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人利己,尚在情理之中,而且有迹可寻。损人不利己,会让受害者摸不着头脑,上当了还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正是小人最可怕也最可恶的地方。
小人无孔不入,很难防范。但是,他们最大的伎俩就是颠倒是非、挑拨离间。如果记住这句话,中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了——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聪明交友
孔子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提倡“毋友不如己者”,也就是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难道是说,应该设法抱权势人物的大腿、扯名流富豪的衣袖,而不把无权、无钱、无名的“三无人员”放在心上?如果这样理解孔子的话,就大错特错,错成势利小人了。孔子所谓“不如己”,是指品德、修养不如己,而不是名利、权位、学问不如己。
在孔子看来,交友不仅是一种人际活动,也是一种自修方法。他说:“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说明,他交友的选择对象侧重于品行方面。老是跟品德、修养胜于自己的交往,就越来越接近君子了;老是跟品德、修养不如自己的交往,就越来越接近小人了。当然,要向君子靠拢,还有一个要点:过则勿惮改。把别人的好处学到手,把自己的毛病改掉,这是最好的自修。
至于名利、权位、学问等方面,跟品德、修养并无必然联系,并不是孔子考虑的问题。他所交的朋友,并非个个地位崇高,贫贱者也不在少数。只要品德好、修养好,就值得一交。如果品行不端、人格有缺陷,别的方面再优秀,也不值得一交。
曾国藩当京官时,有一个名叫庞作人的人,慕名前来结交。曾国藩见他好说大话,不着边际,不太喜欢这个人,就回避跟他交往。后来曾国藩官统兵作战,至两江总督,指挥四省军务,庞作人又跑来了,希望能凭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他,混个一官半职。但曾国潘一见他便觉讨厌,在日记中写道:“有庞作人者,一无所知,而好讲学,自在京已厌薄之。本日又来,尤为狼狈恶劣。甚矣,人之不可不务实也。”最后这位仁兄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交友当如曾国藩,对德性不佳者,坚决回避交往。
不过,交朋友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想跟胜于自己的人交往,别人也可能有同样的想法。我想结交的人不想跟我结交,想跟我结交的人我不想结交,这不是矛盾吗?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要用诚心正道来解决,其要点有四:
第一,以道交友,追求共同的人生目标。双方追求的目标相同,就可结伴而行,相互扶助。如果目标不同,自然只能各走各的路。三国时管宁和华歆绝交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两人年轻时在一所私塾里求学,交情很好,经常在一起劳动、学习,形影不离。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有一位大官乘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好像没事一般,而华歆却抛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热闹,好像很羡慕的样子。管宁认为华歆贪慕富贵,跟自己志向不同,就把垫席割成两半,宣布绝交。管宁的做法虽然有点过火,但两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事实上也只能维持泛泛之交,很难做真心朋友的。
如果双方道义相通、目标相通,哪怕身份地位悬殊,哪怕学问多寡不同,也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伯牙摔琴酬知己”的故事,也是大家流传久远的。作为一个知名音乐家,却去跟一个樵夫交朋友,并且引为知己,是因为爱好相同、趣味相投。在革命战争年代,各方面相差悬殊的人,从五湖四海而来,集结到一起,同心同德,从事一项共同的事业,是因为目标相同、道义相通。
第二、以礼交友。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保持尊重、注意礼仪。对人轻率不恭,别人根本不愿走近,更谈不上成为真心朋友。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每一个人都有可尊敬之处。不了解一个人而轻视他,是狂妄自负;了解一个人而轻视他,是愚昧无知。所以,对任何人都应该以礼相待。
第三、以诚交友。与朋友结交,要真诚相待。但是,我们不能强求对方的真诚,如果我们重视对方,首先要向对方表达诚意。
三国时的周瑜,起初在军阀袁术部下当居巢长,也就是县令。当时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家里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鲁肃家里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斤。他一看周瑜仪表不凡,定是大器之才,有心结交,立即爽快地说:“我送一仓粮食吧!就算是给朋友的见面礼。”
周瑜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这份礼物可不轻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从此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当上了将军,他就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大事业的机会。
第四、以义交友。做人要讲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真朋友。管鲍之交传颂数千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鲍叔牙深知管仲有谋划大计、图成霸业的雄才伟略,他们共同做生意,管仲每次都要多分得些财物。鲍叔牙知道管仲家贫,并非出于贪心。他们一起办事,管仲经常惹麻烦,鲍叔牙知道这是运气不好,从不认为他愚笨;他们参加战斗,管仲多次逃跑回家,鲍叔牙知道他有高堂老母需要奉养,从不认为他怯懦。他们一起当官,管仲多次被炒鱿鱼,鲍叔牙知道这是因为没有遇到明君,并不认为管仲无能。后来,鲍叔牙将管仲推举给齐桓公,管仲才得以施展雄才伟略,助齐桓公图成霸业。难怪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
交朋友时,如果见别人发达了就去趋奉,失意了就弃而远之,这不过是小人之交,是很难交到真朋友的。
第五,以信交友。朋友信服你,才愿意跟你保持友谊。这就要求你对朋友守信用。
老子说:“大信不信。”意思是说,别人不相信你,是因为你不守信用。在生活中,有些人不知道信之重要,经常用虚言假意敷衍别人,久之必然失去别人的信任。这样怎么能交到真心朋友呢?
