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犹太人凭什么赢乐渊 > 第十一章 理财精明的观念(第2页)

第十一章 理财精明的观念(第2页)

1855年,15岁的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惟一接受的一次正规的商业培训。18岁时,他从父亲手中以一分利贷款1000美元,与克拉克合作成立了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

战争需要大量的农产品,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把20多岁嗅觉灵敏的洛克菲勒变成了一个富人。像其他富人一样,他每年花300美元雇人替他入伍打仗,而他却紧紧抓住战争给自己带来的重大机遇,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9年那年,一个名叫埃德温·德雷克的失了业的火车列车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行斯维尔钻出了石油;洛克菲勒和一个名叫莫里斯·克拉克的伙伴则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开了一个经纪人的商行。南北战争时期,商行的业务很兴旺,洛克菲勒又开始搞一点铁路和地产生意,同时也密切注意着蒸蒸日上的石油业迅速发展的情况,实际上没有多少希望,而且大部分都失掉了。当时,石油价格涨落幅度很大。在钻探第一批宾夕法尼亚油田的时候,原油为20美元一桶,后来市场上到了一大批石油,于是两年内价格跌到了10美分一桶。不久以后,价格又上涨,1869年大致保持在每桶7美元的水平,只是在1870年又降到3美元以下。

由于这些原因,洛克菲勒感到钻石油并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在1863年,洛克菲勒、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兄弟,还有化学师塞缪尔·安德鲁斯组成了一个“求精石油厂”,这是克利夫兰地区许多炼油厂之一。洛克菲勒大力经营,使求精石油厂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炼油厂。每天炼油500桶,但是,他的合伙人,却犹豫不决,于是两年以后,他就买下了全部产权。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洛克菲勒借了很多债。1865年和1866年,他在克利夫兰买下了50个炼油厂,在匹茨堡又买了80个炼油厂。

洛克菲勒的一些炼油厂是石油业中设备最新、效率最高的工厂,这就使他在成本方面具有重要的有利条件。

战后经济萧条时期,的确曾有许多工厂倒闭,但有几家却与洛克菲勒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达到进一步节约的目的,从而能使他的产品的价格比那几家工厂更低,他有点像斯威夫特在肉的行业中所做的那样,采取了几个步骤,以求达到统管生产和销售的全部过程中的纵向综合生产的目的:买下了木材储备和做好的油桶,选了仓库,还设置了船队。此外,他还改组了公司,1867年与另外两位企业家亨利·弗拉格勒和塞缪尔·安德鲁斯组成了合伙关系。3年后,更名为俄亥美孚石油公司。

在石油工业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控制其他一切所依赖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序或部门,关于这一点,并不只有洛克菲勒一个人认识到。宾夕法尼亚铁路垄断了在油田和东部的港口之间行驶的火车,就迫使洛克菲勒在把他的煤油和其他产品运到东部市场去时,必须按铁路方面所索取的价格支付运费。这种情况与斯威夫特所遇到的情况有些类似。美孚石油公司的领导们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向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铁路方面能把“美孚”的运费定得很低,他们就永远放弃水运。并且保证每天运60节车皮的石油。中央铁路方面同意了,这样就挫败了宾夕法尼亚的铁路的垄断权。

19世纪7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发展得很快,它继续进行勘探,并巩固它对石油业的控制。在这期间,它厉行节约。清算账目成为一种癖好,价格算到小数第三位。他坚持每天早上来工作时,要在他的办公桌上放一份关于净值的财务报表。为了节省运输费用,他开始建造输油管。到1876年,美孚石油公司拥有长达400英里的输油管。还有能储藏150万桶石油的集散点。当宾夕法尼亚铁路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进行炼油业进行又一次挑战时,洛克菲勒打垮了这个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司,然后又买下了该公司的炼油设备。

到19世纪80年代,显然洛克菲勒不能再漠视钻井和销售的事了。宾夕法尼亚的油田在开始枯竭。而美孚石油公司当时所控制的公司的资产已逾7000万美元。“美孚”得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原油供应。洛克菲勒买下了几个地区性的销售公司。他的公司已经以“章鱼”著称,在石油业中到处都有它的势力。它的产品大约已占炼油厂产品的90%,并且垄断着诸如煤油、润滑油、石蜡、石脑油、各种溶剂以及“美孚”的科学家和技师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他一些产品的价格。

