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他人的力量将自己的木桶补齐
一个人的强项——尤其是成功者的强项,必须学会借势发挥的力量,即把别人的强项变成自己的强项。
任何青年人一跨入社会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借重,否则,单枪匹马绝对难以发展到成功的地步。
钢铁大王卡内基曾经亲自预先写好他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
大部分美国人都有一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美国成功者最重要的、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一个人在成才的道路上,往往要得到许多人的指导和帮助,而同合作者的交往、配合和协作,往往又是获得具体帮助,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途径。许多人是在成才之后才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而我们同学则需要在成才之前自觉地认识这个道理。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协作出成果,合作出人才的事例,比比皆是。
马克思同恩格斯并肩战斗四十年,是人才合作的崇高典范。恩格斯的突出长处是眼光十分敏锐,行动十分迅速,总是能击中要害,所以,马克思在作出任何政治决定以前,总要先同恩格斯商量。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上写道:“你知道,首先,我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是迟缓的;其次,我总是踏着你的脚印走。”而马克思在理论方面明显地超过他的朋友。恩格斯总是承认马克思的天才高于自己,并且一直认为在他们合作的事业中,他是第二提琴手。他俩的优点和才华就是这样得到了互相补充。
要合作,你就要付出。坦然面对付出,你会获得更大的收获。
由于马克思的鼎鼎大名引起了反动势力的畏惧和仇恨,马克思进行活动的头10年,生活一直十分穷困。有一次,他由于没有合适的衣服和鞋子不得不躲在家里;另一次,他竟连买纸或买报的几个便士都没有了。而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帮助他,几次放弃适合自己的工作,到他父亲的公司里干那“该死的商务”,忍受他所憎恶的桎梏。恩格斯这种默默无闻的牺牲,越往后越是大得惊人:他放弃了巨大的学术建树,中断了他所爱好并下过许多功夫的自然科学研究。有人说恩格斯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是,恩格斯总是认为,同马克斯并肩战斗,合作四十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付印时,写信给恩格斯说:“这件事之成为可能,我只有归功于你!没有你对我的牺牲精神,我绝对不能完成那三卷巨著。”人们鉴于这一事实,比较容易明白:没有恩格斯的自我牺牲,就没有《资本论》的问世。但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若没有恩格斯的合作,没有同恩格斯的密切交往,也就没有无产阶级最伟大的导师马克思。
鲁迅同瞿秋白的密切合作也为人们所推崇。由于他俩之间的亲密合作,才为我国翻译和介绍了许多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的文学作品。他俩还密切合作,共同参加了一系列政治和文化的斗争。为了使鲁迅思想发挥更大的作用,瞿秋白同志力促编辑《鲁迅杂感选集》,并亲自撰写序言。后来,瞿秋白同志被敌人杀害了,鲁迅先生抱病收集瞿秋白的遗文,并编成《海上述林》出版。
大科学家牛顿登上科学的高峰,也得益于巴罗的支持和合作。巴罗是当时剑桥大学数学讲座的唯一教授,他发现牛顿的才能超过了自己,就主动让位给26岁的牛顿,使牛顿不仅获得了难得的科学研究条件,而且促使牛顿树立更高的责任感和更强的自信心。假如巴罗推迟几年让位,牛顿的成就是否会那么辉煌,也就是说,牛顿能否成为科学史上的“天才”就说不定了。
我国早期著名翻译家林琴高,若不是同别人合作,肯定任何翻译也搞不了,为他根本不懂外文!他的优势是古文造诣很深,人们称他“有一枝生花之笔”,他搞翻译是先请懂外文的朋友把原著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然后,他再加以整理。由于他的译文妙语连珠,风格独特,所以,时至今日,他翻译的小说仍在继续再版。他这位著名翻译家若没有别人的合作,怎么会成为翻译人才呢?
