻辱吗?”

阿难窘得满脸通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