随着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有庞大的得难以控制的危险,因此,弗拉格勒和“美孚”的律师塞缪尔·多德在1882年组成了一个托拉斯。它拥有了14个公司的全部,包括俄亥美孚石油公司,拥有其他26个公司的一部分,从3000万美元的杰曼尼亚矿业公司,资本总数估计达7000万美元。该托拉斯规定,在纽约、新泽西、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设立以“美孚”命名的子公司,把活动集中在自己所在的州。这种结构不仅强有力,而且极为触目,它的存在促进了当时的反托拉斯运动。洛克菲勒在20世纪初一直控制着市场。

19世纪80年代中期,美孚石油公司正在开发俄亥俄的油田。通过购买俄亥俄石油公司和建立几个新的公司,大陆的中部地区成了美孚石油公司地盘中的主要地区。在加利福利亚和得克萨斯,还有一些新的勘探工作,但当时公司的这项工作却都停下来。所以,那里是否有很多石油,也是问题。该公司有一个名叫约翰·D·阿奇博尔的董事,表示犹豫不决,他建议把密西西比河西已经发现的原油全部吸收过来。此外,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反美孚石油公司的机构等复杂情况,该州有自己的反托拉斯法。

1894年,得克萨斯州长詹姆期·霍格开始对美孚石油公司起诉,竟然要求把洛克菲勒从纽约引渡到得克萨斯去受审。这事并没有什么结果。但是,在得克萨斯遇到的一些困难情况,说明美孚石油公司不能在得克萨斯做什么勘探工作了。结果,使它失去了找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油源的机会,这一油源的发现,是从1901年在博芒特的斯宾德尔托普发现了石油开始的。在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些新的公司,例如海湾石油公司和得克萨斯石油公司(后来称为“德士古”),还有其他一些公司的业务也发展了,包括“太阳”和“壳牌”石油公司。外国的竞争也在加剧。“美孚”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受到损害。1911年,它在炼油业中所占比例下降到75%。他的竞争对手们供应的汽油在全国占三分之一。“美孚”在石油产量很高的加利福利亚油田中只占29%,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产量中占10%,甚至在曾经是主要石油产区的大陆中部,也只占石油产量的4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也就是那一年,反对托拉斯的人们最后居然胜利了:托拉斯崩溃了,原因是它企图“把别人赶出油田,不让别人有做生意的权利”这倒不是说美孚石油公司垮台了,或者洛克菲勒的权力大大削弱了。它的一个后继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是美国第二个最大的工业企业(仅次于美国钢铁公司)。

阿奇博尔德继洛克菲勒之后掌管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他虽然对西部的原油的估计失误,但仍不失为石油业中最精明的商人之一。事实上,洛克菲勒始终把培养人才一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美孚石油公司获得成功的秘密,”他声称,“在于有一批人在工作中自始至终真诚地共同合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1879年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负责人威廉·H·范德比尔特就赞扬过“美孚”行政管理班子的能力。“这些人比我能干多了,他们的事业心很强,也很精明。在经商中,这样既精明又能干的一班人马,我还没有遇到过。”除了阿奇博尔德和弗拉格勒外,还有洛克菲勒的兄弟威廉,亨利·H·罗杰斯,詹姆斯·莫法特,查尔斯·普拉特,奥利弗·H·佩恩等等。这些人形成了美国的一批确实是最能干的行政管理班子。

洛克菲勒在他们协助下,成为发展现代公司组织的先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美孚”的执行委员中任职,除了直接管理以外,还制定战略计划,收集并分析情报等工作。凡是5000美元以上的拨款以及需要花费2500美元以上的新建筑,均需要经该委员会批准,甚至年薪增加600美元以上时,也得经该委员会通过。显然,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因为洛克菲勒的帝国非常庞大,以至该委员会终于不得不把一些权力授予中级行政管理部门。后来,有此人提出,“美孚”的结构有一部分是仿效罗马天主教会,其实更主要的是,洛克菲勒和其他工业界巨擎在经营方式方面,有很多是从铁路公司,特别是从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那里学来的。

