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成大事者必备十条 > 第三章 善借外力巧妙借用各种力量(第1页)

第三章 善借外力巧妙借用各种力量(第1页)

荀子曾经说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这段话揭示了假借外力的妙用:人们远远地能看见高处人在招手,是因为他借助于所登之物。人们远远地能听到顺风人的呼声,是因为他借助于风速的传播。人们靠车马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借助舟船可以跨越长江大河。因此,成大事的人善于借助各种外力来加强自己,不但可以使人做到自身力量难以做到之事,还可以使自己的前程成为一路坦途。

学会让有声望的人帮助自己

让有声望的人帮助自己说话,不但可以加强自己的可信度与美誉度,还可以巩固自己地位,为发展自己的事业锦上添花。因此,要想成就大事业,我们就应当学会借助强有力的外力来加强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之路更加一帆风顺。关于这一点,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初年就上演了一场太子与贤人联合来巩固势力的好戏。

西汉初年,刘邦称帝后,宠爱戚姬。戚姬依得宠之势,渐生夺嫡之心。于是,日夜在刘邦面前颦眉泪眼,请求废掉太子刘盈,更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由此,引起了汉初吕后与戚姬争夺太子的风波。

汉十年(前197年)夏,刘邦召集群臣,正式提出了废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众臣的反对,未能如愿。

吕后闻讯后,心中十分恐慌,怎样才能保住己子储君地位呢?数日苦思,仍未想出良策。有人面见吕后说:“张良素来足智多谋,且得陛下信任,皇后何不去问计于张良?”吕后闻言,顿开茅塞,急忙派兄长建成侯吕释之去向张良问计。

吕释之见到张良,说:“君为陛下谋臣,向来多谋善断,今陛下想废立太子,君还能在家高枕无忧吗?”张良听后,心感不快,但又知来人不好得罪,于是说;“从前,陛下常处危急之中,能用臣计;今天下已定,如因爱心而要废立太子,本是父子骨肉之间的事,虽有像我这样的臣子,又有何用?”吕释之见张良有意推托,就胁迫他出谋划策。张良无奈,只好说:“当今陛下仰慕而又没得到的只有四人,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这四人;年龄已高,因陛下轻士善骂,逃匿商山隐居,号为商山四皓;发誓不为汉臣。公可卑诚厚礼,持太子书信,遣能言善辩之人,前生商山聘请。如四皓肯下山相助,且常随太子出入朝中,太子地位就可保了。”吕释之听完,辞别张良,回报吕后。吕后闻计,心中大喜,立即派人去请四皓。四皓见来人心诚,答应下山,面见太子。及到长安,太子刘盈待四人如师尊,四皓只好留住都城。

汉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刘邦因有病在身,想让太子领兵讨伐。四皓知道后,找到吕释之说:“我们到此,是为太子,今陛下想叫太子领兵,这样,有功不能赏,无功却要有罪,储君之位就危险了!你可叫皇后去面见陛下,就说:‘英布是天下枭将,叫太子统兵,众将定不肯用力,如同令羊将狼。英布知道后,定会挥军西进。陛下虽有病在身,但如抱病亲征,诸将不敢不尽力,定会平定英布’。”吕后照计行事,刘邦只得亲自引兵东征。

汉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刘邦打败英布后返回长安,又提出废立太子。因叔孙通以死相谏,只得暂时放下。

一日,刘邦置酒宫中,令召太子侍宴。不久,刘盈奉谕进宫。刘邦见太子身后跟着四位老人,年龄都在八十以上,须眉皓白,衣冠楚楚,心感奇怪,问道:“四老为何人?”四皓不待刘盈介绍,依次向前施礼,各自通报了姓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说:“我请公等数年,公等避我不见,今日为何来到长安,跟从我儿?”四皓回答说:“陛下轻士爱骂,臣等不愿受辱,为此不来。现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贤者都愿为太子引颈去死,臣等所以前来辅佐太子。”刘邦闻言,长叹道:“公等肯屈身辅佐我儿,我还有何言可说?还望始终维护;造福天下!”宴罢,四皓随刘盈离去。刘邦急,忙唤来戚姬,指着四皓远去的背影说:“我本想改立太子,但太子已得四皓相佐,羽翼已成,再难动摇了!”说完,借酒高歌,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歌罢又歌,声调凄怆!自此,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了。

