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寻命理预测师网络合作 > 第2章 无极(第1页)

第2章 无极(第1页)

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理解了万事万物的“本源”,我们才能领悟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吉凶祸福,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没有究其本质的思想、格物致知的精神,学到最后只会越学越迷糊,只会看“表象”,不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这只是因为基础没打牢,这也是我研易二十余载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无极:与上述篇章所讲的混沌,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极大的相似点。

无极:道的本源与辩证之妙。

《道德经》中提出的“无极”思想,是古代哲学中深刻而广博的概念,蕴含着对宇宙本源和万物演化的深刻洞察。作为万物之始、万物之终,“无极”不仅是对混沌状态的抽象理解,更是古圣先贤对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辨。无极与太极的关系,是“无”与“有”的辩证统一,它揭示了从无到有,从静止到运动的自然规律,也为后世哲学和科学提供了深远的启迪。

无极:混沌本源与道的终极性

无极出自《道德经》:“复归于无极。”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万物的本源状态:它是无形无象的,超越了任何具体的界限,代表着宇宙原始的混沌状态。无极之“无”,并非单纯的虚无,而是一种包含无限可能性的存在状态,是一切有形有象的母体。

老子在《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段话道出了从无极到太极,再到阴阳、万物的生成过程。无极是未分化的原始状态,是天地未开之前的无声无息,而太极则是从无极中产生的第一道分化,形成了阴阳对立的基本构架。从哲学角度看,无极的“无”是绝对的静止,而太极的“有”则是相对的运动。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展示了宇宙从混沌到分化的奥秘。

无极生太极:从“无”到“有”的演化

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进一步阐释了“无极而太极”的思想。他认为无极是先天地而存在的绝对静态,而太极是无极的运动表现。太极本无极,“有生于无”,这是对宇宙生成规律的高度抽象。他构筑了一个从无极到太极、从阴阳到万物的演化过程:

1。无极:代表绝对的静止,是一切的本源。

2。太极:从无极中产生,阴阳二气由此分化。

3。阴阳二气:阴为收敛,阳为发散,二者对立统一,构成宇宙的基本矛盾。

4。五行之气:阴阳的进一步分化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

5。万物和人类:由五行交感而生。

这种从无到有、从静到动的过程,不仅是对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也是对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无极的状态本质上是收敛的、内隐的,而太极则是发散的、外显的。二者的转化,是阴阳交替、相互作用的结果。

无极的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

无极思想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它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规律。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是“无极生太极”的核心。在宇宙间,阳代表发散,阴代表收敛,二者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为:

1。收敛与发散:阳的发散和阴的收敛是宇宙间最基本的矛盾。收敛导致消失,发散彰显存在。二者此消彼长,相辅相成。

2。量变与质变:量变是收敛的积累过程,质变是发散的突破过程。宇宙的演化从量变到质变,从无极的静止到太极的运动,展示了一个从潜伏到显现的过程。

3。否定之否定:无极与太极的关系,既是对静止的否定,又是对运动的肯定。太极的生成,是对无极的突破,而最终的演化又将回归无极,实现一个辩证循环。

《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正是这一规律的最好注解。阴阳二气虽然对立,但在运动中形成和谐,展现出无极状态的永恒性与统一性。

无极与宇宙观:多维度的哲学启示

无极思想不仅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与现代科学观念有着奇妙的契合。无极所代表的“无形无象”,与现代宇宙学中“多维度宇宙”“平行宇宙”等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极演万道,一道一天地,一道一宇宙,暗示了宇宙的多元性与无限可能性。

这种哲学观启示我们,无极不仅是对宇宙本源的抽象表达,更是对世界万象的深刻观察。阴阳的动态平衡、对立统一的规律,贯穿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以“无极”为核心思想,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视角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体会“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的哲学真谛。

无极与人生:顺应自然的智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