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辨证录中医宝典在线阅读 > 卷之三(第1页)

卷之三(第1页)

目痛门(十四则)

人有目痛如刺触,两角多眵,羞明畏日,两胞浮肿,泪湿不已,此肝木风火作祟,而脾胃之气,不能升腾故耳。人生后天,以脾胃为主,脾胃一受肝木之制,则土气遏抑,津液干涸,于是木无所养而干枯,风又袭之,则木更加燥。眼目肝之窍也,肝中无非风火之气,而目欲清凉得乎。惟是肝经既燥,而目偏生泪,何哉?盖肾气救之耳。肝为肾之子,肝子为风火之邪所困,燃眉之祸,必求救于肾母,而肾痛其子,必以水济之,然而风火未除,所济之水与风火相战,肾欲养木而不能,肝欲得水而不敢,于是目不得水之益,而反得水之损矣。然而水终为木之所喜,而火终为木之所畏,日为阳火,灯为阴火,故两忌之。治法自当以祛风灭火为先,然而徒治风火而不用和解之法,则风不易散,而火不易息也。方用息氛汤∶柴胡(二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天花粉(二钱)白蒺藜(三钱)蔓荆子(一钱)甘菊花(三钱)草决明(一钱)炒栀子(三钱)白茯苓(三钱)水煎服。二剂而火退,再服二剂而羞明畏日之症除,再服二剂,诸症尽愈也。

此方泻肝木之风火,而又善调脾胃之气,更佐之治目退翳之品,真和解得宜也。

此症柴荆饮亦妙。

柴胡薄荷荆芥甘菊(各一钱)甘草(三分)茯苓(三钱)白芍(四钱)白蒺藜草决明炒栀子(各二钱)密蒙花半夏(各五分)水煎服。四剂愈。

人有目痛既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肉扳睛,拳毛倒睫者,乃误治之故也。大凡目疾初痛,则为邪盛,目疾久痛,则为正虚。正虚而误以邪盛之法治之,则变为此症矣。世人不悟,动以外治,不知内病未痊,而用外治之劫药,鲜不受其害者。我今特传一方,凡有肉攀睛拳毛倒睫者,服之无不渐愈,但不能取效神速也。盖眼既经误治而成斯病,其由来者非一日,用药何能责其近功乎。方名磨翳丹∶葳蕤(一斤)甘菊花(一斤)当归(一斤)白芍(一斤)陈皮(二两)柴胡(三两)同州蒺藜(一斤)白芥子(四两)茯神(半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白滚水送下各五钱,服一料全愈。

此方用攻于补之中,不治风而风息,不治火而火亡,不治肉而肉自消,不去拳毛而拳毛自去,万勿视为平平无奇,而不知奇寓于平之中也。

此症用加减逍遥散亦佳。

白芍当归(各一两)甘草白蒺藜蕤仁(各一钱)陈皮(五分)茯苓(三钱)甘菊(三钱)柴胡半夏(各三分)水煎服。

三月愈。

人有目痛后迎风流泪,至夜则目暗不明,一见灯光两目干涩,此乃少年时所丧元阳,又加时眼,不守色戒,以致伤损大,故孔不闭,风寒透入其孔,内气即虚,外邪难杜,故尔出泪也。夫泪生于心,大正心之窍也。伤心则泪出,伤大而亦泪出者,正见内外之关切,伤大皆即伤心也。然则欲止大之泪,安可不急补其心乎。而徒补心,亦正无益,必须兼肾与肝而治之,使肾水生肝木,而肝木更能补心也。方用固根汤∶葳蕤(一两)当归(五钱)白芍(五钱)熟地(一两)麦冬(五钱)甘菊(三钱)菖蒲(三分)柴胡(五分)水煎服。连服四剂,即不畏风;再服四剂,见风不流浪矣;再服十剂全愈。

盖葳蕤最善止泪,加之当归、白芍以补肝,熟地以滋肾,益之麦冬以补心,佐之甘菊、菖蒲、柴胡以舒其风火,而引诸经之药以塞其泪窍,此固其根本而末症自愈也。

此症用养目汤亦效。

当归熟地葳蕤白芍(各五钱)山萸茯苓麦冬白术丹皮枸杞(各三钱)巴戟天(二钱)柴胡(三分)水煎服。

十剂全愈。

人有患时眼之后,其目不痛,而色淡红,然羞明恶日,与目痛时无异,此乃内伤之目,人误作实火治之,又加不慎色欲,故尔如此。若再作风火治之,必有失明之悲,必须大补肝肾,使水旺以生肝,木旺以祛风,则目得液以相养,而虚火尽散也。

方用养目汤∶熟地(一两)白芍(五钱)麦冬(五钱)当归(一两)葳蕤(五钱)山茱萸(四钱)北五味(一钱)甘草(一钱)甘菊花(二钱)柴胡(五分)水煎服。二剂而目明,又二剂而羞明之症痊,更四剂而红色尽除而愈矣。