借助名人威望,巩固自己地位,发展自己事业,古来有之。张良叫吕后去请商山四皓,所用正是这种谋略。果然,四皓辅佐刘盈后,刘邦见众望已归太子,怕硬行改立如意,得不到众臣支持,会动摇刘氏江山,为此打消了废立之愿。在汉初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中,吕后战胜了戚姬,保住了刘盈的储君地位。

善于借梯的人才能登高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位年轻人在海边看垂钓,见老者不时就有鱼上网,一时羡慕不已.老者告诉年青人,这样看下去,不如回家织个网,就会有鱼上钩了.这就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我们一方面要自强不息,注意培养自己的才干,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结网”,善于在自己未发迹之时结交有用的关系,并善于利用与把握各种关系,借梯而上,在一个好的平台上去施展自己宏图大略。

当然,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固然要靠实干,但有人一辈子实干也未必成功。这大约是缺少“贵人”相助。“贵人”可能是身居高位的人,也许是令掌权人物崇敬的人。这样的人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在那个圈子里“名头”响,说话管用。让贵人扶上一把,有时可以省很多力。

清朝末期的顶梁柱之一的李鸿章早年屡试不第,“书剑飘零旧酒徒”,他一度郁闷失意,然而1859年他却受到了命运之神的眷顾,从一个潦倒失意客一跃而成为湘系首脑曾国藩的幕宾,从此他的宦海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李鸿章拜访曾国藩,牵线搭桥的是其兄李瀚章,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心腹,当时随曾国藩在安徽围剿太平军。有了这层关系,曾国藩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稿”。李鸿章素有才气,善于握管行文,批阅公文、起草书牍、奏折甚为得体,深受曾的赏识。

有一次曾国藩想要弹劾安徽巡抚翁同书,因为他在处理江北练首苗沛霖事件中决定不当,后来定远失守时又弃城逃跑,未尽封疆大吏守土之责。曾国藩愤而弹劾,指示一个幕僚拟稿,总是拟不好,亲自拟稿也还是拟不妥当,觉得无法说服皇帝。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是皇帝的老师,弟弟是状元翁同龢。翁氏一家在皇帝面前正是“圣眷”正隆的时候,而且翁门弟子布满朝野。怎样措辞才能让皇帝下决心破除情面、依法严办,又能使朝中大臣无法利用皇帝对翁氏的好感来说情呢?大费踌躇。

最后,这个稿子由李鸿章来拟。奏稿写完后,不但文意极其周密,而且有一段刚正的警句,说:“臣职分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一写,不但皇帝无法徇情,朝中大臣也无法袒护了。曾国藩不禁击节赞赏,就此人奏,朝廷将翁同书革职,发配新疆。通过这件事,曾国藩更觉李鸿章此才可用。

有人曾在很多公司中做过统计,发现90%的中、高层领导有被贵人提拔的经历;80%的总经理要得贵人赏识才能坐上宝座;自行创业成功的老板100%受恩于贵人。职场中人的“贵人”也许就是此人的师傅、教练、顶头上司。不论在什么行业,把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一程”向来是传统,这种情况在体育界、演艺界、政界更是如此。

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一无所长,是很难得到贵人赏识的。即使侥幸获得高位,也肯定有一堆人等着看笑话。贵人也会比较谨慎,选择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不明摆着往自己脸上抹黑吗?“相马相出一个癞蛤蟆”,那可是天大的讽刺。“伯乐相马”,同时“良禽择木”,所以双方最好各取所需,以诚相待,投桃报李。

受贵人相助,有利也有弊。因为有些贵人提携新人,是出于爱才、出于公心,但也有人是有私心的,为了培养班底,增强自己的实力。如果贵人倒台,身败名裂,你作为他的党羽,也要小心受到牵连,影响仕途、财运或名誉。

总之,千里马没有伯乐只能永远是一匹普通的马。一个人刚有才能还不行,还需要有人来给你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因此,结交贵人,借梯登高,是处理人生关系的必须学会的一门学问。所以,人生的资本,不能靠别人送来,只能靠自己挣来。大丈夫成事必须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关键时刻要借梯而上!

