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 > 第五章 摩意绝学(第2页)

第五章 摩意绝学(第2页)

同时,这一场欧洲电讯界的收购战,令李嘉诚长和系的股票价值大幅飙升,李嘉诚的财富激增至687亿元。短短1个月,和记黄埔(013)股价已升逾三成六。

跟鬼谷子学绝学:

幸运成就不了常胜将军,真正的胜者是会做长线投资的。只看重眼前利益,热衷于短期投资的人永远只能做个朝不保夕的投机者。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切忌急功近利,不然最终会一事无成。

想做大事,先做小事

鬼谷子语录:

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此可用;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语录精解:

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的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遥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普天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古今胸怀宽广、怀抱大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建功立业、传世不朽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固然与天赋、时机有关,同时也同他们的办事方法密不可分。一些人有了远大志向,却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认为自己志在天下,不愿去理会“琐事”,如果这样,只能流于空想。

凡事都非一蹴可就,都要经过不断积累、由小而大的过程。如果只向大处看,而不从小事着手,就犯了一屋不扫而扫天下的毛病。儒家的成功学为每个人设计了由修身而齐家,由齐家而治国,进而平定整个天下的道路,这是一条由小处开始向远大目标前进的路径。曾国藩正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成就大事的。

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始于修身。考中进士后,便师从唐鉴,专宗程朱理学。唐鉴教导他说,要精通理学,先应专治一部经典,从识字明义开始,一字通则一句通,一经通则其他诸经可以旁及。积少成多,逐渐长进。倭仁也是当时的理学大家,曾国藩向他学习检身功夫。倭仁的功夫就是从小处开始,每天从早起到入睡,一举一动,坐卧饮食,都严格要求,并且记下札记,以备反省。这一点对曾国藩影响极大。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三日起,曾国藩开始写日记,时时反躬自省。第二年一月七日,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一个课程表,表示“从此立课程,新换为人,毋为禽兽”。这个课程共分为:敬、静坐、早起、读书、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作字等十几个栏目,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全面规划,严格规范。为此,他还特地印制了一批日记本,按上述十几个方面分成栏目,随时填写。在湘乡所留存的曾国藩材料中,还有这些课程日记的残本。当亲眼看到这些细致、严肃的日记时,才认识到,曾国藩的成功绝非幸致,如果没有这一点一滴的努力,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后来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办事经验,总结出“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这句名言。咸丰九年(1859)十月,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

“近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陆九渊)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朱熹)铢积寸累功夫,则下梢全无把握。故国藩治军,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细处致力,虽坐是不克大有功效,然为钝拙计,则犹守约之方也。”

在实践上,曾国藩凡事都从全局、大处考虑,但小处的具体步骤又有条不紊,极有章法。他一生坚持早起,每日必读数页书,坚持亲自写家书、批文稿,以勤俭自戒,从不敢违背。正是在这些小事上能认真对待,才保证了宏大目标的实现。

在用兵治军上,曾国藩也是从小事抓起。咸丰八年(1858),他教导刚刚从军不久的弟弟曾国荃说:“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所谓脚踏实地、克勤小物,正是说从小处、实处做起。曾国藩治军,不仅一切营制、规则、将领选拔任用都亲自决定,就是训练他也亲自抓起。他经常亲临训练场,指挥训练,做湘军的思想工作。当时湘军的《爱民歌》、《水师得胜歌》等,都是他亲笔起草。

曾国藩对军中细事无不关心,地形勘察,他力主将领要亲自进行,不能道听途说。对武器军械,他更是关心备至,对规格都做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矛杆用的竹子必须是“老而坚者”,桐木必须是“小树圆身,大树锯开者不可用”。邹寿璋办事很朴实仔细,曾国藩委派他专门负责军械,但他自己也毫不放松,都要亲自检察。有一次见矛杆不合格,立即下令重做。曾国藩还亲自研究炮子的打造,他发现用熟铁要比生铁好,便改用熟铁,解决了炮子“经药辄散”的问题,并且使射程增加了一里多。

曾国藩这种脚踏实地,从小处、实处着手的做法,保证事情能按计划、有步骤地向既定目标发展,从而积少成多,由易而难,为最后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用一功,实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他的这种做法,有人又归纳为“约字诀”。陶怀仲在《析论曾国藩》一文中总结说,曾国藩修身有“静、耐、约”三字诀,“约字使他治经史之学,务实际不求博雅,治军则专从实际处入手”。实际上,这个“约”字就是“实”字,它反映的是做事从浅处、简处入手。曾国藩称之为“守约”。咸丰九年(1859)十月他对幕僚李榕讲了一番话,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凡与诸将语,理不宜深,令不宜烦,愈易愈简愈妙也。不特与诸将语为然,即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亦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跟鬼谷子学绝学::

在曾国藩眼里,志向大、不朴实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视事太易”,把做一件事看得很容易,不屑去做,而是贪难求大。实际上,这种做法恰恰违背做事的规律。再大的事,也要从小处做起;再难的事,也要从简单处做起,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然而许多自以为高明的人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两者相较,曾国藩的真正高明处就显现出来了。

借助外力,最终成功

鬼谷子语录: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语录精解: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词威吓的,有用行为逼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