此方大补肾肝,全不去治目正所以治目也。世医每拘执成方,罔顾目之虚实,一味以治火为主者,不知坏天下之眼几百万矣。幸治目者,察其虚实,如知其虚,即以此方投之,效应如响,正不必分前后也。然初起即是内伤之目痛,又从何处辨之?日间痛重者阳火也,乃是实症;夜间痛重者阴火也,乃是虚症。虚症即用此方急治之,随手建功,何至变生不测哉。

此症用还光饮亦妙。

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枸杞甘菊同州蒺藜玄参麦冬(各三钱)葳蕤(五钱)肉桂(三分)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阴火上冲,两目红肿,泪出而不热,羞明而不甚,日出而痛轻,日入而痛重。此非虚症之痛乎?然不在肝而在肾也。肾中无火,下焦寒甚,乃逼其火而上行,浮游于目而目痛也。治法不可泻火,而宜补火,并不可仅补火,而兼宜补水。肾中真寒而火不存,实肾中少水而火无养也。水火原不可两离,补水即宜补火则水不寒,补火即宜补水则火不燥。治阴虚火动之症者,无不当兼治,何独于治目者殊之。方用八味地黄汤加减∶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山药(五钱)茯苓泽泻丹皮(各三钱)柴胡(五分)白芍(五钱)甘菊花(三钱)肉桂(一钱)水煎服。

一剂而阴火归源,目疾顿愈。抑何其治法之神乎?盖阴阳之道,归根最速,吾用六味大滋其肾中之水,加肉桂以温其命门之火,火喜水养,即随水而同归于本宫,龙雷安静,而云汉之间火光自散,有不返为青天白日之世界乎。况佐之柴、芍、甘菊,风以吹之,通大泽之气,而雷火更且安然也。

此症用抑火散亦效。

熟地麦冬(各一两)北五味肉桂(各一钱)巴戟天葳蕤(各五钱)水煎服。一剂效,二剂全愈。

人有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近视则蝇脚细字辨晰秋毫,远视则咫尺之外不辨真假,人以为肝血之不足,谁知是肾火之本微乎。肾火者,先天之火也,是火存于肾水之中,近视之人,既非水之不足,何致火之无余?不知先天之火,天与之也,生来火微,光焰自短。盖眼目之中,不特神水涵之,抑亦神火藏之,故凡光能照远者火也,近视之人,正神火之微耳。神火藏于目中,而发于肾内,治近视之病,必补肾火为主。然而火非水不养,虽近视之人,原有肾水,然能保其后天之不斫削乎。

水中补火,不易之道也。方用养火助明汤∶熟地(五钱)山茱萸(三钱)葳蕤(五钱)巴戟天(一两)肉桂(一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子(三分)枸杞(三钱)水煎服。一月之后,自然渐能远视矣。仍将前药修合丸散,日日吞服,一年之后,远近俱能视也。但服药之时,必须坚忍色欲为妙,否则仅得半之道耳。

此方补命门之火,所以助其阳也。虽助阳无非益阴,本无他害,诚恐不善受益者,借阳以作乐,故戒之如此。

此症用鉴远汤亦佳。

附子北五味(各一钱)熟地葳蕤(各一两)山茱萸(五钱)水煎服。

人有目痛,二瞳子大于黄精,视物无准,以小为大,人以为内热之故也,谁知是气血之虚,而骤用热物火酒以成之者乎。夫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瞳子尤精之所注也。故精足则瞳子明,精亏则瞳子暗。视物而昧大小者,盖筋骨气血之精而为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脑热则瞳子散大,而脑之所以热者,由于多食辛热之物也。火酒者,酒中至热之浆,且其气又主散,脑中之精最恶散而最易散,热而加散,脑气又乌能安然无恙乎?自必随热而随散矣。脑气既热,则难于清凉,更难于静,固欲瞳子之不散大而不可得,又乌能视物有准哉。治法以解热益气为主,而解热必须滋阴,滋阴自易降火,然后于滋降之中佐之酸收之味,始克敛瞳神之散大也。方用敛瞳丹∶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白芍(一两)当归(五钱)黄连(三钱)五味子(一钱)人参(三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五钱)柴胡(五分)柞木枝(三钱)陈皮(五分)黄柏(五分)水煎服。连服四剂,瞳子渐小,再服四剂,而视物有准矣,服一月全愈。

此方凉血于补血之中,泻邪于助正之内,祛酒热于无形,收散精于不觉,实有不知其然而然之妙,较东垣治法为更神也。

此症用束睛丹亦效。

熟地白芍麦冬(各一两)人参(五钱)炒栀子川芎(各三钱)北五味(一钱)水煎服。十剂全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