合作促进成才的道理,就是这样的简单。我们应该明白,合作既然对于一些伟大人物都那么重要,更何况我们这些只是向往成功的芸芸众生呢。
精诚合作,是一些成功人事的座右铭。当你付出了,你就会有收获的。即使今天没有,总会有的。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会不遗余力来帮助你,支持你的。
在现代,合作者往往组成一个团体或群体。合作并不限于两人之间。讲团队意识,提倡团队精神,就是这个道理。科学研究表明:多人合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提高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这叫做“社会助长作用”。一位教育社会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学生分成能力相当的两个组,第一组(实验组)先让主持人提出问题,鼓励大家尽量提出新的意见,不讨沦,然后让大家独自思考新的意见;第二组(控制组)始终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结果发现第一组提的意见,无论在量与质上都明显地高于第二组。可见,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工作和思考,有利于你对机遇的把握,促进你的成长。
要做到以人为师
所有强者的座右铭都是“以人为师”,即学习别人,发掘自我。这个过程就是寻找自己强项的最好方法。因此,真正的强者不是傲慢无比,而是谦和谨慎。
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承认,如果他的判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对的,行事便可以达到最高的期望。
如果像这样一位杰出的伟人都承认自己的判断最高只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那你又该当如何?
苏格拉底曾一再告诉门徒: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么。
你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指出人们有什么错,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因为你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不错,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最好还是这样讲:“啊,慢着,我有另一个想法,不知对不对。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你们纠正我。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件事。”
很奇妙,的的确确很奇妙,尤其是像这样的话:“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天上或地下绝对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
拿破仑·希尔的一位学员哈洛·雷恩克就曾用这种方式处理顾客纠纷,他是道奇汽车在蒙大那州的代理商。雷恩克在报告时指出,由于汽车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在处理顾客投诉案件时,你常常显得冷漠无情,这就很容易引起愤怒,甚至做不成生意,或造成许多不快。他告诉班上的其他学员:“后来我想清楚了,这样确实无济于事,后来便改变了做事的办法。我转而向顾客这么说:‘我们公司犯了不少错误,我实在深以为憾。请把你碰到的情形告诉我。’
“这种方法显然消除了顾客的敌意。情绪一放松,顾客在处理事情的过程当中就容易讲道理了。许多顾客对我的谅解态度表示感谢,其中两个人甚至后来还带来自己的朋友买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我们很需要这样的顾客。而我相信尊重顾客的意见,对待顾客周到有礼,都是赢得竞争的本钱。”
你永远不会因为认错而导致麻烦。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诱使对方也能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也承认他或许错了。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一书中写道:
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是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作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我们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有一次,拿破仑·希尔请了一位室内装潢师设计家中的窗等账单送来时,价钱着实让他吓了一跳。隔了几天,有个朋友来访看到了那些窗帘。她问起价钱,然后以夸张的态度宣称:“什么?别吓人!我想你是受骗了!”
拿破仑·希尔想她说得不错。但很少有人听得到他人讲出这种真话、这样的宣判。于是,拿破仑·希尔为自己辩解,提出便宜非好货等道理。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访,对那些窗帘赞不绝口,还说希望她也能买得起这种漂亮的货色。拿破仑·希尔的反应与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实说,我也差点付不起。我买贵了,真后悔没先问好价钱。”
当你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假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一些,或显得有些技巧,你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自认为坦白、心胸宽大。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又不同了。
拿破仑·希尔现在确信,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也让自己成为讨论中最不受欢迎的一部分。
有人曾问马丁·路德·金为何身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却倾向于白人空军将领丹尼尔·詹姆士,而非黑人高级官员。马丁·路德·金博士回答:“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
同样的,罗伯特·李将军有次同南方联邦总统杰斐逊·戴维斯谈麾下的一名军官。李将军对其称赞有加。另一位军官很诧异,他问李将军:“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人无时不在攻击你、诽滂你吗?”“我知道。”李将军回答,“不过总统是问我对他的看法,不是问他对我的看法。”
别与顾客、配偶或敌人发生冲突。别指责他们的错误,别惹他们动怒,如果非得与人发生对立,也得运用一点技巧。所以,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善于取己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