第六,以智交友。这不是说要用狡猾的手段骗取信任,而是要聪明地了解别人的个性,适应别人的个性。这样就能避免矛盾,保持友好的关系。
孔子就是一个特别懂得尊重他人个性的人。有一次,他想出门,却没有伞盖。一位学生说:“子夏有伞盖,可以向他借。”
孔子说:“子夏的为人,在钱财方面很小气。我听说与人交往,要发挥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关系才能够长久。”
是啊,我们与人相交,最好顺而不逆,人家比较小气,何必要求他慷慨呢?人家性子比较急,何必顶撞他呢?人家沉默寡言,何必逼他开口呢?一个懂得顺应他人个性的人,他在人群中必然如鱼得水,关系顺畅。
交友的“三不挟”
孟子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认为,应该平等交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意思是说,不能自恃年龄大、学问多、职务高,不能自恃身份尊贵,不能自恃背景深厚,而成为纯粹的朋友。为什么呢?“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交朋友,是跟他的品德相融,不能有所依恃。孟子的话,是强调纯洁的友谊关系。
如果自恃年龄大,那是父子或兄弟关系,不是朋友关系;如果自恃学问多,那是师生关系,不是朋友关系;如果自恃职务高,那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朋友关系;如果自恃身份尊贵,那是主仆关系,不是朋友关系;如果自恃背景深厚,是交易关系,不是朋友关系。
把朋友当儿子的,三国时的弥衡算是一个。普天之下,他勉强看得上眼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孔融,有资格做他的大儿子,一个是杨修,有资格做他的小儿子;其余都不足论。弥衡的年龄并不比杨修和孔融大,他可能觉得自己学问大,抵得过上百岁年纪,把孔融当儿子,还是给他面子。
在生活中,像弥衡这种狂人并不多见,但挟长、挟贵、挟兄弟者却很多,因为有所依恃,就难免把朋友当成学生、下属、仆从等。这就不是真正的朋友了。只有按孟子所说的“三不挟”的方式平等交友,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才能得朋友之利而免为交友所误。
大清明臣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交友的人,凡他乐意结交之人,都平等交往,从不以身份地位来度人,年龄差距也不构成他交友的障碍。他当京官时,跟学者倭仁、吴廷栋、何桂珍、何绍基、梅曾亮、邵懿辰、刘传莹等人交往最为密切。当时曾国藩官居二品,他结交的这些朋友,虽然有一定声望,但还没有真正登上政治舞台。曾国藩从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轻视他们的人品、学问,诚心结交,既品味到了友谊的甘美,在学问、品行方面也多受其益。
在这些朋友中,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当属名儒唐鉴,他曾指导曾国藩治学的方法,告诫他读书要专一,要先入门径,并指导他精读《朱子全集》,给曾国藩的理学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曾国藩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一直对他以师礼相待。后来唐鉴去世,曾国藩不但为他向朝廷请求谥号,还给他写了铭文。
理学大师倭仁对曾国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主要指导曾国藩修身的方法。曾国藩原来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主要是记录生活琐事。经过倭仁的教导,他主要记录自己一天的得失,时刻反省自己,强化对自己的要求。正是从这时开始,曾国藩的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