让他人替你出头解决棘手的问题

谈到让他人替你出头解决棘手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讨论一下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这一计,它主要是利用借助第三者和外部力量,来削弱自己敌人的势力,或干脆将其除掉。此计用途广泛,但为何而“借”,怎样去“借”,却意义大为不同。用于阴谋害人者,有之;用于除恶扬善者,也有之,不能一概而论。不信,请看下例。

石碏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石碏任大夫时,卫国正是卫庄公在位。卫庄公的妻子名叫庄姜,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庄姜生得姿质艳丽,倾国倾城,但始终未能给庄公生孩子。庄公为传宗继位,便又在陈国娶妻名叫厉妫,生了孝伯,但不久又夭亡。后来,厉妫的妹妹戴妫又为庄公生了儿子,取名为完。以后,庄公的妃子们又为他生了其他的儿子。而庄姜很爱完,便将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庄公的一个儿子名叫州吁,是一个宠妃所生,很受庄公的宠爱,但庄姜很不喜欢他。石碏便对庄公说:“怎样才算是真正喜欢孩子呢?我认为应当教育他懂得道义,不走邪路。怎样才能不走邪路?就是不要对孩子偏宠、溺爱。偏宠、溺爱,就会使孩子傲慢、无礼、犯法、放荡,就会走上邪路。孩子受宠就会骄傲,骄傲就会对自己地位下降不安心,不安心就会导致怨恨,怨恨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现在州吁就处在这个地位上。他很受您的宠爱,您却不能对他严加管教。而庄姜王后却不喜欢他,一旦他地位下降,就会酿成祸乱。如果您准备立州吁为太子,那就赶快定下来,如果总定不下来,祸患迟早就会发生。您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全力除去隐患,总不该不除隐患,反而加速它的爆发吧!”

庄公对石碏这番苦口婆心的劝告一点也听不进去。石碏见劝说无用,知道州吁早晚要危害卫国,便去管教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石厚和州吁关系很好。但石厚不但不听,反而和州吁更加亲近。

卫庄公死后,国内果然出了乱子。庄姜的儿子完继位,为卫桓公。但不久,州吁便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自立为国君后,国内局势非常不稳,很多人都对他的统治不满。为了转移国内百姓的视线,他利用宋国和郑国的矛盾联合宋国、陈国、蔡国共同攻打郑国。当时鲁国人众仲就预见到州吁一定会失败,他说:“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挑起战争,使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一个人不是靠自己的美德去赢得百姓,反而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是一定要失败的。”

果然,战争并没有挽救卫国的政治危机,国内百姓反对州吁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州吁为了稳定其统治地位,便让石厚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早就想除掉这两个祸国殃民的家伙,他见石厚前来询问自己,便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对儿子石厚说:“如今各诸侯国虽已纷纷各自为政,但周朝天子还有他的虚名,因此,可以利用朝拜周天子办法取得州吁的合法地位。”

石厚问:“怎样才能去朝拜周天子呢?”

石碏说:“现在陈国的国主陈桓公正受着周天子的宠信,而陈国又与卫国相好。如果你带着州吁去拜见陈桓公,让他代为请求周天子,就可以如愿以偿了。”

石厚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便跟着州吁去陈国。不料石碏就派人先到了陈国,对陈桓公说:“我卫国是个小国,而我年事已高,有心为国除害,但已力不从心。州吁、石厚这两个人,确实是杀害君王、纂夺君位的贼子,希望您能借机帮助我们除掉他们。”陈桓公答应了。

石厚、州吁一到陈国,便被陈国逮捕起来。接着,陈桓公便派人去卫国,请卫国派人前来处置他们。卫国便派来两个人将石厚、州吁分别杀死。

石碏假借陈国之手除掉卫国的祸害,带有为国家安定着想的积极意义,而所诛之人中,又有一个是他的亲生儿子,自然称得上是“大义灭亲”之举,令人由衷地佩服。可见,石碏不愧为一个有智有识之士。

人生在世,在做正义的事情时往往有些人、有些事往往阻碍自己的去路,但有时候自己又不好出面,这时候就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去掉自己的障碍,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