商场上的竞争,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竞争。因此,选择帮手应更加重要。帮手选得好,事业成功的把握就大,而一旦用人不当,后果常常不堪设想——用错一个人,往往会坏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整个江山。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皇帝要太监,老爷要跟班,只有叫花子不要人照应。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不过做生意一定要伙计。胡先生的手面你是知道的,他将来的市面要撑得其大无比,没有人照应,赤手空拳,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这番话是“小和尚”陈世龙对阿珠父亲老张说的。老张本来是一个很胆小的老实人,以前因为有和胡雪岩结亲戚的打算,因此接受胡雪岩的建议回湖州来开丝行;后来胡雪岩觉得娶阿珠做“小”不妥,便用计撮合了阿珠和陈世龙的一段姻缘。因为这个原因,老张觉得再受胡雪岩的照应也不妥,便想打退堂鼓,陈世龙为开导老张便说了上面这段话。

陈世龙的话,既是在启发劝解老张,也说出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最深刻的原因,即要有人帮忙,要有人照应。当然,一个人要立身于社会,不管是在官场、商场,还是在别的什么“场”,都少不了要靠自己的才识、能力。所谓才识,无非就是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准确判断的能力,就是巧妙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订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没有这些,再好的条件也是枉然。但当这些自身条件都具备之后,外界的所谓靠山、人缘,也即能给自己带来成功的帮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没有人帮助、照应,真正是天大的本事也是枉然。

事业鼎盛时期,胡雪岩的钱庄遍设杭州、宁波、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典当行开了二十多家,胡雪岩自身还要兼理丝茧、军火生意,手下分号的用人自然成了头号问题。

比如王有龄自然是很会做官的,除了他自己会做官之外,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也决不会成为后来浙江官场的红人。当初他只是一个落魄文人,没有功名,花钱买了个正八品的盐大使还是候补的,也就是说有没有官职还得有机会,这种机会又是那么渺茫。正当他穷途末路之时,比他小十岁、当时年仅二十的胡雪岩资助了他五百两银子,助他进京买了个候补的七品知县。王有龄得此资助进京,又巧遇外任江苏学政的何桂清。何桂清幼时家贫,曾受到王有龄父亲的照顾,于是向浙江巡抚黄宗汉推荐王有龄。而此时的黄宗汉因逼死布政使(藩司、藩台)椿寿而需何桂清替其掩盖责任,很快就任命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坐办”,实际上主持工作。于是王有龄一下子便成了黄宗汉门前的红人。不用说,没有胡雪岩的帮助,没有何桂清的照应,或者黄宗汉根本不买何桂清的账,王有龄大概一生一世也只能以一介落魄书生客死杭州了。

王有龄后来的官运亨通,也是得自于胡雪岩这个帮手。刚一接手海运局坐办的差使,就遇到漕米解运的麻烦。漕运积弊已深,初改海运,事情千头万绪,而且势必触动漕帮利益,漕帮定然不肯将浙江粮食运往出海口,且部门重叠、政令不畅,官僚政客各自盘算自己的得失,海运一事难以很快实现,而朝廷却一再催促南粮北运,以解燃眉之急,加上王有龄刚刚踏进官场,人生地不熟,他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也正是在胡雪岩的出谋划策下,打破常规大胆地用就地买粮的办法,在上海附近买粮、就地出海,解决了浙江漕米迟迟运不出去的问题。具体运作也是胡雪岩凭着他的手腕,用金钱开路,用酒肉敲门,用各种办法收买、笼络官吏、漕帮首领、钱庄老板、粮商,在生意场上精于算计,诱之以利,从而使海运一事顺利实现,也使王有龄初战告捷,巩固了他在官场的地位,他也很快升为湖州知府。

不用说,“小和尚”认为胡雪岩本事再大也要有人照应,自然也是事实。实际上,在胡雪岩走向“红顶商人”的辉煌顶点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像王有龄、左宗棠、古应春、尤五、郁四、刘庆生乃至如张胖子、刘不才、“小和尚”这些人的帮忙、“照应”,他确实是“天大的本事也无用”。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浅显的道理。越是简单浅显的道理,也越是至理。因此本事越大的人,也越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

所以,“用人”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千百年来人们总是在这个问题上走着螺旋式的道路。孟尝君能用“鸡鸣狗盗”之徒,逃生泰国,躲过杀身之祸;楚怀王不能用人,听信奸佞之言,终于客死秦国。楚霸王不能用人,虽有万人不敌之勇,但还是酿成乌江自刎的悲剧;刘邦能用人,文有萧何,武有韩信,最后当了高祖皇帝。曹孟德能用人,削平中原;袁绍不能用人,有官渡之惨败。唐太宗能用人,成贞观之治;唐明皇用人不当,造成安史之乱……能不能用人,大则国家兴亡,小则个人成败,是一个于人于国均十分重要的问题。

王有龄靠着运气,得到胡雪岩的资助,进京买个官职;又靠着与江苏学政何桂清的关系,得到浙江巡抚黄宗汉的任用,得了浙江海运局坐办的实缺,真正做起官来。但这个浙江海运局“坐办”的官差,实在难以料理:要把浙江应征的十几万石粮食运出浙江,由于运河交通不畅,官府之间互相推诿设卡,运粮一事难以近期完成。王有龄充分任用足智多谋的胡雪岩,靠着胡雪岩的大胆策划、周密部署、多方打点奔走,由海运局出面担保,钱庄垫钱、漕帮卖粮以充漕粮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这个计划的设想由胡雪岩提出,各个细节由胡雪岩推敲,各个环节也主要由胡雪岩去沟通。事情做得巧妙顺利,各方皆大欢喜。王有龄的成功,没有胡雪岩的鼎力相助,无论如何是得不到的。

跟鬼谷子学绝学:

做生意跟同行对手竞争,竞争到最后就是拼人脉。利用自己的人脉来为自己的生意铺路,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说,人脉最重要,做生意就如同下一盘棋,只有全局把握好,最终才能把生意做大、做强。

处世之方,谨慎为妙

鬼谷子语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