二、生活中的洛克菲勒

扑朔迷离的洛克菲勒虽然聚敛了巨额财富,但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而且时时刻刻都在给他的儿女们灌输他那一贫如洗的儿时的价值观。防止他们挥金如土的第一步就是不让他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没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洛克菲勒在家里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1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修复花瓶则能挣1元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第二天还不吃奖励1角钱,每拔出菜地里1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惟一的男孩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是1角钱,洛克菲勒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很得意,他曾指着1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象不到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像洛克菲勒这样节俭成性、贪得无厌的资本家,竟然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他赞助的医疗教育和公共卫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捐献了5。4亿美元(现在折合美金60亿),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这所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现代知识的医学人才。他的赞助不仅是给原始医学致命的一击,还给慈善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赠人往往只是资助自己喜爱的团体,或者馈赠几幢房子,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以显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为则更多地致力于促进知识创造和改善公共环境,这完全超越了个性,更加富有神话色彩,其影响更为广泛,意义也更加深远。

他通过创立芝加哥大学确定了今后作为慈善家的工作方式。洛克菲勒并不喜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1897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终于成功说服洛克菲勒参加五周年校庆。这天,3000多名衣冠楚楚的教授和学生见到了这位身着普通礼服、头戴丝质礼帽的创建人。第二天,洛克菲勒骑上自行车参观校园,每到一处,学生们都齐唱道:“约翰·D·洛克菲勒,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把余财全部献给了芝加哥大学。”学生们的爱戴使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心满意足,另外,始创于1901年的洛克菲勒大学的教师名录中,诺贝尔奖得主比比皆是。

洛克菲勒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奉献行为,使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参差不一,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名声。他集虔诚和贪婪、同情心和凶残狡诈于一身;他是美国清教徒先祖们毁誉参半的传统之化身,鼓励节俭和勤劳,同时又激发贪婪的本性。由于担心有人会破坏墓地,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座炸药无法炸开的墓穴中,上面还铺着厚厚的石板。而各家报纸登载讣告纷纷把他说成是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只字不提那个残忍的托拉斯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无论是持什么立场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同他有过过节的人,无不对他大加赞扬,一位检察官是这样称赞这位他曾经搪塞敷衍的证人的:“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他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是他用财富创造了知识。世界因为有了他而变得更加美好。这位世界首席公民将永垂青史。”

精于计算,锱铢必究

模棱两可,马马虎虎,在犹太人经商的字典里是永远都找不到的。特别在商定有关价钱时,他们非常仔细,对于利润的一分一厘,他们计算得极其清楚。

一个旅行者的汽车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抛了锚,他自己修不好,村民建议旅行者找村里的白铁匠看看。白铁匠是个犹太人,他打开发动机护盖,朝里看一眼,用小榔头朝发动机敲了一下——汽车开动了!

“共20元。”白铁匠不动神色地说。

“这么贵。”旅行者惊讶至极。

“敲一下,一元,知道敲到哪儿,19元,合计20元。”

犹太人的精明由此可见一斑。只要他们的认为该赚钱的地方他们一定会脸不红心不跳,不卑不亢地赚它回来。在长期的商场磨炼中,犹太人练就了闪电般迅速的心算能力。

某导游引导某犹太人参观一个电晶体收音机工厂,该犹太人目睹女工作业片刻后问到:“她们每小时的工资是多少?”

导游一边盘算着一边说:

“女工们平均薪水为25000元,每月工作日为25天,一天1000元,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1000用8除,每小时125元,换算成美元是等于……”

导游花了三四分钟才算出答案,而那位犹太人,听到月工薪25000元后立即就说出“那么每小时35美金”。待工厂的一位负责人说出答案,他早已从女工人数与生产能力及原料等,算出生产每部电晶体收音机,自己能赚多少钱。

犹太人正因为心算快,所以他们经常能做出迅速的判断,这使他们在谈判中镇定自如,步步紧逼,直至大获全胜;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坦然从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