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夜凉如水,郭凌峰紧锁的眉头在看到信笺的内容后,一点点舒展开来。这封来自西北边陲的“十万火急”的信,并非坏消息,相反,它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当地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先生,在阅读了新式教材后,不仅对改革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还亲自写信给远在京城的旧学派领袖人物——朱熹,希望他能到各地走走看看,亲身感受新式教育带来的变化。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一直以来是传统教育的坚定维护者。他曾对郭凌峰的改革措施提出过质疑,认为过于激进,担心会破坏传统文化的根基。然而,当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看到信中描绘的各地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那些曾经对新式教育充满疑虑的旧学派学者们,如今都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他放下信笺,捋着花白的胡须,陷入沉思。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僵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分配的不均,让许多贫苦子弟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而郭凌峰的改革,却像一缕春风,吹散了笼罩在教育上空的阴霾,让知识的种子,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思虑再三,朱熹决定亲自前往各地考察。他一路走访,看到了那些曾经破败不堪的学堂,如今都焕然一新;看到了那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们,如今都精神饱满,充满求知欲;更看到了那些来自京城和宫廷的教师们,不辞辛劳,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他走进课堂,与孩子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他翻阅新式教材,发现其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更贴近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与当地教师的座谈会上,朱熹感慨道:“老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学说,却也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郭大人推行的改革,可谓是切中时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啊!”
他的这番话,无疑是对郭凌峰改革成果的最高肯定,也意味着旧学派与新学派之间隔阂的消除。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教育改革的队伍中来,他们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间飞逝,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各地的教育水平都有了显着提高。
这一天,京城举行盛大的典礼,表彰在教育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郭凌峰站在领奖台上,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成就,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突然,台下递来一张纸条,郭凌峰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纸条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小心,有人要对你不利……”
郭凌峰的目光从台下那一张张欣喜、敬佩的脸上扫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掌声雷动,他稳稳地接过代表着肯定与荣耀的奖章,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获奖感言。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今日之成就,离不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他顿了顿,目光投向人群中一位身着明黄色衣裙的少女,少女清丽的脸上带着一丝傲娇,却掩盖不住眼中的喜悦与自豪。郭凌峰微微一笑,继续说道,“更离不开每一位心怀理想,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有志之士!”
台下,陶夭夭感受着郭凌峰的目光,脸颊微微泛红,却挺直了腰板,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这几年,她与郭凌峰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改革路上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方案制定,到教材编写,再到教师培训,她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见证了教育改革一步步走向成功。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郭凌峰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我们深知,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我们去克服!”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台下众人,最后停留在朱熹身上。这位德高望重的理学大家,此刻正捋着胡须,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到郭凌峰的目光,他微微点头,表示肯定。
“为了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我有一个想法……”郭凌峰的声音变得高昂起来,他环顾四周,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建立起一套精英教育体系!”
话音刚落,台下人群中便传来一阵骚动。一些人面露疑惑,一些人交头接耳,而坐在前排的几位旧学派代表,脸色则变得有些难看。朱熹眉头微皱,原本欣慰的笑容也渐渐消失。
郭凌峰握紧了手中的纸条,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喜欢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