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中说:“神在开始时,为什么仅仅创造一个人呢?这是为了防止任何人说他自己的血统优于别人的血统。因为如果当初只造出一个人,那么溯源而上,每个人都会发觉大家都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所以,也就不会有这一个民族比那一个民族更优越的说法了,因为实际上,大家都是从同一个亚当繁衍下来的。”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哥哥的故事,被犹太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典范。
约瑟夫是雅各的儿子,受到兄长的排挤,在小时候被兄长卖往埃及为奴,后来约瑟夫在埃及做了大官。
有一年闹饥荒,约瑟夫的哥哥们一路逃荒来到埃及。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就走上前说:“我是约瑟夫,父亲还好吗?”
可是,哥哥们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一时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请你们走近些。”
当哥哥们走近时,约瑟夫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
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荣耀,如此威风,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这时几位兄长听到约瑟夫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谴责自己,这是上帝为了救我的命才把我送到这里来的。”
“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你们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现在所有的土地颗粒无收。”
“上帝把我早些送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以特殊的方式让我们都生存下去。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
约瑟夫的话语,其实这是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犹太人的处世之道。
犹太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足迹留在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创造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商业成就,尽管也不时因自身的“暴富”或充当有“吸血虫”之称的高利贷者而遭受异族的践踏和杀戮,但他们作为一个弱小民族能够凭自己的信念和出色的成就而生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某种意义上,犹太人所持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相互尊重,彼此宽容,正是支撑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强权夹缝中求得生存的艺术。
以赞赏的态度处世
一个犹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在犹太人的传统下培育,而没有经历犹太传统培育的人,能够理解犹太文化,且因而犹太化,这比真正的犹太人更应受到尊敬。
在《塔木德》上写着:世界上的人们,不管具有什么样的信仰,反正好人都会得救,无须特别努力犹太化。
犹太人的比喻大多是很恰当的,这里也不例外。犹太人的这种情感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愿意加以赞赏的话。而妙就妙在最后的那句话:好人总会得救,无须特别努力犹太化。其神态俨然学校招生办公室在人满为患时对热心的申请者的那种“极为理智”的态度:“你们愿意进来学习当然欢迎,但其实自学也能成才。”
所以,在塔木德时代,犹太人常和非犹太人一块儿工作,一块儿生活。犹太人遵守自己的613条戒律,但无意把它们强加给非犹太人,使他们成为犹太人。拉比们并不向非犹太人传教。但根据《塔木德》的规定,为了保证彼此和平共处,非犹太人有7项约束:
1.不吃刚杀死的动物的生肉。
2.不可大声斥责别人。
3.不可偷窃。
4.要守法。
5.勿杀人。
6.不可近亲通奸。
7.不可有乱伦的关系。
非常明显,这7条约束并没有多少“犹太味”,基本上属于各个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习俗或法规。尽管第一条让“茹毛饮血”的野蛮人有点为难;第二条有点小题大做,不过适用于民族关系时则另当别论;而第四条又会让有些习惯于无法无天的统治者大恼:“我大,还是法大?’’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有这些约束是可以指望得到人们共同遵守的。对自己适用613条律法,对别人只适用7条!也许对一切人、一切民族来说,相处中真正重要的只是一条,那就是:彼此宽容,相互尊重。
善待他人
犹太民族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气的男孩向他妈妈大喊他恨她,然后他又害怕受到惩罚,就跑出家,来到山腰上对着山谷大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山谷传来回应:“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男孩吃了一惊,跑回家去告诉他妈妈说,在山谷里有个可恶的小男孩对他说恨他。于是他妈妈就把他带回山腰上并让他喊:“我爱你!我爱你!”男孩按他妈妈说的做了,这回他发现有个可爱的小男孩在山谷里对他喊:“我爱你!我爱你!”
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