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保持做人的本色的本真体现,做人就应该讲究真实。真实是难得之美。当我们与自己内心和谐一致的时候,当我们与同样真诚直率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真实的。真实就像循环的能量一样帮助我们使自己充满活力。什么是真实?在儿童故事《棉绒兔子》里,玩具兔子问道。真实就是自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玩具皮马给他解释说。
除去面具,回想你觉得自己“真实”的时刻。想一想你有哪些尖利的、或者脆弱的、或者需要小心保存的地方。你是不是很容易发火、受惊或者期望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做事?改变这些行为的一个办法是把它们说出来。我们不一定要做完人;相反,承认自己的不足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丢掉自己真实的一面,用你真实的一面去体察,你就能够透过肤浅的表象,看到一个人的实质。
随着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真实,我们看到表面之下的灵魂,不再担心年龄、外表和日渐稀疏的头发。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精神的美,那是由亲密而生的温暖所滋养的。
一个人最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只能从自己生命的本色里去获得。富翁之看重金子,而本分的庄稼人却看重的是脚下那片拴紧他们灵魂的土地,因为他们深信“泥土里面有黄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无光泽的人生,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
激活死脑筋: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丢掉自己真实的一面,用你真实的一面去体察,你就能够透过肤浅的表象,看到一个人的实质。
守住底线
做人,需要讲究原则。原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最底线,没有这条线,就好像长跑运动员起跑的时候没有起跑线,该结束时又不知在什么地方结束一样,前进没有了目标,后退也乱了分寸。人的各种各样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至自讨苦吃的种种行为,无不是在丧失原则,乱了分寸,没有守住自己人生的最底线而发生的结果。做人,应该守住自己人生的底线。
底线是做人的标尺、原则,是判断一个人能“为”什么和不能“为”什么的准则。也许,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种连常识都违背了的坏事与蠢事。虽然我们不能告诉你什么能“为”,然而,通过告诉你什么不能“为”,你可以知道什么能“为”。这正如邓小平告诉了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才知道社会主义是要让人富裕起来。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为”的东西实在太多,如不投机取巧,不感情用事,不忽冷忽热,不滥发脾气,不标榜自己,等等。有些是我们现在不可“为”,但不是说以后不可以“为”,但是,有些却是我们作为人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去“为”的,如果你非要去“为”不可,不要认为别人对你没有任何法子,冷漠你,疏远你,把你抛进人际关系的孤寂冰缝中,谁也不理你,试问你还能做得成“人”吗?
也许,我们无法为你设计规定出谁谁应该去“为”什么、做什么的蓝图,因为各种人条件、处境、志趣、价值选择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应该允许这种不同、这种多样性。我们也不可能建议人人都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都去成为比尔·盖茨;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
以下是一些做人需守住底线的最起码的要求,说是不要,其实只是一点建议,或许对你判断什么能“为”有所帮助、启迪。
第一,不要反科学、反常识、违反客观规律地一厢情愿地“为”,即蛮干地“为”。如企图用群众运动来破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
第二,不要为了表白自身的需要而乱“为”。前不久,我看到过一篇微型小说,讲得是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几个孩子纷纷为了表达孝心而找一些江湖术士给老爷子治病,结果把老爷子吓跑了,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不要过度地“为”。一件事也许你只需要找几个人帮忙,就可以办成。但如果你找了十几个,上百个呢?你能保证这些人都处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这只能引起大反感、大麻烦,反而,能办成的事最后办不成了。
第四,不要斤斤计较、得不偿失地“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动干戈,徒然贻笑大方,至于造成的后遗症则更是不堪设想。
第五,不要“为”那些丢人现眼的事,如钻营、吹嘘、卖弄、装疯卖傻……。
第六,不要张张扬扬、咋咋呼呼地“为”。
……
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我们无法要求大家都有一样的成就,却可以希望人人都不要把生命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最不应该有的行为上。没有这些本应该没有的行为,没有这些劣迹和笑柄,没有这些罪过和低级下作,即使你的成就极有限,起码你还是非常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
激活死脑筋:
做人,需要讲究原则。原则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一个最底线,没有这条线,就好像长跑运动员起跑的时候没有起跑线,该结束时又不知在什么地方结束一样,前进没有了目标,后退也乱了分寸。
命运由自己做主
鲁讯在《阿Q正传》里描写祥林嫂这个人物,是一个只知向神佛乞求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不幸女人。时至今天,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一旦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困难、碰到挫折、面临逆境、身处不幸之时,也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嗟叹自己的命运是如此的多桀,从而轻易地把自己的失败归责于他人,把成功的希望寄存在他人身上,把命运的改变希冀于上帝的垂青。
现代的中国人,还有如此心态,那可真是他的最大不幸了。我认为,人应知命而不信命,在人生的路上,命运由自己作主。
每个人对自己都是有所了解的,只不过有的人了解的比较清楚,有的人却从未认真想过,还不太清楚;有的人过高地估计了对自己的认识,而有的人却总是看低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全在于对自己的了解上,这就是说要知命。
可是偏偏就有那么一种人,对自己的命运越了解,越是清楚,反而越是相信在幂幂之中有个东西在主宰自己的命运,认为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是上天注定的。于是放弃抗争的努力,让很多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从身边白白溜走。不去作主观努力,只知一味地等待,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就一辈子守在树桩旁,从未想过还可以离开树桩到其他地方去抓兔子。
做人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做人就应该乐天知命,知命而不信命。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历史前进的步伐就是那些从不相信命运,从不向自己命运低头服输的人引领着的。昔日,陈胜、吴广高喊“王候将相宁有种乎”,首先向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抗争。做人更应该这样,更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难道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变吗?”人对人的超越,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只有超越自我,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出生在同样的环境中,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样的老师进行讲课,毕业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看来不是简单地一个环境决定论所能回答了的。这其中,显现出来的差别就在于每个人对待自己的命运的不同态度。相信命运与不相信命运的人的结果有着很大的差异。
可见,人的处境永远不是呆死的与毫无道理可讲的,处境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机遇也会有自己的挫折,有自己的无常也会有自己的有常,有自己的顺风也会有自己的厄运。命运由我作主,幸福在于自己去寻求,无论身处逆境、顺境、或是俗境,时刻以一种乐天知命而不信命的态度,超越自己,去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激活死脑筋:
人应知命而不信命,在人生的路上,命运由自己作主。人对人的超越,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只有超越自我,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将进酒》诗篇中著名的两句。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李白那种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透视出他那种奔放不羁的性格,豪放挥洒的气势。有人说这是狂妄,是自吹自擂,而我要说这是一股傲气,一股万丈豪情,做人需要这股豪情。
自古以来,英雄豪杰、仁人志土都具备这股豪情。他们不相信救世主,不惧怕命运的多蹇,万事只是一个“自我担当”。他人的患难,自我担当;世运的不济,自我担当;人间的道义,自我担当;天地的正气,自我担当。他们光明磊落,豪放不羁,卓尔不群,独行其事于天地间。他们不畏权势,威武不屈,两肩担道义,一手撑乾坤。在他们一举手一投足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胆,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血性,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豪气,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真情实意。所以,不管他们有没有成就,也不管大还是小,都能惊天地泣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