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情商口才 > 第13章 与孩子沟通尊重解惑鼓励(第3页)

第13章 与孩子沟通尊重解惑鼓励(第3页)

一位可钦可敬的父亲!真可请教子有方。看来,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自己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是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

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拉四的。”

对于刚遭受了一个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您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的批评不管用?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出现孩子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点了。而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敷衍的对话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入目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不是能背下来,就是根本就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而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渲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的批评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会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啊、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啊,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帐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帐”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它事情拉扯的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这样的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和认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的介入、频繁的干预、琐碎的品评、莫名的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事实上,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错误第一次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听过一则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

我国有一对夫妇带着9岁的女儿去德国工作,女儿在当地小学就读,不料被同班的德国小男孩“爱”上了。有一天,女孩感冒没有来上学,小男孩在班上大哭大闹,说是她不上学,他也不上学了。还说,他一定要和小女孩结婚。闹得班级无法正常上课,无奈之下,通知了他的家长把孩子领了回去。

回到家里,父母就认真弄清了哭闹的原委,对他说:“你的想法不坏,但结婚需要婚纱、西服、戒指,还要房子、汽车,可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如果你想和中国小姑娘结婚,现在就得好好学习,将来去挣大钱。”小男孩听了这一席话破涕为笑,乖乖地上学去了,再也没有哭闹,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听到这则故事,我突然想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从德国式家长的故事里,我又一次理解了行知先生这段话的哲理。在教育孩子上,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不,我们从德国家长那儿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如何批评孩子?

1.正面引导

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下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往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那位父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2.尊重人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